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影劍
1
“咱們是不是‘兄弟?”
“是?!?/p>
“可是你讓我感覺有點累。”
“有嗎?我只是對你好,你感覺不到嗎?”
“是,但是這種‘好我承受不了了。要是兄弟,你以后就別這樣了好吧!”
“嗯……可你在我眼中不只是‘兄弟。”
“你又來了,算了……”
這是來訪者小張手機里的一段聊天記錄。他,一米七的個頭,文質(zhì)彬彬,穿一件粉色的襯衫,略顯緊身的西褲,一雙時尚感十足的皮鞋,愛笑,說起話來聲音有點甜,顯得很溫柔。他最近要“失戀”了,自己暗暗喜歡了四年的朋友,要面臨分開了。他想表白,盡管他知道開口后注定是被拒絕,但他也明白這份愛是多么真實而沉重。
(咨詢記錄:每到畢業(yè)季,有不少同學面臨失戀問題。這個案例也是,來訪者因為表白受挫情緒低落,痛苦不已,不停地追問“自己曾經(jīng)付出的‘好為什么沒有得到回報”,不停地想要詢問對方“自己哪里不好”。通過情緒疏導,來訪者情緒慢慢緩和了。
只是有一點不同,來訪者追求的這份愛“天生”就更沉重。同性之愛,在今天這個開放多元的社會里依然會受到很多不解,還會面臨很多來自家庭和周圍人的壓力,因此接下來的咨詢試著對來訪者身份認同方面進行了探索。)
2
咨詢師:這是你第一次談戀愛嗎?
小張:不是的,我高中曾經(jīng)喜歡過一個男孩,我們關系不錯,高三的時候我在外面租房,他有一段時間和我同住。我們彼此喜歡,也有過一些親密接觸,但是沒有特別出格。后來他生病了,可能是高考壓力太大,當時我非常痛苦,特別想去照顧他。我去醫(yī)院陪了他半個月,可是因為考試還有他家人的勸說,我就回來了,可我當時真的很難受(他向后撥弄了一下頭發(fā),眼睛里有點淚光閃爍,停頓了一下)。后來,我們分開了,因為我們考上了不同的學校。
咨詢師:那一次分手你是怎樣走出來的?
小張:剛來大學的時候,我有點想他,但是因為學習、生活很累,慢慢也就好了。我相信這次分手也會這樣結束,這份沒開始的愛一定也會輸給時間,只是我不確定會多久。
(咨詢記錄:來訪者講述了他的三段愛情經(jīng)歷,每一段都是與男性朋友,盡管如此,他對自己的身份界定,比如“同性戀”或“雙性戀”依然有一些疑惑或者壓力,這一點對于性少數(shù)人群來說算是普遍。即使明確自己的性取向,也無法接受“同性戀”這樣的身份定義。)
小張:老師,你說我是同性戀嗎?
咨詢師:你自己怎么定義?
小張:我覺得我是,可我內(nèi)心還是不能接受。
咨詢師:不能接受什么?
小張:同性戀啊,有點那個。我要是同性戀就意味著不能傳宗接代,我肯定不會和家里說,因為我只有一個姐姐。
咨詢師:除了面臨來自家里的壓力,你還有什么擔心的嗎?
小張:還有工作啊,周圍同事怎么看啊,大家對這個還是很那個的,對吧。
咨詢師:有些人會有偏見,但無論是醫(yī)學還是心理學,都認為同性戀與異性戀一樣,是一種不同的選擇而已。
小張:老師你是這樣的想的,挺好。不過我想想以后,覺得自己還是會終老一生(孤獨終老)。我對他這么好,他都沒有接受我。
咨詢師:他也許和你不同。
小張:其實我知道,只是我在幻想他有沒有可能也是同性戀呢。
咨詢師:你現(xiàn)在失戀了,看法會受到情緒影響,你試著想想更遠的未來,終老一生是唯一的可能嗎?
小張:也不一定,沒準能遇到一個真愛呢。我去工作的城市算是大城市,那里會更開放一些吧,也許會遇到一個,是吧?(笑)
咨詢師:嗯。
(咨詢記錄:在咨詢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來訪者因為傳統(tǒng)家庭觀念、社會歧視所受到的巨大壓力。通過外化技術,讓來訪者看到“同性戀”是怎樣影響了自我認同,界定了“同性戀”這一標簽對自己生活的影響范圍。比如來訪者取得了優(yōu)秀的學業(yè)成績并找到了好的工作,有比較好的人際關系,只是在戀愛過程中,感受到了比其他人更多的阻力和痛苦。這樣處理可以讓來訪者看到自己的力量并對生活有很好的控制感。)
3
小張:老師,我將來沒準也會找個女孩結婚。
咨詢師:這樣做是為了什么?
小張:因為這樣我就可以把問題全部遮蓋了,不過我看到關于同妻的新聞了,所以我也猶豫。
咨詢師:看到那些關于同妻的討論,你有什么看法?那是你想要的生活嗎?
小張:其實我沒有特別認真想過,也許壓力太大就會那樣做。那也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希望找到一個我愛的人一起生活。
(咨詢記錄:在案例咨詢中,咨詢師表明了自己對同性戀的態(tài)度,并嘗試著鼓勵來訪者面對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比如當小張在咨詢中提到將來有可能也會“不得已”找個女孩結婚生子時,咨詢師面對來訪者這個選擇時,并不是完全“以來訪者為中心”,而是讓來訪者看到這個選擇背后的原因以及所造成的影響。價值中立還是價值參與,是每一個心理咨詢師都無法回避的問題。在關于性少數(shù)人群的咨詢過程中,對于“價值中立”的立場要多抱持一絲懷疑。)
關于性少數(shù)人群的咨詢,著名性學家方剛老師2015年底出版了一本書《肯定性咨詢法》,書中強調(diào)咨詢師要鼓勵性少數(shù)人群選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書中詳細介紹了如何處理同性戀、跨性別來訪者的自我認同、伴侶關系、伴侶暴力、性咨詢、職場咨詢、同妻同夫、形婚等咨詢問題。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需要對社會主流價值的內(nèi)化過程保持警覺,因為內(nèi)化的社會價值觀可能會成為咨詢師的立場。2001年《精神疾病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將同性戀去病理化,但是國內(nèi)仍有一些機構對同性戀進行扭轉(zhuǎn)治療。
咨詢后記:
當我把這個案例分析發(fā)給小張征詢他的意見時,他表示這算是給這段愛情的回憶記錄,并在回信中寫到“這篇文章記錄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能作為案例警示世人也好,讓情感相似的人找到心靈慰藉、心理共鳴也罷,對我個人來說都沒有關系”。當然作為咨詢師最開心的是,這一切都沒有阻礙他自信勇敢地去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他在信中告訴我:“老師,畢業(yè)前他也算是成全了我所有請求,至于太過分的我就不能奢求了。現(xiàn)在我要奔赴我的夢想了,我會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