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介紹學校校本研修主題研修活動來探討如何將生本思想運用到教學當中,以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關鍵詞:校本研修;以生為本;以師為本
一、主題生成
時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給學校教師帶來了新的沖擊與思考。以生為本,誰都知道,但關鍵我們還是要清楚,在課堂上到底怎么做才能算是“以生為本”。很多教師雖有這樣的想法,但是他們更為迫切需要的是找到課堂教學“以生為本”的招數。讓教師在尋找的過程中來提升自我的理念,改變自己的課堂,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進行了校本研修——“以生為本”的主題研修活動,以改變自己的教學,探索出一些課堂教學“以生為本”的課例,促進教師理念的升華和實踐的深思。
二、活動過程
1.自主學習,梳理困惑
學校在讓教師自主學習“以生為本”的資料時,設計了一些有趣的作業(yè)。
(1)在網絡上找到一些關于“以生為本”的不少于一萬字的電子資料。
(2)找到一篇“以生為本”的教學實錄,并寫出原因。
(3)寫下學習資料后的感悟、困惑。
2.問題反思,研究課堂
第一節(jié),語文課《搭石》,教師在評課討論中重點提出,如何讓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文本的意境,在教學設計中如何做到真正把學生調動起來,融入文本理解中,融入文本所創(chuàng)設的氛圍中,這顯然不光是讀一讀、說一說就能完成的。在“以生為本”的理念中,教師到底可以做什么,值得我們深思。
第二節(jié),數學課“圓的周長”,在教師評課過程中,重點提出了這樣一種思考: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感悟基本的數學思想。教師在學生自主的測量活動中,適時引導學生探索,從而發(fā)現曲與直是一對矛盾,但在一定的條件下能互相轉化。“化曲為直”后,就可直接用測量來知道圓的周長,在具體的數學操作中感悟“轉化”的思想方法。
3.總結得失,實踐課堂
通過自主學習、課堂實踐的思考,教師對“以生為本”的理念有了直觀的認識。因此我們又設計了最后一個作業(yè):
每位教師本學期要開出一節(jié)你自認為可以體現“以生為本”的模板課,并寫出自己的思考。同時,學校適時邀請了柯橋小學特級教師洪志明來校做觀點報告,他的團隊也給我們帶來了兩節(jié)層次較高的“以生為本”的精彩課堂。
三、活動反思
校本教研,是學校提升教師業(yè)務素質的一個重要舞臺。教師在研討活動中能積累經驗,催生智慧,收獲激情,感受成長,這應該是教研活動的價值追求。但在以往的活動種,卻發(fā)現一些教師只是旁觀者。
1.轉變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觀念
研修不是聽一聽、評一評課就完事了,它必須讓教師學會“觀課、議課”。要將獨立而平等的意識運用于觀課和議課。
同時,如果僅僅是“評”,而不是“議”,它必然要求上課教師“虛心接受批評”。這就剝奪了上課教師的話語權利和機會。彼此沒有了溝通,也就沒有了對課堂教學不同的認識和理解,最后只好各執(zhí)一端、一拍兩散,不僅沒有使教學研究向縱深發(fā)展,而且還會惡化彼此的關系。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是這樣,對教學現象的認識和理解同樣如此。正因為教學發(fā)展的多種可能性和教學理解的豐富多樣性,圍繞課堂教學進行對話交流才有必要,也才有可能。所以,在參與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停留在“這樣教好(或不好)”的結論上,而更要探討“為什么這樣設計,你是怎樣想的?”等。
2.注重促進教研平等對話的形成
現在很多教師還是把教學研修當成一種額外的負擔,要么消極對待教學研究,要么認為自己理論水平不高而沒有開展教學研究。在教研活動時,一些專家和領導的總結、發(fā)言常常給教研“定性”“定調”,教研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平等、開放、交流、研討的氛圍。
所以,就當前的校本研修看,筆者認為,作為教研領導者和教師,都要付出努力,教研領導者要發(fā)揮引領作用,但這種引領不僅是對教師教研能力提升的引領,更重要的是對教師“教研精神”的引領,努力促進有效教研對話的形成。而對教師來說,更應提升自我意識和專業(yè)發(fā)展意識。
3.追求生活常態(tài)下的教研方式
“石本無火,相擊乃發(fā)靈光;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痹谧匀坏臓顟B(tài)下,我們的教研活動才會靈光閃現,而發(fā)自內心的語言自然是處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隨意表達。我們可以把教研活動融入教師平常的生活中,甚至可以這樣遐想:幾個志同道合的教師圍坐在一起,大家一邊品茶、對酒,一邊參與對話,聊教育的問題,剖析教學課堂,抒發(fā)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那必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最美花開自然時,愿我們的校本研修能以“師”為本!
參考文獻:
吳光輝.試論“以生為本”的教育觀[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4(12):214.
作者簡介:呂娟香(1982.12—),女,本科學歷,就職于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長塘鎮(zhèn)小,研究方向為生本課堂與教師常態(tài)化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