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萍
摘要:在我國實行雙語教學,是體現(xiàn)我國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重要體現(xiàn)。近幾年,在部分地區(qū)雙語教學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為了能更進一步做好雙語教學教學工作,應該在如下方面做一些修繕:首先是少數民族地區(qū)師資配備問題,其次是應當編寫適合少數民族地區(qū)學生的教材,再次是增開內地初高中班數目,適當開設校本課程,最后是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qū)硬件設施的配置。
關鍵詞:雙語教學模式;雙語教學問題;雙語教學提高的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6-0276-03
近年來,隨著國家和自治區(qū)在新疆大力推廣雙語教育,新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教育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各地區(qū)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些適合本地區(qū)發(fā)展的雙語教學模式。這些新模式的推出,對當地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為了使雙語和教學達到最佳水平,所以,有必要對新的教學模式進行一些探索。
一、雙語教學的模式及其類型
雙語教學的意思是指,在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q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民族同時存在,并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文化歷史背景條件下,可能或必須運用兩種語言進行交流的情景。這兩種語言中,通常有一種是母語或本族語,而另一種,往往是后天習得而來的第二種語言或者是外國語。所謂雙語教學,即能在教學里使用的第二種語言或外語,進行各門學科的教學。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新疆各中小學實行了雙語教學,但都采用了漢語為第二語言進行教學的模式,所以效果并不顯著,對提高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效果不理想。為進一步提高新疆中小學雙語教學質量,2008年自治區(qū)黨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學前和中小學雙語教學工作的意見》明確了新疆雙語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兩種模式:模式一(普及模式):小學漢語、數學、科學、信息技術;初中漢語、外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高中漢語、外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其他課程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授課(可以簡稱為“部分課程使用漢語授課、部分課程使用民語授課”)。模式二(目標模式):全部課程使用國家通用的語言文字授課,開設民族語文課程。不具備師資條件的學校,體育、音樂、美術可以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授課。各地和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實施雙語教學模式。由于新疆各地存在著民族分布的差異,所以在雙語教學實踐中,各地都在創(chuàng)造著屬于自己和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教學模式。主要以下幾種:模式一:以本民族的語言為主,加授漢語。這種模式主要是分布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如喀什、阿克蘇、和田、吐魯番等地,這種教學模式主要以民族中小學比較多見。采用這種模式授課學校,主要語言為民語,加授漢語為第二語言,盡可能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學習漢語的機會。在一些條件較好的學校,在初中一年級的時候開設了英語課程,所以少數民族學生,不僅僅學到了本民族的文化知識,而且還學習到了博大精深的漢語知識,更重要的是有機會了解外國文化,對開拓學生思維起了積極作用。模式二:部分課程采用雙語教學模式。即少數民族學生部分課程,主要是理科類課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英語)采用漢語授課,部分課程,主要是文科類(民語文、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等)用母語授課。這種教學模式主要適用于雙語學校,學生之前已經有了一定的漢語基礎,才能掌握理科類課程的知識。對于漢語水平相對薄弱的地區(qū),學校就加大了漢語語文的課時量,這樣為學生理解理科類課程的專業(yè)知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模式三:全部使用漢語授課,加授民語語文課程。這種模式是最理想的完全雙語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除了加授母語語文外,其他的課程設置語漢語學校基本一致。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受地域和民族分布特點的影響,只能在漢語言環(huán)境較好的學校使用,或者一些民漢(漢回)學校中使用。這種教學模式的主要目標是采用和漢族學校一致的教學體系,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水平,從而全方位地提高民族學生各個學科成績,為少數民族學生考入內地初中班和內地高中班,打下堅實基礎。模式四:加授民族語文課程,其他課程全部使用漢語授課。這種模式主要適用在少數民族聚居的漢族地區(qū),漢族為了適應和少數民族的溝通交流,在漢族學?;驖h回合校的漢語班或漢回班,加授了民族語文課程,或基礎維吾爾語,這種教學模式的推出,符合了當地的民族和文化發(fā)展特色,促進了各民族之間語言文化交流,繁榮了當地經濟,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了解和友誼。
