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
【摘要】:翻譯,通俗的來說就是同一種意義在兩種語言之間的相互轉(zhuǎn)換,翻譯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語言文化存在很大差異,這種差異也決定了翻譯不是一種簡單的生硬的語言轉(zhuǎn)換的過程,它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內(nèi)容,包括語言到文化的多個層次。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代表了它的精神文明和物質(zhì)文明,而在文化的眾多表現(xiàn)形式中,語言是最為重要和普遍的載體,因此在英語翻譯中不能忽略文化差異,本文就英語翻譯中的文化差異進行探討,希望可以為廣大英語翻譯工作者帶來一些啟示。
【關(guān)鍵詞】:英語翻譯;文化差異;價值觀念
引言
文化自古以來就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語言更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對一門語言的學(xué)習(xí)更是對文化進行了解的過程,同時要是不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也無法更好地運用語言。英語作為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語言,英語翻譯絕對不可以脫離文化,翻譯者不只是要表達出原文的字面意思,一個優(yōu)秀的翻譯者還應(yīng)使譯文在社會因素、表達方式、信息內(nèi)容以及文化等各個方面和原文達到高度的一致和對等。因此翻譯既帶有創(chuàng)造性,也具有科學(xué)性,它涉及到語言到文化的多個層次的相互轉(zhuǎn)換。
一、中西方文化及價值觀念的差異
因為文化差異的存在,各個國家的語言詞匯及其表示含義存在的分歧使英語翻譯具有一定難度,詞匯作為各種文化背景下語言的最基本構(gòu)成要素,在這個層面上的文化差異是最為普遍的。因為英、漢兩種語言處于不同的國家和文化中,我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由于歷史、社會環(huán)境以及生活習(xí)慣都存在很大差異,這些文化方面的差異給語言打上了不可磨滅的烙印,因此兩者之間意義上絕對對應(yīng)的詞匯非常少。詞匯上的差異大多是文化意義上的,比如Hippies,”me”generation,這些英語詞匯是英語國家社會文化所產(chǎn)生的詞匯,但是對于我們來說卻非常陌生,即使將其翻譯為“嬉皮士,自我的一代”,我們也沒辦法領(lǐng)會其中文化給予其的獨特內(nèi)涵和外延。而且許多英語詞匯可以一個詞代表很多意思,有的非常相近,有的則完全不同,這給翻譯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
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深層構(gòu)成因素,它是社會文化對人們長期作用產(chǎn)生的結(jié)果,然后成為其中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對整個國家人民的性格都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作用。在價值觀念上,中方文化由于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影響,更加傾向于過去式,長者在我國會更加具有權(quán)威性,而西方國家更加傾向于未來,對青年人會更加重視。在文化個性方面,中國人性格內(nèi)斂、講究社會倫理、推崇群體價值,喜歡用綜合思維看待事務(wù),而西方人性格外向、崇尚個人價值、重視個體道德,喜歡用分析思維分析問題。這些價值觀念上的差異或多或少的都會在翻譯中有所體現(xiàn),因此翻譯者要引起重視,避免發(fā)生誤會。
二、動態(tài)對等和文化差異
在英語翻譯中最難跨越的鴻溝就是對于文化背景知識的不了解,翻譯最為關(guān)鍵的首要條件就是占有對方的文化知識,英、漢兩種語言各自在久遠的歷史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了蘊含民族特色的語言,具有鮮明的文化內(nèi)涵,兩種語言所表達的許多事物都是文化背景中所特有的,因此很難在彼此之間找到對應(yīng)或者高度一致的可以替代的現(xiàn)象和詞匯。因此在進行英語翻譯時一定要考慮到其所涉及的典故和文化背景,盡可能的減弱文化差異的影響。
英漢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心理模式,同一種事物在不同的民族可能會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應(yīng),反映到語言上,即使是同樣的概念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意識感知,翻譯者非常重要的責(zé)任就是要消除這種不融洽的意識感知。比如在我國文化中,“狗”這種動物常常帶有很強的貶義,比喻壞人壞事,例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狐朋狗友”等等。而在英國則恰恰相反,狗常常表示褒義,比如a top dog(優(yōu)勝者)、lucky dog(幸運兒),“l(fā)ove me, love my dog”更是表明了他們對狗的寵愛,和我國漢語中的“愛屋及烏”具有相似的意思。這表明即使不同的事物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表達的含義也有可能完全不相同,因此,翻譯者在翻譯的時候要結(jié)合具體文化表達正確的含義,否則會引起誤會。
三、宗教信仰的差異
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還體現(xiàn)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差異,宗教文化在民族文化中歷史悠久且不可磨滅,表現(xiàn)為不同的崇尚和禁忌。我國具有歷史悠久的三大宗教,分別是儒教、道教和佛教,我國佛教有觀音菩薩,還有主宰地位的老天爺。而歐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在他們眼里,上帝是至高無上的,世間一切事物都遵循上帝的安排。由于英語國家對我國的宗教文化比較陌生,因此在翻譯的時候要盡量消除這方面的差異。比如我國文化中三個和尚的諺語: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由于英語國家對“和尚”非常陌生,更加不知道這個諺語,翻譯時要想做到意形兼顧非常困難,如果注重表達意思的話,可以直接套用英語中意思相近的成語:“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are half boy, three boy no boys ,three boys are no boy”。宗教文化也會在語言文化中有所滲透,有許多詞語帶有獨特的宗教意義,因此,翻譯者在翻譯時不能望文生義,要放到具體的宗教文化背景中去分析。比如:End of the world(世界末日),在我國可能會被認(rèn)為是大難臨頭的意思,但在西方是表示伸張正義的時刻,相當(dāng)于我國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此,翻譯者在翻譯時不可直接用本國文化的視角去觀察和分析別國文化,一定要充分了解文化差異,才能減少翻譯中的失誤,成為優(yōu)秀的翻譯者。
結(jié)語
翻譯是一項復(fù)雜的工作,語言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要想做好翻譯工作,必須要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存在的差異。只有將不同的語言正確的應(yīng)用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才能成為一名出色的翻譯者。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言學(xué)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1.
[2]張培基等.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0.
[3]陳定安.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