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慶
【摘要】:《摸彩》是美國女性小說家雪莉·杰克遜的代表作。小說從人物刻畫、環(huán)境描寫到情節(jié)構建,每一個細節(jié)都充斥著象征和諷刺這些手法的運用。這不僅顯示著杰克遜在文學方面高深的藝術成就,也有力地揭示了小說的深刻主題。只有清楚地理解了小說中多層次,多形式的象征含義,讀者才能對該小說的主題形成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關鍵詞】:摸彩;象征;諷刺
一、人物姓名的象征與諷刺
摸彩活動的主持人叫薩默斯,英文為Summers,與“夏天”這一詞拼寫一樣?!跋奶臁痹⒁庵盍Γ?,生機,是生機勃勃的象征,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但卻正是在他的主持下,摸彩活動被年復一年地舉行著,不斷地帶給人們死亡和毀滅。在摸彩結果出來之后,薩默斯對生命的冷酷與漠然在他與村民的招呼之中被極為逼真地表現(xiàn)了出來,他講話的口氣像是在招呼人們?nèi)プ鲆患粘J聞找粯樱骸昂昧?,鄉(xiāng)親們,我們快動手完成它?!备窭追蛩?,薩默斯的助手,他的名字同樣富有象征的寓意。他的名字與墳墓grave這一詞語同音同字。他協(xié)助薩默斯準備好抽彩用的紙條和盒子,并協(xié)助把儀式主持地莊嚴有序,肅穆可畏。他指導全部村民包括小孩在內(nèi)進行摸彩,把人們引向死亡之路,他便是村民們的墳墓,人性的墳墓,民主的墳墓。這個人物的名字是作者對可怖結尾的預示與鋪墊。同樣具有黑色意義的人物名字還有德拉克羅伊克斯太太的名字,其英文拼寫在拉丁文中有“十字架”的含義。十字架意味著死亡和殉難。雖然在今年的抽彩中,沒有抽中她,但她的名字預示著有朝一日,死亡殉難命運可能同樣會降臨在她的頭上。有趣的是,杰克遜在故事的開頭處專門說明,村民們總是把這個名字念錯,并且完全忘記了正確的讀法。這其中的深意自然是在暗示村里的村民們早已忘記基督教的精神本質,也早已無法正確理解基督教的真正教義了。
《摸彩》揭露和諷刺了人性的自私與丑陋。這整個事件的大前提就是錯誤的。當亞當斯提出別村已經(jīng)放棄這項儀式時,華納老頭卻立刻對亞當斯發(fā)出警告,聲稱這個儀式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六月把彩抽,谷物快豐收”。這種可笑腐朽的思想,野蠻無知的的行為卻以民主文明的方式被理所當然地進行著,可見戰(zhàn)后人們瘋狂的邏輯和荒誕的精神狀況。面對荒謬的儀式,亞當斯間接地提出應廢除摸彩這一活動,他是第一個敢于沖破荒誕現(xiàn)狀的第一人。正如《圣經(jīng)》故事中,敢于沖出束縛,自我覺醒的第一人亞當一樣?!皝啴斔埂边@個名字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帶來了自由,但這希望的曙光最后還是華納老頭泯滅了。華納老頭的名字Warner同樣具有特殊的象征含義,其名字意義為“警告者”。年長的他似乎是智者的化身,但他卻是最迷信的頑固分子,是村子里最愚昧的代表。
二、事物的象征與諷刺
小說《摸彩》通篇采用前對比烘托的寫作手法,在故事的一開始,作者向讀者們描繪了一幅普通祥和的村莊生活畫面?!瓣柟鉅N爛,晴空萬里,美好的夏天,空氣清新,百花盛開,綠草蔥籠.十點左右,人們開始聚集到郵局和銀行之間的廣場上”緊接著,作者有提及了“學校、銀行、郵局、煤礦業(yè)、人們談著收成、天氣、拖拉機和賦稅”。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影子。雖然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這些日常的事物都折射著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這些荒謬可怕殘忍的事情亦可發(fā)生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任何時候、任何角落。小說中摸彩的時間,每年的“六月二十七日”,也別有寓意。這個時間準確的來說是春末夏初的播種季節(jié),而這個季節(jié)正是古代許多原始部落和民族舉行祭祀儀式以求人畜繁盛、莊稼豐收的時間,如遍及世界各地的以活人獻祭的“替罪羊”古老儀式就是在春季。杰克遜對摸彩中人們使用的黑盒子進行了細致的描寫。黑盒子十分老舊,但卻沒有人愿意或敢于修補或換掉它。這說明村民內(nèi)心都否定和懼怕這個邪惡的盒子,這個盒子是殺人的工具,里面裝的都是村民們的生死,是黑暗,邪惡,罪惡的象征。另一方面,這也顯示了村民們盲目死守傳統(tǒng),拒絕變化的僵化民性,他們甚至不敢去翻修或換一個新盒子,這是對恐怖社會,畸形心理的反映。“石頭”的象征也極具意義。耶穌的敵人要求耶穌依照摩西之律,用石頭砸死淫婦,石頭在這里就是殘忍丑惡的象征。在《摸彩》中,杰克遜利用了《圣經(jīng)》中石頭殺人的典故說明石頭是冷酷殘忍的象征。石頭是人們施暴的工具,具有冰冷、堅硬、銳利的特質。這些特質表面上反應的是這一殺人工具的特質,實則表現(xiàn)的是人心以及社會現(xiàn)狀的特質。
“早期的哥特式小說是一種相當模式化的小說,鬧鬼的古堡老宅,美麗無助的少女與兇殘歹徒之間‘追逐—逃跑—追逐的情節(jié)是小說中必不可少的。其中伴隨著一連串的懸念,諸如隱密的身世、神秘的繼承權、丟失的遺囑、家族的秘密、祖上傳下的詛咒、失蹤的親人等等。小說的結尾總是光明戰(zhàn)勝黑暗、愛情戰(zhàn)勝邪惡、少女獲得自由與幸福?!薄睹省返墓适虑楣?jié)同樣充滿了懸念、黑暗與暴力,但她并未未與早期哥特式恐怖小說的特質完全相同,她的此篇小說情節(jié)簡單而緊湊,對比鮮明而諷刺,并通過象征這一手法更加強化了故事的靈魂與深度,發(fā)人深思,耐人尋味。
參考文獻:
[1]、Friedman, Lenemaja. Shirley Jackson [M] . Boston: Twayne Publisher, 1975.
[2]、克林斯·布魯克思, 羅伯特·潘·沃倫. 理解小說 [M] .艾伯頓-世紀-克羅夫思出版社, 1959.
[3]、萬俊. 關于美國當代哥特小說 [J] . 外國文學研究, 2000(1):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