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青
【摘要】:倪瓚的題跋多是以題畫詩的形式出現(xiàn),主要以小楷為表現(xiàn)形式,其書法在汲取晉唐的基礎(chǔ)上,又參以隸書、寫經(jīng)體,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并以書入畫,以畫入書,形成了書法與繪畫相得益彰的面貌。
關(guān)鍵詞:倪瓚;書法;題畫書法
一、倪瓚生平及其藝術(shù)思想
1.倪瓚的生平
倪瓚(1306——1374),元代畫家、詩人,與黃公望、吳鎮(zhèn)、王蒙并稱“元四家”。原名珽,字元鎮(zhèn),號云林,又署云林子、云林生等。有朱陽館主、蕭閑仙卿、如幻居士、無往齋主等十余個別號,自稱倪迂、懶瓚。詩畫題名常用“云林”。
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倪瓚生于無錫梅里祗陀村,長兄倪昭奎是當時道家的上層人物,特賜“玄中文節(jié)貞白真人”,地位很高,享有種種特權(quán)。倪瓚早年喪父,自小被長兄撫養(yǎng),生活富裕,安逸。兄長為其請家庭教師,受家庭生活和教育的影響,養(yǎng)成了他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清高孤傲,潔好自身,不思政事,沉浸于書文詩畫中。家里有座藏書樓,名為“清閟閣”,內(nèi)藏典籍千余卷,還有前代朝廷的的書法繪畫,每日浸淫其中,對書法繪畫進行把玩、臨摹,繼承前人的技法,汲取各家的優(yōu)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面貌。
倪瓚二十三歲的時候其兄去世,不久之后,他的母親也去世了,他不得不掌管家業(yè),因長期沉浸書畫中,不善營生,生活窘迫,生活壓力劇增。至正初年,社會動蕩不安,不得不舍棄家業(yè),四處游蕩,泛游太湖周圍。明洪武七年,身染脾疾,于十一月十一日死于夏家停云軒,享年七十四。
2.藝術(shù)思想
倪瓚的藝術(shù)思想,只是在少數(shù)的詩文、繪畫跋中有所提及。從繪畫思想中,倪瓚早期比較重視事物的形似。其追求不在于事物的外在形式,而是通過外在,排遣心中逸氣,來自娛。
“逸氣說”是最能體現(xiàn)倪瓚藝術(shù)思想的,他在詩中曾寫到:
“余初學揮染,見物皆畫似,郊行及程游,物物歸畫笥,為問方厓師,孰假孰為真?墨池挹滴,寓我無邊春”。
在給朋友的信中說道:“圖寫景物,曲折能盡狀其妙處,蓋我則不能之。若草草點染,遺其驪黃牝牡之形色,則又非為圖之意。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p>
從倪瓚的詩與給朋友的信中,可以看出來,其追求的并不都是事物的外在相似,更是經(jīng)過自己的再加工創(chuàng)造,將自己心中的逸氣與事物本身的的風格特征相互融合,來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情感。欣賞其書法與繪畫作品,可以看出來,倪瓚學習古人,但是不僅僅局限于古人,汲取對自己有用的點,在傳統(tǒng)技法的基礎(chǔ)上,與自己的性格特征相互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特征,來張揚其性格,更是通過書法與繪畫作品,將自己的藝術(shù)思想揮灑的淋漓盡致。
二、倪瓚題畫書法
在趙孟頫復古思想的影響下,元代的繪畫呈現(xiàn)出了詩、書、畫密切相連的局面,書法與繪畫更是相互影響,相互借鑒,相互融合,成為了元代書畫的新特色。張彥遠最早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出“書畫同源”。
趙孟頫題《秀石疏林圖》一詩中提出:“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敝赋隼L畫時所畫的石頭要用書法中的飛白與籀的筆法,在畫竹子的時候要懂得書法中的“永字八法”,如果懂得繪畫與書法是源自于同種根源,便能更好的理解書法與繪畫的藝術(shù)思想了。
