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森燕
中國自古以來以“衣冠王國”著稱,以皇族服飾為主要內容的服飾制度,成型于周代,在當時就已設立專門負責服飾的部門,服飾的作用已不只限于遮體護身,開始與政治活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流傳至今的《周禮》、《儀禮》、《禮記》,都詳盡的記錄著當時嚴格的服飾等級、禮儀場合及專門掌管車騎服飾的官員。隨著封建制度的不斷強化,服飾制度也越來越嚴密、完善,出現(xiàn)了《輿服志》等對統(tǒng)治階層的車騎服飾制度有著更為專門的詳細的記錄。到了明清時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到達頂峰,皇帝官員甚至妃嬪的服飾已經(jīng)有了非常明確的等級規(guī)定。
自明代建立,經(jīng)過一段安養(yǎng)生息的措施后,經(jīng)濟得以恢復和發(fā)展,工商業(yè)人口不斷增加,尤其是紡織業(yè)得以長足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蘇州、杭州、南京等一批專業(yè)生產(chǎn)地區(qū),為服裝業(yè)的大發(fā)展提供了有的條件。因為明代是從元代蒙古人手中奪取來的政權,所以明代對整頓和恢復漢族禮儀非常重視,廢除元代服制,上采周漢,下取唐宋,將原來的服飾制度一次的規(guī)模的調整,后數(shù)百年內冠服制度未曾有變,其形制在后來的戲曲服裝、民間婚俗中一直延續(xù)下來。
在古代,“鳳冠霞帔”是明清皇族女子和受朝廷誥封的命婦特有的著裝,因為有著明確的等級區(qū)分,普通平民不可隨便穿戴,它既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貴族女性服飾的最為典型的蹙金結繡之美,同時也成為官宦貴胄之家的女性獲得享受榮華富貴,并以之作為炫耀夸飾、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尊貴身份和優(yōu)裕生活的恩寵象征。
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wǎng)為胎,上綴點翠鳳凰,并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成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規(guī)定服飾。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后妃所戴,冠上除了綴有鳳凰以外還有龍,如皇后的鳳冠就是綴九龍四鳳;另一種是普通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綴龍鳳僅綴花釵,但習慣上也叫它為鳳冠。
霞帔,是一種帔子,形制像兩條彩練,繞過頭頸,披掛在胸前,下墜一顆金玉墜子。至宋代時霞帔已成為貴婦的禮服,但最具典型意義和最富蹙金結繡之美“鳳冠霞帔”,乃是明代,明代因襲不改,自洪武五年定,至二十四年又定,不同等級的命婦所著霞帔的紋樣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據(jù)《明史·輿服志》載: 霞被為命婦的禮服,并隨著品級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一、二品命婦, 用整金繡云霞翟紋, 級花金墜子; 三、四品用金繡云霞孔雀紋,級花金墜孔。五品用繡云霞鴛鴦紋, 鍍金極花銀墜子; 六、七品用繡云霞練鵲紋, 級花銀墜子;八九品霞被, 用繡纏枝花紋, 墜子同七品。隨著等級的升高,紋飾也更華麗,與之相配的墜子也更加稀貴。
鳳冠霞帔是宮廷命婦的著裝,平民女子只有出嫁時才可以著,按照華夏禮儀,大禮可攝勝,就是祭禮、婚禮等場合可向上越級,不算僭越。民間的鳳冠霞帔雖然形狀酷似宮廷中的鳳冠霞帔,但在質料方面還是有著天壤之別。新郎、新娘會在舉行婚禮儀式的那一天穿戴上“九品官服”鳳冠霞帔,打扮的高貴漂亮,盡管只享有僅僅一天的九品官和皇家嬪妃的待遇,但這一天卻成為民間男女一生中最為幸福榮耀的時刻。鳳冠霞帔不僅成了女子大喜大貴的裝束,也是祝福、祈福的形式表現(xiàn),是象征一生最華貴、最喜慶的符號標志。
霞帔和鳳冠“搭檔”在一起,不僅是古代女子的心頭之愛,更是文學家們樂于描寫的美好事物。除了上文提到的白居易《霓裳羽衣歌》中有對鳳冠霞帔的描寫之外,元代楊顯之創(chuàng)作的雜劇《瀟湘雨》中也寫到了鳳冠霞帔:“《瀟湘雨》是元代比較著名的雜劇,寫的是秀才崔甸士中舉做官后棄妻再娶,原配張翠鸞尋夫反被誣陷,受盡苦楚,最終夫婦和好的故事。這出雜劇共有四折,在第四折里提到過鳳冠霞帔:‘解下了這金花八寶鳳冠兒,解下了這云霞五彩帔肩兒,都送與張家小姐妝臺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聽使。 ”明末馮夢龍編纂的《醒世恒言》中有一篇《張廷秀逃生救父》,里面寫到“花燭之下,烏紗絳袍,鳳冠霞帔,好不氣象”.從這里可以看出是一個結婚的場景,新娘的鳳冠霞帔和新郎的烏紗絳袍相得益彰,十分氣派。而我們最熟悉的,恐怕就是《紅樓夢》了。第五回中,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釵的判詞,李紈的那首“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可謂家喻戶曉,畫著的那盆茂蘭,以及旁邊那位美人更是讓讀者印象深刻。畫面中的美人穿著的正是“鳳冠霞帔”。
清朝入關后,本著講究實用的原則對前朝服飾做了許多革新,原來裝飾繁瑣的貴族婦女所穿戴的鳳冠霞帔也盡量作了簡化,明朝以前的那種完整的鳳冠霞帔漸漸從北方人的著裝習俗中消失了,僅在南方女子婚慶時才穿戴。直至今日,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風潮又在中國興起,這種傳統(tǒng)的婚禮裝配在繼西方的婚紗之后又重新獲得人們的青睞,重新以更加有韻味的方式進入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