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龍霞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我們的孩子喜歡游戲,而在游戲中,孩子的生理、認知、情感、社會性等多方面也在不斷的發(fā)展。那么,作為幼兒游戲的一部分——共享交流,其重要性也是眾所周知的。共享交流不僅可以豐富幼兒游戲的內容,而且有助于促進幼兒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幫助老師即時了解兒童在游戲時的真實想法及存在問題。
一、心中有目標,內容有選擇——共享交流成功的基礎
我們尊重幼兒游戲,但在這基礎上還應追求通過游戲來促進幼兒身心發(fā)展及思維發(fā)展。在共享交流中教師對目標的把握應做到“隱性而適度”,因為老師的目的性太強,就會把游戲變成“老師的游戲”,而目的性太弱,老師推進幼兒游戲的有效性就會減弱。所以,在把交流權賦予幼兒的同時,交流內容的選擇就變的至關重要了。
如何體現交流內容隱含教師目標呢?
放大、宣揚:提取幼兒交流內容中最精華的部分,通過師幼共同補充和總結,將之提升為集體的共體經驗,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比如娃娃家的活動情況共享交流時,我把孩子交流的“事件”加上了感情的色彩,并且與開展的主題“我有多愛你”進行了整合。這天,娃娃家的爸爸說:我今天把涼了的飯菜重新熱了以后才給媽媽吃。我補充放大說:“熱了的飯菜不傷胃,媽媽,我有多愛你!”夸大體現關愛的事件,激發(fā)幼兒對周圍人的愛,這就是我心中隱含的目標。
淡化、糾正:幼兒交流中會出現一些無意義的、消極的或者難以理解的內容,教師則應碌中擇優(yōu)、機智化解,使之瞬眼即逝。確保兒童以積極的眼光看待事物、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
如:一過清明節(jié),一些孩子在進行角色游戲時便開始出現燒香拜佛的情況,并在共享交流時津津樂道。燒香拜佛有兩面性:作為一種民間的傳統(tǒng)有其一定的意義,同時佛教信仰也是國家認可的行為,但如果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它又變成了一種迷信,是要堅決擯棄的,那么如此模棱兩可的問題,我們大可一筆帶過,孩子會在日后的游戲中漸漸淡忘的。
如:有一次,我看到班里的四個孩子圍坐在一起,桌子上堆了些積木,他們不停的撫弄著,嘴里還爭著說,我贏了,快給錢,原來他們在:賭錢玩麻將。作為一個現實的問題,我還是決定把它拿出來和孩子們交流一下。目的有二,首先要讓孩子意識到:賭博是不正確的行為,知道賭博的壞處,其次,讓孩子知道:麻將作為一種娛樂項目,有其保健的作用:穴道按摩、愉悅身心。我們在游戲中要學好的地方,擯棄不好的地方。
二、身份常變化,定位要準確——共享交流成功的關鍵
⒈分享者——站在幼兒的身邊。老師參與幼兒共享交流的話題,時而以“孩子”的身份回應同伴,時而以“老師”的身份肯定與補充。
⒉引導者——推著幼兒朝前走。老師引出交流事件,拋出交流問題,引起幼兒關注,引發(fā)幼兒思考與回應,總結交流內容中的“精華”。
⒊學習者——站在幼兒的后面。老師不要急于介入幼兒交流的話題,等待及學習的心態(tài)也許會讓我們從幼兒那里收獲更多。
三、交流有形式,互動多元化——共享交流成功的重要方法
在互動交流中可采取的形式有:
(一)發(fā)現游戲作品,激發(fā)幼兒間互相分享,學習經驗的熱情。
例如:這是我們班幾個孩子合作建構的成果,當代表揚揚上來介紹自己的作品時,美麗的建筑吸引了其他孩子的眼球,所以其他的孩子聽的很認真,共享著揚揚的快樂,學習揚揚的方法:根據顏色排序很漂亮。
(二)搭建幼兒情景扮演的舞臺,再現活動情景,引發(fā)同伴間的共享交流。
例如:今天醫(yī)院真熱鬧,醫(yī)生和病人都想分享自己的游戲過程,他們今天游戲內容是新生成的,可以豐富給其他的孩子??墒呛⒆拥恼Z言無法把整個游戲的過程精彩的概述下來,而他們的游戲又可能是其他孩子沒有經歷的,勢必他們的共享對其他的孩子沒有吸引力。那么怎么讓他們的經驗成為其他人的經驗呢?于是,我讓他們演示了其中一個情景——咳嗽、發(fā)燒的治療,那么對于交流者和共享者來說都更為有趣。
(三)鼓勵幼兒間的相互置疑、解惑、挑戰(zhàn)、辯論,推進了生生間的共享交流。
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對于事物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所以,讓他們在游戲結束后的共享交流中多問別人幾個“為什么”?多說幾個“我認為”是一件好事。
例如:這天娃娃家的爸爸告訴大家:今天我喝醉了。結果馬上有孩子回應說:喝酒是不對的,對身體不好的。于是這個話題馬上引起了爭論:到底喝酒好不好,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喝酒呢?我成了爭論的主持者,而孩子們成了爭論的正反方辯手,各自論述著自己的觀點,最后,兩方的孩子似乎都被同伴的觀點影響了,達成了一定的共識:少喝健體,多飲傷身。
(四)利用身邊資源的介入,吸引幼兒,提高共享交流的質量。
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交流的主體除了老師、孩子外,有時候也可以利用身邊的資源,這是“第三者”的介入形式。具有權威性,也突破了常規(guī),反而更吸引幼兒,由此可達到提高共享交流質量,推進幼兒游戲的目的。
例如:在游戲共享交流時,娃娃家的爸爸“指責”媽媽不會收拾飯桌,說媽媽“弄得一塌糊涂”??赏尥藜业膵寢屨J為自己的清理的方法還不錯,兩人爭執(zhí)不休。誰是我們班公認的清掃專家,當然是生活老師啦。于是,生活老師成了飯桌清理的示范員,介入了我們的分享交流中,孩子們靜靜的看著她純熟的清理動作,發(fā)現了自己在清理中存在的問題。第二天的游戲,那個孩子清掃的可認真了,爸爸也加入到了整理飯桌的隊伍中。孩子在與生活老師的互動中學會了清理的經驗,并有效的融入到日后的游戲中去了。
這里的資源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是物,關鍵看你會不會用,什么時候用。
在互動交流中教師可采取的策略:
(一)師恰當的語言(包括肢體語言、書面語言)及態(tài)度的運用。
作用:
1、生動有趣的語言,調動幼兒情緒。
2、肯定、贊賞、鼓勵的語言、動作、態(tài)度,激發(fā)幼兒參與熱情。
3、簡單文字的運用,可吸引幼兒的眼球,關注分享內容,提高分享質量。
(二)多領域的教師回應。
作用:
運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回應幼兒的交流,使互動更有趣、有效。
如:把幼兒交流的內容,創(chuàng)編為瑯瑯上口的兒歌或歌曲,成為幼兒共同的話題。
由幼兒交流的內容,引出相關的故事、新聞等,引發(fā)深層次的共享交流。用符號、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交流的內容,鼓勵幼兒用記錄方式保留自己的交流內容等。
(三)多媒體的靈活運用
作用:
⒈多媒體的運用可以再現幼兒活動時的言行、場景,幫助幼兒回憶游戲情況。
⒉多媒體的運用可以捕捉游戲中的精彩部分和反映幼兒游戲時的思考軌跡,使共享交流更全面。
總之,充分的互動是共享交流的關鍵,充分的互動可以提高交流的質量,豐富交流的形式,激發(fā)交流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