在元代復古思想的影響下,倪瓚更是將趙孟頫“書畫同源”的思想發(fā)揮的淋漓盡致。其書法與繪畫的完美結(jié)合,書法落款與繪畫的留白布局相得益彰,更能抒發(fā)作者的思想情感。倪瓚的書法多是以題寫在畫上來出現(xiàn)的。其書法,取法晉唐書法家,融入分隸遺意,參及六朝的寫經(jīng),筆法輕松明快,線條秀潤而勁爽,形成了與繪畫風格相統(tǒng)一的古媚冷逸,疏淡蕭散的風格。以書入畫,畫與書相統(tǒng)一的風格在元代尤為突出。
倪瓚以書入畫,重在強調(diào)作品中“寫”的意味,以書法的用筆融入繪畫中,以書法來寫繪畫。從詩句中便可看出,在《題曹云西畫松石》中說:
“搖毫動筆長風起,葉藏戈法技如籀”。
在《題柯敬仲竹》中說:
“檢韻蕭蕭人品系,篆籀渾渾書法俱”。
倪瓚的題畫書法多是以小楷的形式出現(xiàn)的,書法蕭散簡遠,早期書法取法歐陽詢、褚遂良,取歐陽詢書法的方勁秀峭、又得褚遂良書法的清麗瀟灑,再融入寫經(jīng)體,筆畫入鋒,挺拔之姿。書法的用筆融入倪瓚畫中表現(xiàn)出筆墨簡潔、提煉明凈,很好的體現(xiàn)倪瓚“寫胸中逸氣”的藝術(shù)主張。倪瓚在繪畫用筆上,筆意枯峭而松潤,簡略而深厚,耐人尋味。常用干筆皴擦,尤其是折帶皴,此種用筆意在用力和不用力之間,看似幼稚但又尤為蒼勁老辣,輕淡的筆觸,精煉的筆法,是以書入畫,以畫入書的完美結(jié)合。
元代的繪畫從形式上較宋畫更上一層樓,在繪畫上題跋的習慣已經(jīng)被廣泛運用,以書入畫、以畫入書,使得繪畫的內(nèi)容更豐富。
倪瓚的詩、書、畫在整幅作品的布局上體現(xiàn)出了高度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首先,倪瓚的書法與繪畫的用筆都是疏簡秀峭,看似枯瘦的線條當中流露出秀潤挺拔之感。作詩題跋使得整幅繪畫的章法多為簡潔嚴整,以《秋林山色圖》為例,題跋共190余字,題跋內(nèi)字與字錯落有致,生動自然,與典型的“一河兩岸”三段式的構(gòu)圖形成強烈的對比,而又不顯得呆板僵滯。此幅作品視野深遠,近實遠虛的處理手法將人的目光引向遠方,而畫面右上方的長段題跋又與最遠處的虛景形成筆墨上的虛實對比,其書法工穩(wěn)雅致,與蕭散的畫風不同,形成一種別樣的美,整幅作品層次回環(huán)迭起?!稘O莊秋霽圖》是倪瓚獨特構(gòu)圖方式的典型形式的典型代表,其書法題跋落于中景開闊的湖面,自然的連接了近景與遠景,成為了整幅作品有機地組成部分,使畫面顯得疏靈而不散。再次,是詩與畫的關(guān)系,《漁莊秋霽圖》,其詩跋云:“江城風雨歇,筆硯晚生涼。囊楮未埋沒,悲歌何慷慨。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張高士,閑披對石床。此圖余乙未歲戲?qū)懹谕踉破譂O莊,忽已十八年矣。不意子宜友契藏而不忍棄捐,感懷疇昔,因成五言,壬子七月廿日,瓚”。從其題畫詩的意境上可以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風雨歇”、“晚生涼”流露出絲絲的悲涼之感,畫面近景的幾株枯木與低矮荒涼的遠山正呼應詩中之境,完美的體現(xiàn)出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文人特色,其詩的凄涼與畫的疏簡相應的呈現(xiàn)出來。
三、倪瓚題畫書法對后世的影響
元代山水畫大變革,文人畫日益成熟并興盛起來,倪瓚以一種蕭散簡逸的畫風完美的詮釋了“寫胸中逸氣”、“聊以自娛”的藝術(shù)思想,開啟了文人畫的新境界,以筆墨抒發(fā)個人性情的創(chuàng)造,深深的影響了明清兩代,被視為文人畫的典范。明代的董其昌、清代“四僧”之一的石濤都將其作為鼻祖。
倪瓚題畫書法上來看,石濤、弘仁的題畫書法深受其影響,石濤題畫書法較為豐富,行書與楷書一路較為瘦勁的題畫書法從整體韻致上與倪瓚書法相似,尤其是撇捺的舒展連帶更為相似。弘仁的書法楷書學顏真卿,行書學倪瓚,被寓為詩、書、畫三絕,其書不論從瘦硬疏簡的整體風格,還是字的結(jié)體、撇捺以及長橫的點畫來說,都是以倪瓚為書的。
倪瓚的題畫書法豐富了作品的形式,真正體現(xiàn)了詩、書、畫相結(jié)合的繪畫風尚,其書法與繪畫從整體上表現(xiàn)的高度協(xié)調(diào),書畫精神相得益彰,為后世書家提供了可鑒賞的藝術(shù)經(jīng)驗。
參考文獻:
倪瓚 《清閟閣集》 西泠印社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