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艷昕
新的英語課程標準的建立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更對教師的教學和專業(yè)發(fā)展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新課程標準改革在對一線教師提出挑戰(zhàn)的同時,也為教師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迫切要求教師不斷接受新知識,轉變教學觀念和自身的教學策略,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從而在變革中實現(xiàn)自身專業(yè)素質的提升和專業(yè)水平的發(fā)展。教師只有不斷的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完善教學過程、不斷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才能有研究和創(chuàng)新的動力,才能吸收理念,掌握新方法,在教學中不斷地完善自己,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根據(jù)目前我國外語教學的實際情況,教師自身的反思性學習和有效的反思性教學的應用,對于外語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教學反思的時機
在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下,何時進行教學反思,怎樣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的內容都包括什么、具體方法有哪些、成為當前教師比較關注的問題。教學反思不是教學某一特定階段的任務,而應貫穿于教師的整個教學生涯,它伴隨著教師成長的每一個過程。就一堂課而言,教學反思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而不應只是課后才做的事。根據(jù)反思的時機,教學反思具體可分為: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后反思。
教師要在課前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具體教學步驟和預測課堂教學情境。課前設計教學活動通常是結合過去的反思得出的經驗,以此來重點預測學生未來的學習狀況。更確切地說是教師根據(jù)自己所了解的學生的知識背景和學習能力來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其中還包括了解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個性特點和學生的興趣、學習動機等非智力因素,從而全面地預設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重在課前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整個過程可以包括對象分析、教材分析、制定計劃、教學組織、總體評價。
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達到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無意反應往往能給教師以靈感,而教師則應善于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設計思路和方法,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動態(tài)的過程,常常會有意外的情況發(fā)生,這就需要教師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可以及時的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調整教學計劃,順應學生的發(fā)展需要。課中反思,一方面能夠調控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中對于教學靈感的捕捉、生成事件的處理、設計思路和方法的及時調整和變動,也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機智。
課后要記錄教學成功之處,例如:教學過程中成功的活動和措施,學生的積極表現(xiàn),教學方法、過程,教師最好課后將這些創(chuàng)新點、新發(fā)現(xiàn)和對一節(jié)課的感觸記下來,更要記錄失敗的地方,再優(yōu)秀的教師和學生也不能避免課堂中有失敗之處,對他們進行梳理回顧,并作深刻的分析并探究其根本原因,使之成為以后盡量避免的教訓,這樣才能促使教學逐步趨于完善,也是教師走向成功的關鍵;同時我們還可以及時記錄下不同學生的不同反應和見解,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想法,他們也經常可以提出創(chuàng)新點和有價值的想法,提出一些獨到的思路和好的方法。教師和同學們之間應該是互相學習的關系,學生也是教師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他們可以使課堂教學得以補充和完善。最后我們還可以再次回憶下整個教學過程,通過梳理與反思,特別要反思學生的意見,因為學生意見是自己教學的充分反映,這也是教師對其教學進行反思的一個重要渠道。對課堂的教與學和得與失才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認真思考以后怎樣教這部分內容,并且寫出改進后的教學設計。這樣可以做到一課多反思,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和境界,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二、教學反思的過程
通過對一系列文獻資料的搜集和分析,國內外學者對反思性教學的過程研究雖然在具體的提法上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從反思循環(huán)這一角度進行探討的,強調通過反思性教學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形成教師主體新的教學經驗,為新一輪反思性教學提供資源和動力。反思教學的過程大體包括如下四個階段:
第一:發(fā)現(xiàn)問題。這是反思的基礎,反思的對象通常就是教師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教師通過對實際教學情境的回憶,發(fā)現(xiàn)特定問題加以關注,并從可能的領域,包括學科知識、教師方面、學生方面等,收集有關這一問題的相關文獻和資料。
第二:分析問題。教師在確定要反思的問題后,需要進行相關問題的了解,之后就是分析過程。教師持著批判性的思維反思自己的思想行為、態(tài)度和情感,爭取對問題有個清楚的界定,找出其原因,確定問題的范圍,從而清晰認識問題的本質。
第三:建立假設。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會在已有的知識領域中搜尋與當前問題相似或相關的信息,根據(jù)一定的理論基礎,憑借自己或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通過深入分析,搞清問題存在的原因,總結經驗,批判性地審視自己教學中的思想、概念和方法,尋找新思想新策略,設計出可能解決這一問題的教學方案。
第四:實驗驗證。在設計出一套假設之后就是在實際教學中檢驗上一階段所形成的假設和專門設計的教學方案,確定教學的某些方面是否可以改變,并形成改變策略,進而在教學實踐中檢驗實施這些策略的效果。從檢驗中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再進入新階段,開始新循環(huán)。在實際的反思活動中,以上四個環(huán)節(jié)往往前后交錯,界限不甚分明。
三、教學反思的內容
(一)對教學內容的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主要是指課本上的內容,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的每個老師都不是機械地按照課本教學,而是對課本內容靈活地進行篩選、重組、深化、拓展,從而使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學情,有利于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教師對課本的認識,篩選與重組的過程就是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反思過程。對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在設計任務時,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fā)點,要有助于英語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的發(fā)展和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教師的角色也不再只是單純的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督促著。新課改要求我們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二)對教學方式的反思
教學方式是指師生在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教學方式包括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教學方法通常被定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xiàn)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因此,教學方式比教學方法更為具體。選擇有效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