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 廖國偉
【摘要】:長期以來人類有關審美和藝術的認識,只側重了文化的一面,評判審美和藝術時,文化占據著主導地位。我們拋棄了藝術和審美在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自然而然具有的自然生物屬性。藝術當中包含的達爾文主義的自然生物屬性一直是人類創(chuàng)造藝術作品的本能沖動之一,我們并不是完全在文化的教導下學會審美鑒賞和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已經暗含了一種自然因素在里面,一種原始意義上的自然而然的藝術本能。提倡藝術和審美的自然屬性并不是完全從生物學視角探討審美,從而忽略其文化特性,而是以文化和自然相互融合的方式探討審美和藝術。
【關鍵詞】:審美;藝術;生物屬性;文化特性;融合
正文:
以文化為主導的認知方式認識人類的審美和藝術,會導致我們以先入之見的眼光對整個人類的審美現(xiàn)象產生偏見,文化的遺存對人類認識和理解審美過于片面。我們習慣用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中固有的那些未被察覺而又不言而喻的先入之見來看世界。長久以來人類有關審美和藝術的認識,只側重了文化的一面,評判審美和藝術時,文化占據著主導地位。我們拋棄了藝術在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自然生物屬性。審美和藝術并不完全是文化的功勞,而是文化和自然融合產生的。將藝術和審美當中的自然生物屬性和文化特性相融合,給傳統(tǒng)的空中花園式的審美觀加一個堅實的底座,從而以嶄新的視角闡釋人類的審美和藝術。
一、 藝術的生物屬性
當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中出現(xiàn)“人類”一詞時,往往被標榜為智能的、高級的、與動物相異的、征服者等標志。人類以一種排他性特征存在,我們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具有與其他生物與眾不同的特性。我們的自然屬性被忽視,因為我們更樂于接受文化給予我們的定義,比如,有意識的,有知識的、文明的、能創(chuàng)造和欣賞藝術的、自然的主宰等等,因為這樣會顯得我們高貴,更顯得我們優(yōu)于世界上的其他生物。就像我們稱呼在我們眼里比我們落后的民族時,更多的是用“原始的”、“野蠻的”、“愚昧的”,這些詞往往暗含一種貶義,這樣會顯得我們的文化更勝一籌,或者我們更接近文明,或者我們就是文明人。這正符合人類在進化初期生物心理行為形成期的自戀主義傾向。而對于藝術和審美,通常被認為是人類在社會形成之后和文化誕生之后的一種獨有的特殊能力,因為我們是人,而藝術是人的標志特征之一,如果將藝術定位在文化之前,則會失去人與動物的本質區(qū)別,這樣會讓我們很被動,我們很難接受在我們被稱之為動物的時期,我們具有的一些在后來被標榜為特征性的東西,比如藝術和審美,其實在同時期的其他動物行為中也會具有,我們必須用生物行為學的視角解答這個問題。有一個例證,雖然這個例證被現(xiàn)代藝術學者和美學家否定,但最起碼能稍稍的開闊一下我們關于審美和藝術長久以來的定向認識。生物學家佩科弗和費萊伍德在澳大利亞考察園丁鳥時,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雄性園丁鳥在追求雌性園丁鳥時,會將它們的愛巢打扮的非常漂亮,其中有些舉動已經超越了低等生物的實用行為主義原則。雄性園丁鳥會將它們的愛巢建造成類似于遮蔭棚的樣式,然后采集綠色漿果和一些大小適當?shù)木G葉裝飾愛巢,而且每天更換。愛巢的內壁每天都用咀嚼過的綠色植物材料“涂畫”(這種行為和早期人類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的行為很相似),園丁鳥用喙一點一點將涂料涂抹在內壁上,使得愛巢內部光潔漂亮,用人類的眼光來看,就是精心裝飾了的臥室。雖然園丁鳥的行為是為了吸引一個交配對象而實施的,但我們將這種行為與人類的藝術行為做比較時,會使我們對審美和藝術的生物起源及其功能產生一種有別于傳統(tǒng)審美觀念的洞見。我們給二歲至三歲的小孩子們給一支畫筆,他們會高興的在畫版上涂畫,初期他們的涂畫大多是雜亂無章和隨意的。過一段時間之后,他們的涂畫會變得越來越有節(jié)制,會出現(xiàn)一些圓圈、三角形、十字形、矩形式樣的幾何形狀,最初只是偶然的畫出來,后來經過重復而逐漸完美起來。