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文
小學數學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主陣地。優(yōu)化數學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從遠處著眼,近處著手,注重細節(jié),以小見大,堅持不懈才能達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一、小發(fā)現大學問
心理學家指出:人在情緒低落時,想象力只有平時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寬松民主的教育氛圍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能用寬容、友好的心態(tài)對待每一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想到或提出教師未能預料到的想法或解法,正是學生積極地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的成果顯示,應該得到肯定、支持和鼓勵,教師完全可以實事求是地告訴學生:“你想到了連我也沒有想到的一種解法?!笔箤W生看到自己的聰明才智,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來說,更具有重要的意義,甚至可以促使他學習的轉折。例如,在教學完“雞兔同籠”后,我出示了練習題:雞和兔共有15只,共有40只腳,問雞兔各幾只?我發(fā)現有個后進生不會列式解答,卻速度驚人地寫出了答案,細問之下,他告訴我他是這么想的:假設這些雞和兔都訓練有素,一聲哨子響起,抬起一只腳即40-15=25,再吹一聲哨,又抬起一只腳即25-15=10,這時雞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還兩只腳立著,所以兔子有5只,雞10只。我聽后不禁為他的奇思妙想而喝彩,并請他為全班同學講解,學生由此找到了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而他也從此樹立了學習的自信心。
二、小制作大實踐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自己的思維形成過程,更別說創(chuàng)新了。美國華盛頓國立圖書館的墻壁上寫有三句話:“我聽見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見了,就可能記??;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特別是圖形公式的推導、特點、展開等,學生只有親手制作、操作過了,印象才會深刻,才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時,我讓學生用螺絲、木棒等工具制作三角形,感受三角形的特性;再讓學生拔掉一顆螺絲,再加上一根木棒變成四邊形,感受與三角形的差別;再制作五邊形、六邊形……在一次次的制作中理解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又如在學習“圓柱的側面積”之時,讓學生自制圓柱、自己展開、折起圓柱,遠比直接學習公式好,因為學生在制作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
三、小調查大課堂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在數學教學中,應注重讓學生課前開展調查,收集與要學的內容密切相關的材料。在教學“利息”前,我先布置學生到銀行做調查:看看銀行的活期利率和定期利率各是多少,定期利率中一年期是多少,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各是多少。學生興趣盎然地完成了任務。上課的時候,學生們興奮地交流他們的調查結果:有的發(fā)現利率下調了;有的發(fā)現利息多少與存錢時間長短有關。這樣,既避免了利息的教學公式化,又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后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善于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并學會運用所學知識靈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為只有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會用了,那才是成功的教學,這比在作業(yè)本上做一萬道題有意義的多。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后,讓學生聯系生活提問,學生提出了“停車位為什么有些劃成平行四邊形而有些又劃成長方形的?”等實際問題。我沒有直接回答,仍讓學生調查。學生在實際調查之后,明白了兩者的優(yōu)劣:平行四邊形車位汽車進出車位容易些,調頭需要的距離短,適合面積較小的停車場所;而長方形車位停的車多,但進出較難,適合較大型的停車場。小小的調查不但深化了所學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小錯例大總結
在教學完一個單元后,教師經常會把整單元的知識點列出來,在通過大量的習題鞏固提高。但這樣的效果并不明顯,因為知識都已學過,對于學生來說是“炒冷飯”,聽得索然無味。結果,復習下來,不該錯的還是錯,不該混淆的還是混淆,學生的思維沒有更清晰,反而更混亂了。這時教師不妨把歸納總結的任務交給學生,給學生一個表格,讓學生自己概括這單元學了些什么,你有哪些要提醒同學們注意的,特別是易錯的部分。在交流展示時,由其他同學補充完善。因為是學生經過思考總結的,所以印象就深。在平時我還要求學生建立一個“錯例本”,把自己平時易錯的題目抄上去,看看錯在哪里,正確的解法是怎樣的,為什么會錯,要注意什么。復習時,把歸納的內容和“錯例”結合起來,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也能得到相應的提高。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