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敏
口譯的藝術在于善于組織準確和優(yōu)美的語言。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譯員,自然要遵循金科玉律。下面就是為口譯譯員準備的十(加一)條黃金法則。
1.口譯是準確的、精細的、甚至是學究式的一項工作。在口譯過程中,信息的損耗不可避免,畢竟人不是機器。但應當特別嚴格地依據(jù)“不刪不補”的原則,哪怕有時會破壞形式(語體)。正如一句話所說,在筆譯過程中你是作者的對手,在口譯過程中則是溫順的、忠誠的為自己的主人(在這種情況下指的是你為之翻譯的那個人)服務的奴隸。
2.如果遇到不熟悉的或是你不明白的某些東西,不要因所講內(nèi)容氣餒、也不要慌張,盡量“通觀全局”,撲捉基本的意義,最后的辦法是對話語內(nèi)容直接猜測。你可以暫時略過次要信息,轉述主要信息,在之后的口譯過程中對自己的翻譯進行進一步的補充或修改。
3.翻譯的言語處理無論在詞序上、詞匯上、修辭上或是語調(diào)上都應該明確得體。翻譯要有頭有尾,更要有內(nèi)在邏輯。從理論和實際兩方面看,翻譯都可以在形式上比原文更加出色,邏輯性更強,更簡潔,因為我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校對源語的信息。(1)不要從從句、疑問詞和感嘆詞等開始翻譯;(2)為使翻譯能夠邏輯完整應儲備一些萬能詞匯和句型;(3)不要把句子翻到一半,語法和語調(diào)都要完整,既要完整地譯出字面意思又要譯出轉義;(4)盡量讓自己開始表達,可以用地點狀語、時間狀語或插入語來作為開頭,它們可以給你半秒的時間去思考。
4.翻譯的時間應和原文的時間相差不大。有時,一段冗長、富有感情的發(fā)言過后,譯員就只是反復在說三句話。而也有時候,三個平常的句子過后,譯員會翻很長一段時間。無論是這兩種情況的哪一種,都會引起他人對翻譯的準確度和譯員的能力與嚴謹度的懷疑。
5.源語模糊的內(nèi)容應保持模糊翻譯。在口譯過程中,除非是有言在先或是顯而易見的口誤,譯員不承擔編輯和校對的角色。對于源語模糊內(nèi)容,譯員可以向發(fā)言者詢問,但詢問時應小心謹慎,把握分寸,注意會談氣氛。
發(fā)言者有時為試探合作伙伴的反應或是為了其他目的故意模糊表達,這種情況下,譯員則不必冒險把模糊處表達清楚。
6.翻譯時只用第一人稱。首先,間接引語會使口譯變得冗長。其次,俄語中說話時使用第三人稱是不禮貌的,給人以不專業(yè)的感覺。
7.當話語中帶有時態(tài)形式或者情態(tài)語氣時(如,一定、最好等),要特別注意情態(tài)的表達。畢竟聽眾們經(jīng)常會比我們更懂專業(yè)詞匯,這樣他們就會更深入地理解問題的本質(zhì)。情態(tài)在口譯中可以反映很多問題,比如說在傳達情感意義方面:可能、可以、應該、必須等。
8.盡量做到翻譯時不譯國際化的詞語,當然這并不是讓你翻譯成“發(fā)音相同但是意義卻不同”的詞語。實際上,聽眾經(jīng)常會嘗試著在源語中捕捉他們所熟知的術語、名詞,甚至他們根本不懂這門外語。所以如果他聽到“structure,sector,tunnel”等詞語時,譯員的翻譯會給聽眾留下良好的印象。
9.在口譯過程中應遵循中立的原則(即公正性)。譯員在口譯時應該思路清晰,按照話語的本義將信息傳達給受話人,要注意的是在語調(diào)和詞匯的選擇上不能流露自己的感情,更不能就某個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公眾演講的口譯可多少少帶有一些感情色彩,這種感情色彩要和演講者所表達的感情要相吻合。
10.秉承實用主義觀點。譯員在口譯現(xiàn)場要考慮多方面的情況,比如聽眾和大的環(huán)境(氛圍、交流情況),聽者的知識儲備、教育背景、年齡、職業(yè)等。除此,如果和專業(yè)人士一起工作,則可以引用一些慣用的專業(yè)名詞,他們能很好地理解你想表達的觀點。而對于毫無準備的聽者,口譯時要盡量做到簡潔、通俗易懂。
11.最后,請不要將你的思考過程呈現(xiàn)給聽眾。也就是說要擺脫如下的表達和用詞“剛剛走神了”、“我不懂”、“我忘了這是什么樣”、“接下來不記得了”等等。沒有任何人會關心你記住什么,譯員的任務是在外表上最大程度地同信息以及翻譯過程本身劃清界限,你的痛苦和疑惑不應該被他人察覺出來。不要給他人懷疑你職業(yè)技能的借口,全力以赴展現(xiàn)出你最佳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