這時候,在父母的啟發(fā)下,孩子們可能會把圓圈叫做太陽,矩形叫做窗戶,三角形叫做山峰。值得注意的是起初孩子們在拿到畫筆的時候并沒有打算畫出周圍的任何東西,而只是自發(fā)地涂畫一些形狀,后來通過練習才變成精確的和可重復的圖形。這種繪制圖形的行為本身是令人愉快的,而且也讓人感到滿足。在接下來的過程中,孩子在父母的啟發(fā)下,逐漸會發(fā)展運用圖形符號的能力,最終會暗示孩子一些東西,而這些東西是在孩子不斷重復涂畫的過程中產生的,圓圈是太陽,三角形是山峰,矩形是窗戶,但在開始的時候,愉快和滿意的產生并沒有更多或者更明顯地聯(lián)想到圖形背后隱藏的意義?!霸谇跋笳麟A段,孩子的這種活動形式或許真正是‘為藝術的藝術的一個實例?!盵1]
插圖7 ?巴西中部巴卡里人的裝飾紋飾
圖片來源于范·登·斯德恩田野調查資料
插圖8 寺洼文化陶器上的刻畫紋飾
圖片來源于作者收藏的寺洼文化的陶器紋飾
藝術的自然生物屬性,我們可以擇取最具代表性的視覺藝術加以說明,因為視覺藝術能提供給我們更多切實有效的例證,比如早期巖畫、紋飾、刻畫符號,以及原住民的裝飾藝術等。全世界早期人類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幾何圖形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在距今兩萬七千年前的西班牙卡斯蒂略大洞穴中,早期人類在洞穴巖壁上繪制了很多排列整齊的圓點和規(guī)整的形狀;四千多年前生活在渭河流域的齊家文化先民們會在他們的陶器上制作或者涂畫許多規(guī)則的圖案;巴西中部的巴卡里人用抽象的蓮花狀式樣裝飾他們的生活用品,當我第一次見到這種紋飾時,發(fā)現(xiàn)這種裝飾形式和四千多年前甘肅東南部的寺洼文化陶器上出現(xiàn)的紋飾非常相似。從整個人類視覺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看,規(guī)則的形狀是人類在視覺感知過程中天生就有的,是它從自然界中的多樣性中引出秩序的形式,滿足人類天生的審美傾向。生物心理學家已經證實,幾何圖形具有直接的神經生理基礎。人類心理是根據與感官經驗相配套的普遍規(guī)則或者原先就存在的式樣和原型來解釋被感知到的事物的。在這些感覺范疇和式樣中,事物或者人類心理感受被簡化,用一種形狀或聲音代表和概括諸多形式多樣的自然事物。我們用波浪線代表水,用圓圈代表太陽,用紅色代表炎熱,用黑色代表恐懼,“這些是人類為自然世界賦予的抽象的、非自然的形態(tài);它是藝術的一部分,也是人類心理自孩提時代以來自然而然地傾向于去完成的一些工程?!盵2]“盡管自然中沒有抽象的幾何圖形供我們模仿,但這些圖形卻出現(xiàn)在人類的藝術中,這一事實可以用格式塔心理學的一條定律加以描述:單一性是所有身體的和心理的力的完形所趨向的一種狀態(tài)。魯?shù)婪颉ぐ⒍骱D吩诎咽澜缋斫獬删挥行虻男问竭@種自然的心理傾向中找到證據表明,‘藝術永遠不是一種奢侈品,而是一種生物必須的工具”。[3]藝術當中包含的深遠的達爾文主義的生物屬性或自然屬性一直是人類創(chuàng)造藝術作品的本能沖動之一,我們并不是完全在文化的教導下學會鑒賞審美和創(chuàng)造藝術,就像沒有經過審美訓練的孩童畫出的圓圈和三角形一樣,藝術作品——不管你承不承認,已經暗含了一種自然因素在里面,一種原始意義上的自然而然的藝術本能。
二、藝術的文化特性
與傳統(tǒng)的審美觀有所不同,以藝術的生物屬性為特征的物種中心主義審美觀并不是完全以生物學基礎和進化論視角探討審美,而是將兩者融合。文化審美觀是承接于物種中心主義審美觀的基礎之上,并且相互映襯。如果說傳統(tǒng)的審美觀將審美看做人類空中花園式的建構,那么審美和藝術的生物自然屬性給這座空中花園加了一個堅實的底座。 “人類的審美反應同園丁鳥為了對求偶指令作出反應而“審美地”裝飾遮陰棚或熱情地舞蹈似乎沒有類的不同,而只是程度不同。不過,人類藝術不同于其他任何動物的審美創(chuàng)造,盡管這種獨特性不在于(或不僅僅在于)它是象征性的。人類使其特殊,就和園丁鳥使其特殊一樣,無可否認地奠定在塑造和苦心經營的天生傾向之上。但是,和其他動物不同,人類能夠對這些塑造和苦心經營活動施加經過反復思考的控制和深思熟慮。因而,可以從情緒上對其控制的結果體驗到滿足,他們可以以變化多端的方式并且在新的和不同場合繼續(xù)塑造和美化這些或其他對象與活動。好像人類決定‘這肯定很好,因為它讓人感覺如此之好,他們大概還沒能意識到這有多么正確。因為當被匯集在儀式慶典之中,或者當被賦予儀式的意味時,藝術就是好的:它們有助于把人們團結在共同的信仰和行為之中?!盵4]這些證明了人類藝術的文化屬性。
