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發(fā)宏
特拉弗斯曾說過:“教學是一種獨具特殊的表現藝術”。一堂成功的數學課,不僅要有先聲奪人的“起調”,引人入勝的“主旋律”,還要有耐人尋味的“終曲”。數學課堂教學的引入固然重要,設計得巧妙,能起到先聲奪人,引人入勝,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作用。那么,良好的結尾設計,可再次激起學生的思維高潮,如美妙的音樂一般耐人尋味。設計得好,能產生畫龍點睛,余味無窮,啟迪智慧的效果。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一個新穎有趣、耐人尋味的課堂結尾,這樣不僅能鞏固知識,檢查效果,強化興趣,還能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活躍思維,開拓思路,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在熱烈、愉快的氣氛中把一堂課的教學推向高潮,達到了“曲終收撥當心畫,余音繞梁久不絕”的藝術效果。那么,我們應該怎樣來設計結尾,使其發(fā)揮更好的作用呢?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試著采用以下幾種結尾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趣味游戲式結尾
根據兒童喜歡做游戲的心理特點,把游戲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通過游戲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濃厚的興趣得以保持,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結束新課。如在教學“約數和倍數的意義”一課時,我設計了“動腦筋,離教室”的結尾:
游戲要求學生根據老師出示的數字卡片,以及自己的學號數說對“幾是幾的倍數”、“幾是幾的約數”或者“幾能被幾整除”、“幾能整除幾”中任意一句,就可以走出教室。
游戲開始了,先出示一張數字卡片2,學號是2的倍數的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正確地說出了一句話,得到了在座學生的認可后,高興地走出教室。接著,慢慢地拿出一張卡片0.5,這時有3名學生立即站起來,可馬上又坐下去了。我追問:“怎么又坐下去呢?”學生結合整除應具備的條件,說明了理由。接著又分別出示了3和5,學號是3、5倍數的學生走出了教室。最后剩下的學號是1、7、11、13、17、19、23、29、31、37、43的學生,這是,我不再出示卡片,而是問學生:“你們怎么不走呢?”學生回答說:“我們的學號數都不是老師拿出的卡片上的數的倍數。”“那么,老師出示哪個數,大家都可以走了?”學生積極思考后,異口同聲地說:“1……”隨后,我便出示了一張大大的卡片1,10名學生在下課鈴聲中高高興興地離開教室。
這一結尾的方式再次激發(fā)了學生原有的學習興趣,激起了學生的又一次思維高潮,鞏固了所學知識,增強了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也樹立了學生敢于探索的勇氣和信心,很好地體現了數學課程改革的新理念。
二、巧設懸疑式結尾
我們知道,評書演員會在評書的尾聲處留下“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激發(fā)聽者繼續(xù)往下聽的欲望。其實,藝術是相通的,在課堂結尾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富有啟發(fā)性、趣味性的問題,不作解答,以造成懸念,激發(fā)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因為一方面可以拓寬知識的應用范圍,發(fā)展學生思維。另一方面可以根據課堂學習的內容,留下思辨性的問題,并培養(yǎng)學生進一步探索與發(fā)現的興趣和習慣。
如,教學“年、月、日”一課,在下課之前,可巧設懸念,提出:“為什么一年有365天?而有的一年又有366天?為什么通常每4年里有一個閏年呢?”等有趣問題,當學生“心未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時,教師從講臺里亮出一本書《十萬個為什么》并告訴學生:“這些有趣的問題,《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里部有明確的答案,大家課外可以去閱讀?!?/p>
這樣小結意味無窮,既重視了課外閱讀的學法指導,又激發(fā)了學生探索求知的強烈動機和興趣.讓學有余力的同學從課外閱讀中吸取更豐富的營養(yǎng)。
三、結語預習式結尾
這種結尾方式是絕大多數教育者采用率最高、最常見的一種方式。每節(jié)課結束時,為了讓學生較為系統(tǒng)地掌握本節(jié)課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準確簡練的語言,對該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進行提綱挈領的說明,并對教學重、難點和關鍵問題加以概括、歸納和總結。這樣可給學生以系統(tǒng)、完整的印象,在幫助學生思維、加深理解、鞏固新知的同時,還能為學生以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投入到下一階段的學習提供基礎和動力。如在學習“梯形的認識”以后,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總結和幫助預習:
(1)、什么樣的圖形叫梯形?
(2)、什么是梯形的底邊(上底、下底)、腰和高?
(3)、梯形和長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
(4)、我們能夠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不能計算出梯形的面積呢?如果能,又應該怎樣計算呢?
這樣設計,既幫助學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教學重點,又鞏固了新知識、強化了記憶。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學生帶著問題預習,進入到下一節(jié)課“梯形的面積”新課之中去。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也為下一節(jié)課的學習作好了過渡和鋪墊。
四、延伸拓展式結尾
這種結尾方式,就是在讓學生熟練掌握已學過內容的基礎上,把所講授的內容進行延伸和拓展,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把問題想深想透,更多地領會和接觸新知識,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yǎng)其舉一反三的能力。如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我們可以這樣設計結尾:
教師邊出示用紙板做成的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邊總結和提問:
“我們通過學習和證明,已經知道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那么這些圖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呢?