二、存在的問題及現(xiàn)狀分析
1.部分地區(qū)師資不足,急功近利。為了響應國家號召,新疆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都已經開始推行雙語教學模式,但是從創(chuàng)痛教學模式向新型教學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大部分地區(qū)雙語教師配備不足,而學校模式正處在轉型期。需要即會漢語又會民語的教師進行授課,而學校在職的教師大部分是民語教師,讓他們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一下子轉變?yōu)椴糠终n程使用漢語授課的新模式,使教師難以掌握。學校不顧教師的客觀實際條件,盲目地推崇新的教學模式,使不懂漢語的民語教師陷入了教學困境,教呢,只會民語不懂漢語,不教呢,學生又不會。還有一些民語教師的漢語水平較低,只能認識簡單的漢字,卻不會用漢語表達,在教學過程中,因為教師的漢語水平較低,所以對課本內容表達不完整,意思表達不準確,學生在接受知識時候也遇到了困難,考出的成績不理想,嚴重挫傷了一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大部分地區(qū)學生和班級人數較多,雙語教師十分匱乏,有些漢語課程也不是專任教師教授,無法達到預期教學目標,所以教學質量很難有進一步的提高。
2.雙語教材難度大,學生接納程度偏低。在雙語教學實施的過程中,雙語教材大多數是從人教版的教材翻譯而來,而人教版的教材針對的主要是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生使用的教科書,編書者沒有根據新疆的實際情況進行編譯,而是整體翻譯,少數民族學生接納程度有限,因此對課本知識掌握程度較低?,F(xiàn)在推行的教學模式,大多數是從小學三年級開設漢語課程,數學課程已經采用了漢語教學,到了七年級,理科課程已經全部采用漢文教材,與漢語班的理科教材完全相同,這樣在同樣水平下,勢必會對民族學生造成更大的學習壓力。因此,雙語地區(qū)的漢語教材,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編寫。
3.加大對口支援省市內地初高中班的開放力度。自國家對新疆等西北偏遠地區(qū)開設內地初高中班以來,收到了顯著成效,就在此時,國家又提出了19省市對口支援新疆,對口支援省市也加開了專門對被受援地區(qū)的內地初高中班。內初班和內高班是專門針對少數民族地區(qū)學生出臺的一項優(yōu)惠政策,在受教育相同的條件下,少數民族學生在小升初或是初升高的考試過程中,只要達到相應的分數線,就可以去受援地區(qū)的內初或是內高班就讀,考入內初或是內高班的學生不僅學費全免,而且還可以享受生活補助,這無疑對考生還是家長都是一個巨大的誘惑,但是內地初高中班數量有限,招生人數也有限,因此對學生升學產生了壓力,學校選擇學生就是看成績,優(yōu)勝劣汰,稍微偏差的學生,就會和內地初高中班失之交臂,而進入一所普通的中學,這樣就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有的學生會想,招生的學校有限,名額有限,自己根本無望去爭取那個名額,而不努力學習。如果對口支援省市,在相同條件下,可以多增開幾所內地初高中班學校,招生人數也可以擴大,但是前提是考入時門檻不能降低,要在保證生源的情況下,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
4.雙語教師語言駕馭能力低,教學質量有待提高。在新疆各個民族學校存在著這樣一種狀況,從事雙語教學的絕大多數是民族教師,漢回教師極為少數,民語教師掌握漢語程度較低,學歷層次也比較低,出去學習進修的機會較少,也很少用漢語進行交流,駕馭語言能力極其有限,所以距離使用漢語授課的目標,還相差甚遠,能完全勝任雙語教學的教師微乎其微,只有從應屆畢業(yè)的大學生中進行選拔,才能維持雙語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
5.新生代雙語教學上崗,老教師如何安置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80后”和“90后”走上了工作崗位,而“80后”和“90后”普遍都是大專以上學歷,在上全日制大學時都已經經歷了一年的預科漢語學習,對漢語已經基本能掌握,到了教學崗上,能基本勝任新的雙語教學模式,用漢語進行交流,日常生活用語和對課本知識的解讀,都能十分到位,倒是還存在“60后”和“70后”的教師,她們基本上不會漢語,只是經過了一期或是兩期的短暫雙語培訓,對漢語能有初步了解,但是無法用漢語進行授課,無法用漢語進行交流,年輕一代教師的加入,又沖擊著他們的教學崗位,所以如何對這些做過貢獻的老教師進行安置?能把她們放在一個什么樣適合她們的工作崗位上?都成了各個學校不得不面臨和急需解決的問題。
6.缺乏適合少數民族雙語教學的校本課程。教師是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除了教育部規(guī)定要學習的課程外,少數民族地區(qū)還應該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相應地開設校本課程。學生從早到晚,一天的時間全部用來學習,學生不僅覺得學習知識枯燥,而且學習時間過長,沒有相應的活動進行調節(jié)。根據實地情況,少數民族學校的學生比較偏愛音樂、舞蹈、手工制作,還有一些體育項目,比如足球籃球,還有朗誦和繪畫等方面,如果在課余時間,學校能夠結合本校的具體實際情況,開設校本課程,一定會增強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好奇心,校本課程的開設不僅能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而且還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學校只是單一地完成教學目標,而不顧學生的個人發(fā)展,這樣是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7.雙語教學地區(qū)的硬件設施不足。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是起主導作用,但是,教師和學生到位了,硬件設施卻不到位,也很難提高教學質量,根據對新疆各少數民族學校的走訪不難發(fā)現(xiàn),學校除了提供上課的教室、基本完好的桌椅外,就很難找到其他硬件設施,比如說,在新時代下上課必不可少的多媒體、投影儀沒有配備,或是一所學校只有一臺多媒體設備,這樣嚴重影響到教學工作,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很難保障。其次,電腦和語音設備奇缺。在許多學校電腦配備不足,使學生在上計算機課時很難達到一人一臺電腦,通常是2~3個人一臺電腦,而且每個班一周只有一節(jié)計算機課,這樣使學生了解和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徑非常有限。