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杏芝
摘 要 公民是民主社會的重要基石,在教育中不能缺少公民意識培育這一環(huán)節(jié),而在我國教育的具體實踐中,公民意識培育仍然處在一個尷尬的地位,常與公民教育相混淆,為了厘清概念,進行深入有效的研究,本文從美國學術界對公民意識培育的目標意義及內容研究等方面進行了梳理,以方便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關鍵詞 美國 公民意識培育 目標意義 內容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6.005
Abstract Citizen is the cornerstone of a democratic society, in education cannot lack the cultivation of civic awareness of the link, and in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citizen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is still in an awkward position, is often confused with civic educatio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oncept, in-depth and effective research, this paper from the academic circles of civic awareness cultivation objectives and content of research carried out and to facilitate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America; civic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significance; content
1 公民意識培育的目標與意義研究
1.1 目標研究
Shklar早在1991年就在他的著作里給出了公民的四層含義:(1)在一個社會中的社會地位,就是選舉權和工作;(2)國籍或法律地位;(3)積極參與公民生活以及參與政治體的一種義務意識;(4)全面和直接參與公民生活的一個共和理想。①這在當時對于理解何為公民意識以及進一步深入研究公民意識的培育具有指引性作用。對于什么是公民意識培育的目標,美國政府給出了確切的解析。
《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中對公民意識培育的目標則做了如下的陳述:到2000年,每一個成年美國人都應該是有文化的,并能夠掌握履行公民權利和職責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
1.2 意義研究
Naomi N. Duke M.D.(M.P.H.), Carol L. Skay(Ph.D.)以及Sandra L. Pettingell(Ph.D.) 和Iris W. Borowsky M.D.(Ph.D.)在2008年的時候在他們共同發(fā)表的論文《From Adolescent Connections to Social Capital: Predictors of Civic Engagement in Young Adulthood》②中具體陳述了公民意識培育在一個具有家庭和社會培育背景的年輕成年公民的政治參與中所起到的影響,在這其中,具體運用了一系列的數(shù)據(jù)建立了若干個模型,借以說明在青春期期間,家庭和社區(qū)環(huán)境方面的影響對于以后此人的公民參與積極性的影響。
Thomas S. Dee在2004年他的論文《Are there civic returns to education》③一文中論述了培育對于公民意識發(fā)展的作用,認為公民意識培育可以提高公民參與意識中所推廣的“民主啟蒙”以及塑造公民參與活動的個人喜好。它最重要的作用在于直接灌輸?shù)囊粋€關于公共角色的民主化以及多元化的價值觀。
Shari R. Veil 在2008年他的論文《Civic responsibility in a risk democracy》④提出公眾宣傳運動可以使個人和公民責任在應急規(guī)劃和反應里起到一個協(xié)助的作用,認為公民責任意識是民主成功極為重要的一個標志,公民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可以明顯改善一個社區(qū)的應變能力。
2 公民意識培育的內容研究
2.1 公民生態(tài)意識培育
Ann L. Owen 和 Julio Viderasa于2005年在他們共同合作的論文《Civic cooperation, pro-environment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⑤中明確提出了公民生態(tài)意識是公民意識培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章集中論述了通過培養(yǎng)公民的合作意識培養(yǎng)及支持生態(tài)環(huán)保行為的做法,就如現(xiàn)在中國也很流行的拼車行為等等,還提出了國家具體要提供的一些環(huán)保措施設立以及引導社會各界對公民生態(tài)意識的一個積極的價值衡量標準。
2.2 公民參與意識培育
Valeria Sinclair-Chapman,Robert W. Walkerand 以及Daniel Q. Gillion在2009年的時在他們共同合作的論文《Unpacking civic participation: Analyzing trends in black and white participation over time》⑥一文中針對美國現(xiàn)存的公民自參與意識中的種族差異問題進行了對比研究,其中還特別強調了新聞媒體在引導黑人實施自由權利特別是政治參與方面的意識培育的特殊作用,運用了動態(tài)的研究分析來揭示隨著民權運動的興起,黑人積極實施自由權利的可能性逐漸增加的一種趨勢,在這其中,作者把民權運動也作為公民參與意識培育的一個重要渠道。