當學生面有難色時,教師可進一步啟發(fā)學生:
“計算和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我們采用了‘拼圖法;對于這些圖形我們能不能采用類似的方法呢?比如是否可以用‘分圖法,把它們分解成幾個三角形,再計算它們的內角和呢?
這時學生猛然醒悟,很快順次把這些圖形分成2個、3個、4個三角形,從而得出:四邊形內角和是180°×2,五邊形內角和是180°×3六邊形內角和是180°×4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設問:“照這樣看,七邊形、八邊形、九邊形的內角和又是多少呢?你能從中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呢?
這樣,既鞏固了學生已學過的三角形的知識,又拓寬了思路,擴大了認知的領域,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還為今后進一步深入學習多邊形的知識埋下了伏筆。
五、反思升華式結尾,
課至結束時,教師組織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自我反思,一方面可以從學生的反饋中獲得學習效果如何的信息,更能再次引領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挖掘、提煉,以揭示其深刻的內涵,使獲得的數學知識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例如教學《平均數》后,我非常想了解學生對整節(jié)課的學習感受,于是就提了以下問題:
師:“這節(jié)課快結束了,老師想了解一下同學們這節(jié)課的學習情況,請大家從自己的收獲上(知識方面、獲得的經驗方面、學習的心情……)給這節(jié)課的學習打個分好不好,要說明理由。滿分10分。
生1:我打10分,因為我不僅了解了平均數的一些特征,更重要的是我知道將來在選擇工作時要注意些什么。
生2:我打9分,因為這節(jié)課學習很開心,沒有感覺累和乏味。學生3:我也打9分,因為這節(jié)課的知識實在太有趣了,我想再學下去,但馬上就要下課了,我有點遺憾。
……
師: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來估算一下這節(jié)課的得分情況吧。
……
師:經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對平均數有了深入了解,如果讓你在“平均數”前面加上一個修飾語,你會怎樣填?
生1:有趣的平均數。
生2:善變的平均數。
生3:神奇的平均數。
生4:狡猾的平均數
……
師:謝謝大家,希望平均數這個朋友走進我們的生活,融入我們的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讓學生給課堂學習情況打分再求出平均數,這是讓學生再次鞏固剛剛在課堂上學過的新知識,同時也能了解到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效果,對教師來講是一次最真實的反饋。與此同時,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作了正確地評價,對學生來講是一次深刻地反思,是對所學內容的提煉升華。這樣的結尾讓學生覺得意猶未盡,令人回味。這就不僅僅是收尾,不僅僅是鞏固提挈,而是讓學生思維、情感乃至于智慧都盡情張現的時刻??梢?,極其簡單的課堂結尾也能成為我們盡情發(fā)揮才智、引領學生情感升華的舞臺。
六、首尾呼應式結尾
為了突出和體現一堂課的整體美,和諧美,導入和小結時常遙相呼應,促使整堂課渾然一體。數學課上,我們常以提出問題,設置懸念的方式引入新課,用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因此,在結尾時,不妨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到的新知識,分析解決上課時提出的問題,消除疑慮,解決懸念。這樣的結尾方式,既能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又能首尾相應,使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的完整性和實用性。筆者在執(zhí)教“圓的面積”時,曾經設計了這樣的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陳老師給大家?guī)硪粋€有趣的動畫。請看。(播放羊吃草動畫)
師:根據剛才的動畫,誰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
生1:被羊吃掉的部分是一個圓。
生2:樹樁是這個圓的圓心。
生3:繩子的長度是圓的半徑。
師:誰能指出這個圓的面積?
師:像這樣一個圓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圓的面積。(板書:圓的面積)
……
在課的結尾,教師問道:大家還記得,剛上課時那個羊吃草的動畫嗎?如果要求羊吃草的面積是多少,你會求會嗎?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在新課結束后,又回到開頭,利用所學知識解決這個問題。這種首尾呼應式的小結,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知識,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七、小小故事式結尾
小學生都是故事迷。把知識融于故事中,形象生動的短片欣賞,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課件演示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進行小結:有一天,天氣炎熱,孫悟空叫豬八戒去找西瓜來解渴。不久,豬八戒全身汗淋淋地拿個大西瓜回來,悟空說:“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四分之一吧?!必i八戒一聽瞪大了眼睛,滿臉不高興地說:“西瓜是我找來的,應多分一點給我,我要吃六分之一,最少也要五分之一”悟空一聽直笑,馬上切了六分之一給豬八戒。大家高高興興地吃了西瓜,可貪吃的豬八戒卻在一旁拍打著自己的腦袋說“傻瓜”。一段生動形象的小故事,使學生在歡樂愉快的氣氛中受到啟發(fā),也使學生對“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掌握更牢。
總之,一堂課的結尾就如一曲樂章的尾聲,設計得好,就會有擲地有聲、余音繚繞、回味無窮之感。我們要盡量做到周密安排、精心設計,做到簡潔明快、靈活多變、新鮮有趣、耐人尋味,使學生真正感受到“課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