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參加了山西省2008年開始的新課改第一輪的教學,對如何選擇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做好有效指導做出總結。
關鍵詞: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興趣和體驗
一、我對高中物理新課程認識的變化
物理是一門重要的自然科學,是高中的重要學科之一,但是在教學中,老師感覺物理難教,學生覺得物理難學。主要原因是高中長期以來為應對高考大搞“題海戰(zhàn)術”,出現(xiàn)“越是重點中學,學生越覺得物理難”的奇怪現(xiàn)象。但是為了高考,學生又不得不努力學習。這樣的內容與時代發(fā)展產生錯位,嚴重制約了未來人才的培養(yǎng)。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成了教育者普遍關心的問題。新課改勢在必行!
新課改后,新教材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體驗,體現(xiàn)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為前提。因此,教材的編排要充分考慮讓學生“接觸”具體的事物,通過具體事物去尋找問題,讓所產生的疑問與學習的積極性聯(lián)系起來;要有讓學生表達自己看法和觀點的空間,嘗試讓學生去說明難以說明的事物現(xiàn)象,這樣才能調動他們進一步研究的積極性。
物理新課標對物理教師的最大挑戰(zhàn)是實際課堂教學中如何轉變教育觀念及教學模式,設計新的教學情境,在課堂上將“三維”目標進行有機結合并且落到實處,切實提高學生的能力。
作為一線教師,從課改開始我就轉變教學觀念,加強理論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積極參加新課程教學研討,注意積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理念。
二、在模塊教學中應注重的方面
共同必修模塊中,涉及的內容不僅有經(jīng)典的物理,同時還有近現(xiàn)代的物理,把這兩部分內容合二為一,目的是讓學生對物理學科有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認識。
物理必修1這個模塊,是高中生第一個要學習的模塊,教師要深入淺出地帶領學生經(jīng)歷探究過程、領會物理模型等物理方法。對于一些樣例和活動建議,都不是硬性的要求,但要靈活地使用——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
對于實驗教學的要求,課標中用了不同的行為動詞,教師要有一個準確的把握,不能任意拔高,加重學生負擔,而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而對于實驗器材,教師要盡可能讓學生見識更多、更先進的器材,但是學校條件有限,教師可以自己開發(fā)一些簡單易行的器材,注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動手能力的提高。比如我們學習熱學內容時,自制毛細管,讓學生觀察現(xiàn)象,還有同學提到虹吸現(xiàn)象,我們用優(yōu)酸乳硬紙盒與吸管就可演示,現(xiàn)象非常明顯,學生很感興趣。又比如學習光學部分衍射內容時,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的體驗過程:晚自習時,學生瞇起眼睛看教室里點亮的日光燈,學生很樂意參與,我又引導學生將它與單縫衍射儀器、衍射光柵和雙縫干涉儀所見現(xiàn)象比較,找出異同點。這樣的體驗,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模式。
現(xiàn)在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三維目標,比如對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都有要求。所以我們在教學時,就要給予三個維度的關注,而不要僅僅關注知識技能。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經(jīng)??紤]怎樣讓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我們都有體會,對于物理這樣一門自然科學、實驗科學,教學中,隨時可以和生活聯(lián)系(盡管我們研究的大多數(shù)是物理模型,但也有其實際意義,并且這本身就是一個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認識觀的教育),也隨時可以用物理前輩的鉆研精神激勵我們的學生,拿他們的一些科學發(fā)現(xiàn)過程中的史實教育我們的學生——科學家也有走彎路的時候,何況我們?學生聽后會心一笑,學習勁頭就更足了,課堂上經(jīng)常洋溢著他們的歡笑與智慧,我們豈不教得其樂?非得給我們的學習戴上嚴肅的面紗嗎?課后與學生隨意聊聊,學生的一些困惑就能夠提出來了,我們可以指點一下、因勢利導。
三、談談我在平時的物理教學中是如何選擇教學方式的
我在平常的物理教學中選擇的教學方式主要有講授法、自習法、討論法、實驗法、探究法。不論是哪一種教學方式,我都盡量設計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這樣的教學效果比較好。比如,動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很重要的一節(jié),而它是由牛頓第二定律結合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運動公式整理得出的,所以,在學習時,有復習、自習,還有討論。而在學習牛頓第二定律時,要求學生通過實驗得出加速度與質量和力的關系,所以本節(jié)課最好采用實驗探究式教學。所以對于教學方式的選擇,依據(jù)之一就是教學內容、課程標準的要求。有就是還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儲備及經(jīng)驗。同時還要依據(jù)現(xiàn)有的教學條件,比如,是否可以用實驗探究式教學,儀器是否具備等。
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做好有效指導
在選修3-4中“機械波的形成與傳播”一節(jié),為了讓學生體會波的形成條件一是有波源的振動,二是介質中各質點之間有相互作用,在課堂上,我讓六七個男同學橫著站成一排,相鄰學生互相挽住胳膊,讓第一個學生依次做下蹲、起立的動作,并且不讓其他人自主地做相同動作,可以看到后邊學生依次地也都被迫著做開了相同動作。形式上,就像大家熟悉的繩波一樣。模擬之后,學生自己的體會是比較深的。教師可以提問第二、第三個學生為何也會做相同動作。這樣學生對于機械波的形成條件就心領神會了。教師再提問后邊學生開始動作的方向有何特點,與第一個學生的開始動作有何關系,學生就能得出,介質中各個質點的起振方向與波源起振方向相同,并依次落后于前一個已振質點。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之后,學生也很容易得出波傳播過程的特點,可以把能量,以及波源的信息傳出去,為以后學習電磁波的傳播埋下了伏筆。對于這樣的教學,學生在畢業(yè)以后還記憶猶新,津津樂道,還會會心一笑,還能想起當時完成相關習題的情形。
點點滴滴皆體會,課程改革中我們摸索前行,而我們的學生在經(jīng)過新課改的洗禮后能更加適應新的時代、具有更強的生存能力、為我國的科技進步與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陳琦.教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
作者簡介:李全平,女,山西汾陽中學物理教師。1998年大學本科畢業(yè),一直從事高中物理教學、教研工作,中學一級教師。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