插圖9 阿斯瑪特木雕(新幾內亞):螳螂祖先。圖片來源于格布蘭茨的田野調查資料
人類學家格布蘭茨分析阿斯瑪特人的藝術作品時,曾對藝術的文化特性形成做了啟發(fā)性的系統(tǒng)探索。愛斯瑪特人是新幾內亞的一個民族,居住在靠近前荷蘭殖民地南部海岸。他們的部落分布在南部沿海的一小塊地方,每個村落共同體看起來都是一個自治社會團體,具有一定數(shù)量的明確的內部單元及明顯的社會分工。在阿斯瑪特文化中,人與樹木有高度的等同性,在很多情況下人和樹木的概念是可以具有相互裝換的。因為在阿斯瑪特人的創(chuàng)世神話中,他們是由一名叫富梅里皮茨的英雄創(chuàng)造的,他建造了議會大廳,并且制作了大量的男人和女人的木雕像放置在議會廳里。之后富梅里皮茨開始擊鼓,隨著他的鼓聲,木雕人像逐漸獲得生命,他們的種族開始出現(xiàn)。因此樹木、木雕、雕刻藝人在阿斯瑪特文化中占據一個特殊的收到尊重的位置。阿斯瑪特人在長久的與自然互動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樹木與螳螂具有某些相似性,螳螂的肢體非常像一根小樹枝,好像是被賦予了生命的小樹。而且螳螂在交配的過程或在即將完成交配時,雌性螳螂會把雄性螳螂的頭吃掉,而這種行為正好符合阿斯瑪特人的“獵頭”文化[5]。獵頭文化是阿斯瑪特族群共同體的生命之源。當阿斯瑪特人發(fā)現(xiàn)雌性螳螂在交配過程中吃掉雄性螳螂的頭部這一行為時,又與他們的獵頭文化追求的族群共同體相似,這一行為被他們賦予了一種生命之源的精神意義。螳螂原本作為自然界里普通的生物,其自身并沒有特殊的意義,但阿斯瑪特人在長期的生存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螳螂的行為和肢體具有某些與他們相似的特征。阿斯瑪特人的螳螂刻畫類似于人類(插圖9),從側面看,就像是一個簡化了的蹲著的人。插圖9d是兩個螳螂側面像背靠背組合成的圖案,他們稱之為“卡韋(kave)”,在他們的語言中,卡韋代表祖先。插圖10是以自然主義風格雕刻的具象化的人和螳螂的形象,人和螳螂的形象被雕刻在一起,顯示了“人——螳螂等同”。他們賦予螳螂神圣的文化解釋,不論是具象化的人和螳螂的雕像,還是被描畫的像人一樣的抽象的螳螂形象,都暗含著使其具有特殊化的藝術特征。一種具有文化特性的藝術形式就這樣誕生了。
插圖10 阿斯瑪特木雕:自然主義風格的人與螳螂。圖片來源于格布蘭茨的田野調查資料
將“文化的”和“生物的”融合起來,而并不是將兩者對立或割裂。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滿》一書中,指出現(xiàn)在的“文明”是相當晚近的一種文化發(fā)展,關于自然,人類已經使自己遠離了它,而且從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文化”這種差異中得到了不滿。每個人都是作為一個完全自然的生物開始生活的,不過逐漸地被轉化為一個文化生物。
注釋:
[1][美]埃倫·迪薩納亞克 《審美的人》 戶曉輝譯 商務印書館 2004年版123,80
[2][美]埃倫·迪薩納亞克 《審美的人》 戶曉輝譯 商務印書館 2004年版124,80
[3][美]埃倫·迪薩納亞克 《審美的人》 戶曉輝譯 商務印書館 2004年版126,82
[4][美]埃倫·迪薩納亞克 《審美的人》 戶曉輝譯 商務印書館 2004年版126,82
[5]關于阿斯瑪特人螳螂崇拜的精彩描述請參看羅伯特·萊頓《藝術人類學》 李東曄 王紅 譯 王建民 審校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年1月 第一版
參考文獻:
【1】[美]Ellen ?Dissanayake. What is art for [M].Washington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0
【2】[美]埃倫·迪薩納亞克.審美的人[M].盧曉輝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德]沃林格.抽象與移情[M].王才勇 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4】[英]阿爾弗雷德·C·哈登.藝術的進化[M].阿噶佐詩譯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