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紫砂匯
2015年7月25日顧景舟大師弟子、紫砂工藝大師潘持平先生和宜興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董事長、紫砂收藏家楊飛先生受邀一同錄制的《保利文化·品位藝術(shù)》“藏品中的新寵一一天價紫砂與它的主人”播出,節(jié)目針對楊飛先生收藏的顧景舟大師的幾把高價紫砂壺進行了具體講解,吸引了不少壺友的關(guān)注并被頻頻轉(zhuǎn)發(fā)。
紫砂壺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因優(yōu)良的實用功能被人們推崇為理想的注茶器。近年來,因為其藝術(shù)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jié)合,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而顧景舟,我國杰出的紫砂陶藝藝術(shù)家,代表著一個紫砂時代。十八歲時他就跟隨祖母學習制陶,二十多歲曾到上海古玩店仿古作陶。他博覽古今制陶名著,吸取前人精華,練就一身扎實的制壺技藝。顧景舟的作品充分表現(xiàn)精、氣、神、韻,深具東方藝術(shù)特色,更富于時代氣息。因此他的作品備受海內(nèi)外收藏家追捧,屢創(chuàng)天價,也就不足為奇了。
潘:以前紫砂拍賣是雜項中的一部分,我記得2008年南方雪災(zāi)的時候,嘉德拍賣舉辦了第一次紫砂專場。近幾年專場逐漸增多,大概全國的拍賣公司一年要二三十次專場。但這里邊的變化過程,說實話,在紫砂拍賣里邊的領(lǐng)軍的、挑大梁的還是顧景舟先生的作品。
2010年5月16日,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在北京舉行的2010春季拍賣會上,一把1948年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的“相明石瓢壺”,乃壺藝泰斗顧景舟的早期代表作。該拍品一亮相便引起藏家的激烈競價,最終以高出估價5倍左右的1232萬元成交,創(chuàng)出紫砂壺拍賣世界紀錄。
2015年5月19日,東正拍賣會上由顧景舟制、吳湖帆和江寒汀書畫的景舟石瓢以2817.5萬元落錘,再一次刷新了景舟瓢王的記錄,創(chuàng)了石瓢拍賣的歷史新高。
潘:這把壺是吳湖帆寫的、江寒汀畫的。1948年顧老是做了五把:吳湖帆一把、江寒汀一把、唐云一把、戴相明一把、顧景舟自己留一把,總共是5把。壺上的畫是江寒汀畫的《孤曲寒梅》,其它全是吳湖帆一手寫下的。這一次拍了28175萬,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紫砂單壺的記錄。
由于楊飛先生自身對紫砂壺的喜愛之深,平日里熱衷收藏各名家茶壺,壺藝泰斗顧景舟的作品更是他關(guān)注的重中之重,能夠收藏顧景舟先生的壺成為其心頭樂事,每每談及此處,更是愉悅?cè)f分。
楊:去年的嘉德春拍,顧老難得的花貨作品“九頭詠梅茶具”面世,引起多方角逐。當時最后只剩下我和另一位上海的藏家進行最后的竟價,我出價到2400萬,他出價2500萬,加落槌贊共計2817.5萬。因為我本人沒在拍賣現(xiàn)場,稍一猶豫,便與這套作品失之交臂。
說到此處,楊飛先生言語中流溢出滿滿的惋惜。
顧景舟的作品能被海內(nèi)外藏家所喜愛,源于他做壺有自己的理念與原則,如在裝飾方面,他認為“裝飾的好是錦上添花,裝飾的不好,你還不如不刻,添丑了”。故而顧景舟的作品給人的第一個感覺是清秀,這點跟他的性格素養(yǎng)甚至于跟他本人的相貌都有關(guān)系。第二個是嚴謹,就是比例上,協(xié)調(diào)性、節(jié)奏性,包括做的工藝上,十分講究。這些也正是楊飛先生熱衷收藏顧景舟先生作品的原因。
來到楊飛先生的辦公室,琳瑯滿目的壺讓人眼花繚亂。在這眾多的藏壺中,楊飛現(xiàn)成獨獨對顧景舟先生的“玉璧提梁”愛不釋手。
楊:“提璧”在拍賣會上的最高價拍到一千兩三百萬的時候,事實,卜就把紫砂壺抬到了一個高度。而且近代中國出了一套四把紫砂壺的郵票,當時四枚郵票,第一枚是明代時大彬的壺、第二枚是陳鳴遠的一把方壺、第三枚是邵大亨的龍頭一捆竹、第四枚就是顧景舟的提璧。我之所以喜歡這把“玉璧”,因為這把壺在顧老那把提璧壺的基礎(chǔ).-卜義進行了提升。璧乃玉器,顧大師就是通過這個玉佩來進一步體現(xiàn)高莊當時設(shè)計的一個思想和想法。
潘:這把壺是顧老晚年的一個經(jīng)典作品。他做這個壺的時候我跟他在一個工作室,那是1987年,上面的刻字是1988年,因為這個泥胚擺在那兒,顧先生跟韓老師兩個人的私交很好,那時正巧韓美林先生到我們廠去,顧老做這個東西的時候,他跟我說了一句“我沒事找事啊,做這個東西呀,我一個蓋子花的功夫比我一個壺都多”。當時總共是做了兩把,我相信他以后就不會再做了,因為把時間都花在這個蓋上了。因為壺蓋上有玉璧的古紋,所以這把壺義叫“玉璧”。
