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雯
學生在低年級這個學段對分析解決問題中數量關系和解決問題方法掌握的如何,對他們今后的學習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必須從基礎抓起,給學生一個牢固的階梯。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興趣
要切實開展有效學習,首先要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對知識有所渴望。只有當學生自己愿意學習的時候,他們才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興趣。
在教學《認識乘法》一課時,以學生喜愛的動畫片《熊出沒》為背景創(chuàng)設情境,讓“熊大”邀請學生去森林參觀并請求學生幫忙解決一些問題,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接著出示主題圖,提問:“你從圖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積極參與,提出符合圖意的問題,并解答。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個個學生感興趣的故事情境以及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都能激發(fā)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
二、掌握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
1.實物操作法
根據低年級學生求知欲強又好動的特點,課上應十分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運用多種感官并通過積極思考來獲取知識。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又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每次讓學生操作時,首先都要引導學生看清題目意思,再思考:根據題目要求,在操作時應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該怎么做。
在教學“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時,先讓學生根據題目要求擺一擺:第一行擺8個○,第二行要求擺的○比第一行多3個。擺時,要思考第二行應先擺幾個○,然后再擺幾個,一共擺了幾個,讓學生到投影儀上展示自己擺的結果。老師再在黑板上擺出以下圖形:
○○○○○○○○
○○○○○○○○ ○○○
8+3=11
通過觀察、操作等多種形式,學生逐步理解數量關系:擺出來的第二行的11個○,是由與第一行同樣多的8個○和比第一行多的3個○合起來的。
2.轉換法
很多解決問題所給出的條件比較難理解,可以將這些較難懂的語句改為通俗易懂的語句,便于學生理解。
例如:“小芳再跳幾下就和小麗同樣多?”通過討論使學生知道它在問什么,其實就是在問“小芳比小麗少跳幾下?”或者“小麗比小芳多跳幾下?”。再如,“紅花、黃花各有10朵”,其實就是“紅花有10朵,黃花也有10朵”。
3.畫圖分析數量關系法
對于一些不便于用實物來操作的解決問題,可以用畫圖的方法來分析數量關系。比如,可以畫線段圖,并在線段圖上注明條件和問題,以此來分析數量關系;也可以畫圓、正方形、三角形之類的圖形來表示相應的條件和問題,以此來分析數量關系。
例如:“一條長為24米的繩,第一次剪去8米,第二次剪去6米,現在比原來短幾米?”這道題只要畫一條線段,然后按給出的條件畫一下就一目了然了。
三、聯(lián)系生活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
課堂教學中可以把生活中的問題引入數學的大課堂中,教師必須善于發(fā)現和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引導學生解決。例如:“老師帶25人劃船,大船限坐6人,小船限坐4人,可以租幾條大船和幾條小船?”這道題有多種解決方法,要鼓勵學生根據生活實際寫出最佳方案。又如,買文具。教師可在班里設置小小商店,標出各種文具的價錢。讓一名學生到“商店”買3支鉛筆,“售貨員”告訴他一支鉛筆1元5角,學生拿出5元,讓“售貨員”準確地找零錢。讓學生親身體驗買文具的過程,學會如何計算應付多少錢、找回多少錢等問題。
四、判斷和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
教師應幫助學生學會判斷哪些條件與問題有關,正確分析數量關系,選擇正確的解法,從而培養(yǎng)解題能力。
例如:“樹上有24只鳥,第一次飛走14只,第二次飛走3只,兩次一共飛走多少只?”有些學生抓住了“飛走”這個詞,就用減法解答。每次出現這樣的問題,都要先讓學生明確求什么,找到與問題有關的條件,然后分析數量關系,選擇正確解法。做完以后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原題怎么改,才用減法解答。又如,“24盆花,送走一些后還剩6盆,送走多少盆?”有些學生一看到24和6,馬上列出24÷6的算式。在分析了數量關系后,學生恍然大悟。完成后讓學生考慮如何改條件和問題,就能用除法解答。這樣的判斷和分析,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
總之,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也不是僅靠教師的潛移默化和學生的自覺行動就能做好的,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實際,堅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培養(yǎng)和訓練。同時,在教學中我們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因人而異,改革教學方法,采取科學的手段,不斷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陸家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