李涵
【文題聚焦】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xiàn)象:領導激勵員工時,會說老A早已是享譽社會的名流、專家;妻子數(shù)落丈夫時會嘮叨,說他不如阿Q有錢;父母教育孩子時會批評孩子不如小K優(yōu)秀。而北京市教委新頒布的《中小學生守則》中,將“生活不做攀比”作為重要的一條單獨列了出來。
讀了這個材料,你是否聯(lián)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經(jīng)歷或見聞?是否得到某種感悟,引發(fā)一些感想?請從一個側面或角度立意,自擬題目,自選文體,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指點迷津】
品讀這段材料,仔細揣摩其內(nèi)涵,不難發(fā)現(xiàn):文題提供的材料先用一組排比句,從社會、家庭等方面揭示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攀比”現(xiàn)象,然后從正面強調(diào)“生活不做攀比”。歸納整合此則材料時,若把握住最后一句的關鍵字眼“生活不做攀比”,也就把握住了材料的深層含義。在此基礎上,便可根據(jù)“從一個側面或角度立意”的要求,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緊扣“攀比”這一關鍵詞去定范圍、定內(nèi)容、定中心、定思路,進行各種個性化的解讀:“攀比”是一個中性詞,如果是攀比“穿著”一類外在的物質(zhì),那么“攀比”一詞就體現(xiàn)了人的虛榮心,追求外在的奢華。而用在知識上,“攀比”這個詞反而高尚得多,知識的攀比體現(xiàn)了一個人尋求知識的渴望和他對知識的無限探求和補充。構思時,你可以從正面角度切入對“攀比”進行正向回應,提出觀點“攀比源自于貧乏”,然后運用三個分論點“攀比源于知識的貧乏”“攀比源于感恩的貧乏”“攀比源于精神的貧乏”論證觀點,最后總結全文,首尾呼應?;蛘哌M行價值評價,挖掘其深刻內(nèi)涵:“攀比”是一種思維方法,可以橫向比較,譬如事物與事物、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比較;也可以縱向比較,譬如自己和自己比,比自己的現(xiàn)在和過去。攀比是一種處世智慧。你也可以從反向角度切入,避開常規(guī)的思維模式,揭示攀比是一種進取,是一種競爭,更是一種超越的看法。“攀比”是為了不攀比,對“攀比”持一種從容的態(tài)度。運用求異思維,逆向立意,同樣會出現(xiàn)“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攀比會給人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也會讓人失去興趣和自信這原始的潛動力。
——題記
媽媽,我想對您說,在成長的路上我有許多煩惱,而最讓人頭痛的煩惱,就是您經(jīng)常拿我和別人攀比。
鏡頭一:放學了,我拿著96分的好成績高高興興地回家了。一到家中,您就開始對我進行“審問”了:“這次數(shù)學考試考得怎么樣呀?”我爽快地回答:“96分!”說著并把試卷拿給您。您一見試卷上記著一個鮮紅的“96”分,臉色立即晴轉陰,馬上用您那獨有的女高音開始拿我和別人比了:“你看你,鄰居家的小孩這次考試拿了個100分,你呢?96分還那么滿意,也不看看別人的成績……”我聽得不耐煩了,捂著耳朵跑到房間里去了。
鏡頭二:去年我參加市育才杯作文比賽,獲得了三等獎,和我一起去的那個同學沒獲獎。這可把我樂壞了,我暗想:這次看您拿誰跟我比??墒虑閰s出乎我的意料,當我拿著獎狀回到家,準備接受表揚時,您竟然拿別班同學和我比:“怎么才得一個三等獎?”我自己小聲嘀咕著:“已經(jīng)很不錯了!比上次有進步就行了唄?!蹦亩淇烧骒`,又打開了女高音:“你不知道別班同學不是一等獎就是二等獎嗎?自己拿了一個三等獎就以為很了不起嗎……”我的眼睛濕潤了,傷心地把自己關到了房間里。我哭了一陣子,心想:媽媽,難道您不能給我些夸獎和鼓勵嗎?為什么老拿別人和我比呢?難道您要讓這個煩惱伴我終身嗎?
媽媽,我想對您說,我不喜歡您如此將我與別人攀比,因為這樣攀比只會給我蒙上心靈的陰影,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說實在的,我有別人沒有的缺點,也擁有別人沒有的優(yōu)點。如果別人的優(yōu)點我全擁有了,那我豈不是圣人嗎?
媽媽,我想對您說,雖然我知道您這樣做也是為我好,但這樣的攀比卻傷害了我的自尊心。在此,希望您能多多鼓勵一下我,讓我多一點信心,多一點希望。好嗎?
媽媽,我想對您說:“我不要這樣的攀比!”
【評點】
這篇習作主要有兩個亮點:一是挖掘材料內(nèi)涵,準確突出主題。文章敘寫了“媽媽”將“我”與別人攀比的兩件事,清楚地表明了作者的觀點:“這樣攀比只會給我蒙上心靈的陰影,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薄跋M芏喽喙膭钜幌挛遥屛叶嘁稽c信心,多一點希望?!边@不僅與文題所供材料的觀點一致,而且啟示讀者努力做好自己,讓今天的自己超越昨天的自己就是進步,就是成長??梢娢恼滤沂镜闹黝}非常深刻。二是采用鏡頭剪接與題記的形式,新穎而亮人眼眸。用“鏡頭一”“鏡頭二”結構全文,可以不用任何過渡,也不顯別扭,相反還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內(nèi)在張力。另外,語言質(zhì)樸懇切,字里行間表達了“我”對媽媽真摯的愛,以及希望媽媽理解的情感。 ? ? ? ? ? ? ? ? ? ? 馮汝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