語音課是少數民族學校必不可少的科目,但是很多學校語音設備配備不足,更有些學校根本沒有語音室,這樣,使得學生無法練習漢語聽力,少數有配備的學校損壞現(xiàn)象嚴重,沒有專職的維修人員。這樣使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的提高,受到了限制和影響。再次,體育設施不完善。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想要健康的重要途徑,就是運動。生命在于運動,但是,大多數少數民族學校連基本的操場都沒有,更沒有標準的四百米塑膠跑道,有些學校是將跑道規(guī)劃出來了,但是跑道里全是石子和土,一腳踏上去塵土飛揚。沒有足球場地,沒有籃球場地,只有在石子地面上的籃球架,連基本的乒乓球案子也沒有,所以學生無法進行體育活動,大多數的體育課通常是跑上幾圈,然后做準備活動,之后便解散自由活動。黨中央一再號召青少年要加強身體素質鍛煉,所以已經把體育課納入了中考和高考的考試范圍,我覺得此舉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建議及對策
1.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qū)師資配備。首先,教育是靠教師,就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和駕馭知識的能力,才能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但是教師的數量和能力是有限的,出現(xiàn)了許多頂崗現(xiàn)象,就是教師專業(yè)不對口,教授這門課程,又兼任其他科目,這樣不僅教學質量無法得到保證,而且還會增大現(xiàn)任教師的工作量,所以應當一套選拔和任用教師的體系,提高在職教師的素質,才能保證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許多崗位出現(xiàn)了空缺,沒有專職教師。其次,教育局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招聘適合學校崗位的教師。并對這些新上崗的教員的授課情況,進行反饋和追蹤,制定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提高教學質量。
2.編者適合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教材。教材是確保教學工作能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新疆的所有雙語教材都是統(tǒng)一編寫,而且教材大部分內容都是根據人教版的教材翻譯而來,沒有顧及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所以希望編者在編寫教材時,可以征求多方面的意見,根據不同地區(qū)和采用不同教學模式的地區(qū),編寫不同的教材。還有,教材編寫成了以后,希望能及時審核和修訂,跟上時代的發(fā)展步伐,杜絕多年才審核各修訂一次教材的現(xiàn)象發(fā)生。
3.適當增開內地初高中班數目。在過去幾年里,新疆和內地一些省市聯(lián)合開辦了內地初中班和內地高中班,主要是針對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少數民族學生,這樣不僅可以選拔優(yōu)秀人才,給予他們去內地學習和發(fā)展的機會,而且將來學成以后還可以奉獻和回報社會。但是由于內地初中高中班學校數目有限,招生人數有限,打壓了一部分正在努力積極奮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希望對口支援省市,可以在原有的數目基礎上,增開內地初高中班數目,擴大招生人數,不僅可以帶動邊疆地區(qū)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而且還可以增進新疆和內地城市的經濟文化交流,這無疑是對學校還是對支援省市來說,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舉動。這樣才會更好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4.因地制宜,適當開發(fā)校本課程。根據對新疆各少數民族地區(qū)學校的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學校都缺乏相應的校本課程,當問及有些學校領導人或教師為什么不開設校本課程時,他們顯得很茫然,根本不知道何為校本課程。由此看出,對校本課程的普及和宣傳力度應當適度加大,不僅要讓我們的教師理解校本課程的含義,還應當在學校的實際情況下,相應地開設校本課程,校本課程的開設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而且有利于學生學業(yè)水平的提高,校本課程和學校課程有機地相結合,才能促使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全方位地發(fā)展。
5.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qū)硬件設施的配置。我們應當認真對待少數民族地區(qū)硬件設施的配備問題,不僅僅是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在許多離市中心較遠的鄉(xiāng)鎮(zhèn)村,基礎設施配備也很不到位,連最基本的能跑步的操場都沒有,只有“巴掌”大小的活動場地,稱之為操場,更不用提籃球場足球場乒乓球案子了,更是少之又少。但是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雙語教學工作比較特殊,要學習漢字,進行漢語聽力訓練,必須要有語音教室,語言的學習,只有聽、說、讀、寫同步進行,才會有所提高,但是連最基本的聽力都無法保障,怎么能使學生學習漢語的水平得到提高?漢語水平低下,就很難掌握書中所教授的知識。所以,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學校必須要保證語音教室的數量,才能提高漢語水平,進而促使學生學習成績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夏新軍.多元文化中的新疆雙語教育[J].新疆社會科學,2011,(5).
[2]方曉華.新疆雙語教育問題探索[J].民族語文,1998,(2).
[3]張梅.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模式及其語言使用問題[J].民族教育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