提壁是1956年中央美院的高莊帶了留學生到我們那去實習,那時他跟顧老交往,他設(shè)計,顧老做。當然設(shè)計的人到做的時候他肯定有一個提高、改動,這是他們最早的合作。那么當時做的提壁比這個大。1956年總共做了三把,到現(xiàn)在為止,一把在臺灣、一把在南京博物院、一把可能在中央工藝美院,最早的三把大的。后來幾次做顧老在壺嘴、壺蓋、壺身都有變化,其實他是一種探索。我統(tǒng)計了一下,他對壺嘴、壺蓋、壺身進行了大概七次改動。他就是一種探索,追求盡可能的完美。
正是顧老對作品追求完美品質(zhì)的精神使人對其紫砂的熱愛逐漸加深,楊飛先生也不例外,自打開始研究顧景舟先生的作品后,其收藏紫砂壺的級別越來越高,同時在各大拍賣會上搜尋顧景舟先生的作品。近年來其事業(yè)也開始要向文化方面轉(zhuǎn)型,對紫砂壺之情也愈加深切了,花高價拍得顧景舟先生的作品也是常事。
楊:這把寶菱壺是2011年保利拍賣上拍得的,當時差不多四五百萬這個價格。我具體記得不是很清楚了,現(xiàn)在估計也要800萬左右。當時是顧老自己留著準備做展覽的。
潘:這件作品其實顧先生花了精力做的,大概的時間是1943年以后。因為1942年顧先生從上海做仿古回來以后,他有一個自己的志向:想辦一次個人的展覽。他打算湊一百把,差不多準備了兩年。這兩年他就挑好的作品自己放起來,但準備展覽的同時還要兼顧家中生計,父親、母親、弟弟都需要生活開支。1945年的時候,他小弟弟生病沒錢看病了,只能把那一套收藏的準備辦展覽的東西賣掉,但最終沒能挽救十九歲小弟弟的生命。
當然收藏之路也并非一帆風順,單純的對顧老紫砂壺的熱愛也給楊飛先生惹出了不少話題。不久前一則《中超電纜億元購得28把紫砂壺》的新聞轟動收藏界,報道稱利永公司花1.04億元收購壺藝泰斗顧景舟紫砂壺。此事炒得沸沸揚揚,觀望者眾說紛紜。
楊:首先,紫砂是宜興的地方文化標志,中超作為上市公司,總部所在地就是宜興,對于紫砂產(chǎn)業(yè)鏈的整合、紫砂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紫砂品牌的塑造宣揚有著得天獨厚的本土優(yōu)勢。其次,我本人很早就涉足紫砂收藏,無論是我本人還是中超利永的核心團隊,對紫砂行業(yè)都有著十數(shù)年的深入理解和深刻認識。所以公司自然地跨界投資于紫砂文化經(jīng)營,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皆備。最后,中超利永收購28把顧老的精品力作,至此中超所擁有的顧景舟藏品的數(shù)量就達到70件左右。而紫砂產(chǎn)業(yè)未來是非常有潛力的藍海,公司目前已經(jīng)具備了強大實力,有了相當大的影響力和話語權(quán)。另一個重要原因,今年是顧老誕辰100周年,讓顧老身前作品榮歸故里,是對顧老的深情紀念。緬懷先賢,激勵后輩,讓大師的作品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是紫砂文化的莫大幸事,也是中超利永的愿景與責任。同時也是這28把壺的主人愿意割愛的一個重要原因。
顧景舟先生的壺頻頻被拍出高價,社會上也出現(xiàn)質(zhì)疑的聲音,有人稱其個別壺蓋子松,流不嚴謹不順暢,個別壺泥料也不佳等等。通過收藏壺,楊飛先生也從中了解到一些故事,他收藏顧老作品的同時也挖掘壺背后隱藏的故事與文化。
潘:那當時的條件下燒成以后是不能加工的,現(xiàn)在有金剛砂、金剛銼等工具,那以前沒有工具后期調(diào)整,所以只能寬一點,這是時代的局限。而部分壺的泥料方面,出現(xiàn)所謂的雜胚。當時顧老也要生活、養(yǎng)家糊口,做不同的壺需要不同的泥料,那剩下的泥也是花錢買的,他省下一點不能做活的泥料,干脆剩下的全攪在一起再次做壺。
茶壺,功能就是泡茶,百工以致用為本,以巧手為末,本末不能倒置。過于較真壺的細節(jié)往往會抹殺一把佳作。
紫砂壺背后涵蓋的傳統(tǒng)文化引人入勝,收藏家的藏壺之路故事頗多。楊飛,作為一個企業(yè)家的同時,整合優(yōu)質(zhì)產(chǎn)業(yè)資源,以塑造“利永”紫砂高端品牌為核心,走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道路,致力為世界各地的紫砂愛好者打造具有收藏價值及文化意蘊的紫砂作品;同時他也是一個熱愛本土紫砂藝術(shù)的收藏家,鑒于顧景舟對紫砂的巨大貢獻,為收集顧景舟作品不遺余力,以推動家鄉(xiāng)傳統(tǒng)紫砂文化的傳承與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