2.3 公民道德意識培育
Jack M. McLeod ( Ph.D )在2000年《Media and civic socialization of youth》⑦一文中著重強調了媒體在青年的公民道德意識培育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高中流媒體的使用在公民政治參與意識培育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作者在肯定家庭、學校和社區(qū)在培育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時,主要認為個人的自我培育是特別重要的,他通過舉例來論證這個觀點,例子中突出了青少年的閱讀行為對于自身的公民道德意識培育的重要性。他還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了公民進行自我培育的積極性的差距:種族,性別,地位和在校表現(xiàn)??偟膩碚f,作者認為對于青少年和年輕成年人來說,積極的公民道德意識學習的過程就是道德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4 公民責任意識培育
Shari R. Veil 在他的論文《Civic responsibility in a risk democracy》提出了公民意識培育里應該強調公民責任意識的培育,并且提到公民責任意識是民主成功極為重要的一個標志,這種責任意識往往是通過投票,繳稅,服務陪審團的責任,以及參與志愿者來表明。文章著重分析了公眾宣傳運動,以說明培育公民社會責任意識如何可以提高社區(qū)的抗災能力,個人和公民責任是如何協(xié)助政府的應急規(guī)劃和反應。
2.5 全球公民意識培育
Eric Davis在《Global Citizenship: Theoretical and Pedagogical Perspectives》⑧中說到全球公民的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出現(xiàn)的,在2001年的9.11事件之后全球化造成的緊張局勢使得全球公民意識培育的重要性就顯得越來越緊迫了。在文章中,作者羅列了全球公民身份的影響因素:(1)規(guī)范意識的發(fā)展:提倡以不同的方式查看世界,學會發(fā)展移情的方法來處理在政治和經(jīng)濟不平等現(xiàn)象下美國所遇到的不同狀況等;(2)要求把公民培養(yǎng)成反映全球社會的多元文化性質的全球公民;(3)進行跨學科學習,鼓勵學生運用多視角去查看問題,促進豐富和創(chuàng)新,認為這是發(fā)展全球公民意識的一種核心元素;(4)在高中與大學課程中實施具體有效的舉措來提高學生們的認識,旨在提高他們對全球社會的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明確地指出全球公民意識培育是所有高校必須都納入其課程的一個勢在必行的教育趨勢,作為現(xiàn)實支撐,他著重介紹了羅格斯大學的全球公民2000年項目的具體操作以及運行結果。
綜上所述,在目標意義的研究上,美國學者的觀點是比較統(tǒng)一的,而在內容研究上,更具有前瞻性及實踐性,對我國的公民意識培育研究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注釋
① BryanS. Turner. Judith N. Shklar and American citizenship[J].Citizenship Studies,2011, Vol.15 (6-7):933-943.
② Naomi N. Duke, Carol L.Skay, Sandra L.Pettingell, Iris W.Borowsky. From Adolescent Connections to Social Capital: Predictors of Civic Engagement in Young Adulthood. [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09, Vol.44(2):161-168.
③ Thomas S. Dee. Are there civic returns to education?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4, Vol.88(9):1697-1720.
④ Shari R. Veil.Civic responsibility in a risk democracy [J]. 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08.34(4):387-391.
⑤ Ann L. Owen,Julio Videras. Civic cooperation, pro-environment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5,Vol.58(4):814-829.
⑥ Valeria Sinclair-Chapman,Robert W. Walkerand ,Daniel Q. Gillion. Unpacking civic participation: Analyzing trends in black and white participation over time[J].Electoral Studies, 2009,Vol.28 (4):550-561.
⑦ Jack M. McLeod(Ph.D).Media and civic socialization of youth [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00, Vol.27 (2):45-51.
⑧ Eric Davis.Global Citizenship: Theoretical and Pedagogical Perspectives[M].Rutgers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