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雪蓉
摘 要 黃鱔是一種底層肉食性魚類,在國內的分布十分廣泛。黃鱔肉質鮮美,營養(yǎng)價值較高,是廣大群眾的桌上佳肴,其身體的各部分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诖?,結合本地具體情況,分析網箱養(yǎng)殖技術,采用在池塘內安裝網箱養(yǎng)殖黃鱔的方式,最大程度上增加黃鱔產量。
關鍵詞 黃鱔;網箱養(yǎng)殖;技術推廣
中圖分類號:S966.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9.037
近年來,受城市建設發(fā)展和惡意捕撈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黃鱔的生存環(huán)境受到了極大破壞,其質量與產量都有很大程度的下降,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為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人工網箱養(yǎng)殖黃鱔技術越來越廣泛。網箱養(yǎng)殖更有助于黃鱔疾病的防治和捕撈,可有效地降低養(yǎng)殖成本。
1 池塘選擇
池塘必須選擇在水源環(huán)境較好且有利于進排水的地段,池塘附近不應存在高大作物遮擋,具體面積應結合養(yǎng)殖規(guī)模確定,深度通常為1.5 m。地段選好后在每年的1-3月份按照130 kg/667 m2生石灰清潔池塘,之后暴曬10 d左右。如果屬于新建池塘則需要使用生石灰消毒全池。池塘進水后按照每667 m2 2條青魚、10條草魚、20條花鰱進行搭配養(yǎng)殖。
2 網箱布置
通常應使用2~4根2 m左右的木樁在池塘中釘成排,隨后把鐵絲從頭至尾固定于木樁上,以便固定網箱。網箱的網質要有所保障,網眼盡量小,網條緊密,以避免水鼠咬破網箱造成黃鱔逃跑,往往選擇聚乙烯無結經編網片進行加工,網箱面積通??刂圃?0 m2左右,長、寬、高分別是5 m、4 m、1.5 m,將其緊緊的固定于鐵絲上。掛網箱的過程中通常保持縱橫距離2 m左右,網箱口需要設置在離水面約50 cm處。新制的網箱需提前在池塘內浸泡90 d左右,待其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質散發(fā)后再飼養(yǎng)黃鱔。在正式投放種苗的一周前,應培育水質,池塘內的水質較濃且透明度能夠達到15 cm時再投放,這樣可有效避免黃鱔種苗受到池塘中螞蟥的傷害。網箱也可選擇并排模式,這種設置方式需要在每兩個網箱中間設計出飼養(yǎng)人員走動的竹架。網箱的安裝面積應盡量控制在池塘總面積的一半以下,否則易導致水質惡化。網箱中可以適當添加一些水草,水草下池前也應消毒一次,從而給黃鱔的生長營造出一個適合的環(huán)境。
3 鱔種投放
黃鱔種苗多來自于人工采購或天然野生,通常以籠捕的種苗最佳,成活率也相對較高。在選擇種苗時,應盡量選擇顏色深黃且不存在外傷、活力充足的黃鱔,如果黃鱔顏色青灰、頭大尾小則盡量不予選擇,種苗的規(guī)格應當是20~25尾/kg[1]。
與此同時,還需要注重黃鱔種苗的投放時間和投放密度,一般4月和5月是最好的投放時間。放養(yǎng)密度控制在200~400尾/m2,具體數量需要按照水質情況和飼料供應情況確定,通常放養(yǎng)的黃鱔種苗應當是相同規(guī)格,一次性放足,在投放前需要對種苗予以消毒。
4 飼養(yǎng)管理
4.1 飼料選擇
在黃鱔網箱飼養(yǎng)過程中,飼料的選擇至關重要,必須結合具體情況科學選擇飼料,遵循保證黃鱔生長狀況良好,有效控制成本的基本原則,通常飼料有以下幾類:第一,動物鮮活飼料,包括蚯蚓、小雜魚等;第二,動物下腳料,包括腸衣下腳料、蟬蛹等;第三,人工飼料。為減輕對環(huán)境的影響,確保黃鱔正常生長,人工配制的飼料必須符合相關安全規(guī)范。
4.2 飼料投喂
在養(yǎng)殖時要避免只投放某一類型的飼料,需要科學搭配不同的飼料才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通常以動物性鮮活飼料搭配人工飼料最佳,喂料時間在投放后的第三天傍晚開始,充分地拌合新鮮的餌料和人工飼料,放置30 min后投喂到網箱中的食物臺上。當黃鱔開始正常食用后,要慢慢提前喂料時間。穩(wěn)定后的喂料時間一般是每天9:00和17:00左右,開始投喂時鮮餌漿的比例為70%左右,隨著養(yǎng)殖時間的推移可以適當提高人工飼料的數量,最后把人工飼料的占比控制在50%~60%,新鮮餌料占比40%,投餌率也慢慢提高到4%左右。一般來說,黃鱔種苗在經過6~7 d的馴化后便能正常吃食。養(yǎng)殖過程中還應根據市場的需要,適當調整飼料的投喂量,進而保證黃鱔捕獲時節(jié)能夠跟上市場的需求,進一步提高養(yǎng)殖戶的經濟效益。
4.3 池水管理
網箱飼養(yǎng)黃鱔必須做好池水管理工作,每周向池塘注水,在氣溫較高的季節(jié)需要增加換水量,一般3~5 d便換水一次,同時換水量應等于或大于池塘內水量的1/4。換水過程中,為降低對黃鱔的刺激,水溫差異應控制在
4 ℃以內。池塘內的水需要保證其pH值處于7~7.6,可適當選擇水質改良劑改善水質。網箱中間隔20 d左右施放光合細菌等微生物制劑,從而有效降解水質內可能存在的氨氮等有害物質,同時確保池塘水溶氧量不低于4 mg/L[2]。
4.4 巡塘查箱
每天都需要定時巡查網箱,檢查黃鱔的實際生長情況和池塘內的水質,若存在死亡的黃鱔應盡快撈出。定期清洗網箱,確保其內外水體的有效交換,及時清理箱內殘留的餌料和腐爛水草,另外還應檢查網箱是否存在破損的情況。
5 病害防治
黃鱔網箱養(yǎng)殖過程中的病害防治需要遵循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在下箱前需要使用生石灰或消毒劑進行消毒,隨后每隔15 d左右選擇三氯異氰脲酸粉消毒。在實施人工馴食前應合理添加部分誘食劑,隨后每隔15 d左右添加四黃粉或VC,從而提高黃鱔體質。黃鱔能正常進食后,一般選擇魚蟲滅幫助黃鱔驅蟲,每隔30 d左右應驅蟲一次。驅蟲完成后添加肝泰與黃鱔飼料混合拌服5 d,服食完成后使用腸腮靈預防細菌性疾病。7、8月份黃鱔的進食量有了進一步增加,所以需要在黃鱔的餌料中加入一部分微生物制劑。
6 適時捕撈
科學安排上市時間,防止集中上市現象,進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效益。一般來說捕撈時間可以選擇在10月下旬,待天氣溫度在15 ℃時,黃鱔的活動能力會慢慢下降,同時大部分黃鱔也開始停止進食,選擇這一時間段捕撈能夠有效避免捕撈過程中對黃鱔造成傷害,也有助于運輸。由于黃鱔通常藏于水生植物底下,起水時將水生植物提出便易捕獲。
參考文獻
[1]劉建波,劉芳.黃鱔網箱健康養(yǎng)殖關鍵技術[J].養(yǎng)殖與飼料,2016(7):26-28.
[2]李翠英.黃鱔網箱高產高效養(yǎng)殖技術[J].新農村,2016(9):29-30.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