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亮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的教學面對全體學生,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聽、說、讀、寫,而如今的語文課堂中能主動舉手發(fā)言的學生也不超過百分之四十,即便是在有充分準備和教師竭力鼓勵的公開課中也是如此。大多數學生不開口,不但口頭表達能力得不到訓練,而且教師也難以獲得準確的反饋信息,教學的針對性也就不強了。那么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開口表達從而“百花盛開”呢?
一、對膽怯的學生,說“能行”的話
有一部分學生不開口是膽怯的原因。這類學生平時少與人交流溝通,怕別人笑話自己,自信心嚴重不足,心理脆弱。針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切不可用找問題的口氣要其發(fā)言,那樣會適得其反,應說“你能行”的話,讓膽怯的學生在具體的鼓勵氛圍中忘掉“膽怯”,積極表達。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逐漸膽大起來,在經過成功的體驗之后,其表達的欲望就會強烈起來,其口頭表達能力就會得到訓練,進而得到提升。
膽怯的學生的發(fā)言固然與本人認真思考有關,而教師的“你能行”似的鼓勵之語也功不可沒。教師首先用課文題嫁接,用充滿期待的語言激勵學生,當這名學生回答后,教師又給予學生的自信“加固”,讓膽怯的學生主動舉手發(fā)言,體現了教師語言的激勵性。
二、對內向的學生,說“商量”的話
有一部分學生性格內向,不喜歡口頭表達,也不同于膽怯者。他們的心理更復雜,既有怕人笑話的心理,有強烈的自尊心,又不乏其上進心。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要以平等的姿態(tài)、用“商量”的語氣,使其有不發(fā)言就過意不去之感,繼而興奮起來。
如教學《石壕吏》,一名教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讀老婦人致詞的語氣,是不是從頭到尾不變呢?”然后老師對一名性格內向的學生說:“你能不能說說你的看法,也許大家都很想聽你的意見?!?/p>
生:為死去的親人、為家庭的慘狀哭泣,應是一句比一句令人心碎。讀最后幾句應振作起來,表明老人的深明大義。
師:大家對他的說法贊同嗎?
另一名學生:老婦人為了保護孫子,為了讓媳婦免遭抓去當“壯丁”,才愿“急應河陽役”,應讀出無可奈何的語氣。
那名性格內向的學生舉手說:課文中的“雖”與“但”兩字表示轉折關系,更突出老婦人不畏“力衰”,去“河陽役”,語氣重在振奮。
師:你把握了文章的意思,思考不是淺嘗輒止。的確前幾句要讀得悲些,后幾句語氣要昂揚些。
在這里,教師用“能不能”表示商量的口氣問內向的學生,使學生不得不說,為了激起他的競爭情緒,教師沒有馬上對這名性格內向的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而是故意挑起“戰(zhàn)火”問其他同學們:“大家贊同他的說法嗎”,當另一名同學說出自己的理解之后,性格內向的學生“理直氣壯”地舉手反駁,這正中老師的下懷,體現了教師語言的機智。
三、對迷惑的學生,說“發(fā)現”的話
學生不發(fā)言,有一部分是沒有理解老師所講的內容。如果老師放棄這些迷惑的學生繼續(xù)向前講,迷惑的學生就越聽越糊涂,進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講課時要注意觀察其神態(tài)舉止,了解情況,然后有的放矢地調整教學策略。而了解這類學生的學習情況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發(fā)問,但發(fā)問的語言要能保護學生的自尊。
教師教學中觀察,發(fā)現了迷惑的學生并沒有放棄,而是借助多媒體,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去理解,然后用簡潔的語言小結,使學生豁然開朗,體現了教師語言的啟發(f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