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勇
【摘要】:群眾文化,不僅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精神文明建設也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和重視。而群眾文化的建設和發(fā)展,不僅能夠促進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而且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有促進作用。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眾在物質方面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相應地,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明的要求也隨之提高。然而,近年來群眾文化建設的水平已經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要,這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本文在對群眾文化進行概述的基礎上,提出了幾點在新形勢下構建和發(fā)展群眾文化的建議,以期為我國群眾文化建設作出貢獻。
【關鍵詞】: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發(fā)展
引言: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導向。一個國家的文化往往是其人民群眾的精神歸屬,對于國家統一團結發(fā)展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全球化的到來,文化的傳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方便快捷。與此同時,人們對于文化建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群眾文化由于其本身具有廣泛性、通俗性、形式多樣性等的特征,一直都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對社會各個層面的人民群眾均能產生影響。因此,在目前經濟快速發(fā)展和文化發(fā)展不匹配的情況下,加深對群眾文化的理解,為促進群眾文化的建設和發(fā)展提供相應對策,切實推動群眾文化的建設和發(fā)展愈發(fā)體現出不容忽視的意義。
一、群眾文化概念及意義
群眾文化是一種大眾化的社會性文化。顧名思義,群眾文化的主體是群眾,是指人們在職業(yè)工作之外,自發(fā)形成、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fā)的社會性文化。群眾文化以自娛自教為主導,其主要內容是文化娛樂,其主要目的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需求。群眾文化具有表達形式多樣性的特點,例如日常文化和民間文化活動都屬于群眾文化。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抒發(fā)自己情緒情感的一個出口,可以在群眾的文化活動過程中不斷完善發(fā)展。
推動群眾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第一,由于群眾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文化娛樂,因此推動群眾文化建設能夠促進我國人民群眾的精神涵養(yǎng),豐富精神內涵,提高審美能力。第二,群眾文化建設具有“寓教于樂”的作用,推動群眾文化建設有利于促進我國科普教育、社會教育和智能教育,促進我國文化知識的普及,提高人民群眾的綜合知識水平,提升人民群眾的總體思想道德素質。第三,根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方針,推動文化建設能夠加快社會進程的發(fā)展,不僅能夠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促進社會穩(wěn)定繁榮,而且有利于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的協調發(fā)展,對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促進推動作用。
二、發(fā)展建設群眾文化措施分析
1.開展多元化的群眾文化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fā)展步伐加快,人們的生物質活水平也隨之提高,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21世紀,科技的發(fā)展加速了全球化的步伐,網絡的便利使得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接觸到全球的文化,因此,多元化是人們對于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的一個重要趨勢。要想促進我國群眾文化建設,對外來文化有選擇的吸收和借鑒是繞不開的必經之路。對于優(yōu)秀的外來文化,我們鼓勵和歡迎,對于不良的外來文化,我們要堅決抵制。除了外來文化,我國的傳統文化也是構建多元化的文化的重要一員。對于傳統文化,我們同樣要保持客觀思辨的態(tài)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對傳統文化有質量的傳承和發(fā)展。開展多元化的群眾文化,既指內容多元,也指形式多元。要想有效地促進群眾文化的傳播,各個地區(qū)要考慮當地文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盡可能地采取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例如可以結合各地有名的戲曲、品牌、旅游景點等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但最重要的一點是,開展多元化的群眾文化需要健康的價值觀為指導,才能真正促進社會主義建設。
2.加強基層隊伍建設
雖然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但是群眾文化的建設仍然需要基層隊伍的宣傳推動和組織管理。因此,如果基層文化隊伍的能力不夠或沒有工作的積極性,那么就會拖延甚至阻礙群眾文化建設的進程。所以必須要對基層隊伍進行培訓工作,可以通過專業(yè)院?;蚴桥嘤枡C構來進行系統培訓。同時,還應該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來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提高了基層隊伍的工作能力和積極性,才能更好地推動群眾文化建設。
3.創(chuàng)新群眾文化
文化的持續(xù)發(fā)展離不開不斷創(chuàng)新。尤其是現在信息大爆炸時代,人們每天都會接受非常多的新鮮信息,一成不變的東西很容易失去人們的關注。這是個大眾創(chuàng)新的時代,群眾文化要想吸引人們的注意,必須跟上時代變革的步伐。既要在形式上創(chuàng)新,也要在內容上創(chuàng)新。既可以在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中尋找可以借鑒之處,也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尋找靈感,通過一定的加工創(chuàng)造,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形式表現出來。
4.突破建設難點和重點
群眾文化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存在于農村、偏遠地區(qū)和進城務工工作人員。這些群體在我國人口中占據了極大比重。相比于城市豐富的基礎文化設施和人口的集中,在農村和偏遠地區(qū),文化生活和基礎文化設施往往顯得匱乏,而且在居住區(qū)域上也呈現出十分分散的特點,這不利于群眾文化活動的集中開展。因此,需要通過大力宣傳來促進這部分群眾對于文化活動重要性的了解,并喚起他們對于文化活動的熱情。與此同時,要結合當地情況開展當地人民樂于接受、喜聞樂見的活動才促進當地群眾文化建設。而針對進城務工工作人員,他們雖然能夠在城市享受到充分的基礎文化設施,但是往往由于繁重的工作消耗大量精力,沒有過多精力參與群眾文化活動。而在城市缺乏歸屬感也降低了他們對于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因此可以通過以他們?yōu)橹黧w開展一些文化活動來提高他們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
5.構建良好文化環(huán)境
文化的傳播離不開物質的載體,因此發(fā)展建設群眾文化首先要構建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構建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第一要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第二要建立足夠滿足群眾文化活動需要的場地。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可以積極開展以不同群體為主體的文化娛樂活動,比如針對學生可以開展讀書分享會,針對家庭主婦可以開展廚藝賽事等等,在具體活動中讓人民群眾受到潛移默化地文化熏陶和感染,促進群眾文化建設。要想營造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離不開建設滿足群眾文化活動需要的場地。因此,可以在全國各地設立群眾文化館、藝術館、和廣場街等公共場所。此舉可以更好地凝聚群眾的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促進群眾文化建設。
三、結束語
群眾文化建設對于促進進我國人民群眾的精神涵養(yǎng),促進我國人民群眾綜合知識水平提高,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均有重要意義。隨著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眾物質文明的提高,相應地,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明的要求也隨之提高,然而,我國目前群眾文化建設水平還比較低,與人民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因此,只有開展多元化群眾文化,加強基層隊伍建設,做好創(chuàng)新,突破重點和難點,才能夠更好地促進群眾文化建設,為人民群眾構建一個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滿足人們的精神文明需求,實現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1]陳志文. 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fā)展[J]. 改革與開放,2011,20:138.
[2]姜大兵. 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fā)展[J]. 藝術品鑒,2016,12:460.
[3]劉國富. 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fā)展[J]. 黑龍江科學,2016,14:128-129.
[4]朱文格. 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fā)展[J]. 大眾文藝,2016,13:27.
[5]范嫦青. 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fā)展[J]. 才智,2014,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