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鈺
經(jīng)??吹揭恍╇s志在討論一堂好課的標準,也看到很多人“研制”出了一些好課的標準,有的是籠統(tǒng)的,有的則是具體的。在百度上搜索“好課標準”,竟然有近兩千萬條記錄,可見人們對好課標準的研究熱度和對好課的期盼程度。近兩千萬條記錄、眾多的好課標準,讓人無所適從,不知道那條標準才是真正的“標準”,大家好似陷入了尋找和貫徹“標準”的怪圈中。
我們應該追求什么樣的教學,這是每個教師都必須思考并回答的問題,相信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回答。對教學的理解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理想課堂追求,一個初入職的教師和一個工作多年的教師對理想課堂的認識和追求是不同的;一個善于思考、勇于實踐的教師和一個依存經(jīng)驗、崇拜模式的教師對理想課堂的認識和追求也是不同的。如果說“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一千個教師就有一千種對教學的理解”,并且這種教學理解是隨著各自的教學實踐而不斷變化的,這就注定了每個教師對理想課堂的追求是無止境的。這種多樣的、無止境的教學追求決定了真正的理想課堂始終是“生長的”,始終如“地平線”般,只能朝向并不斷的靠近,卻永遠無法達到。
國人似乎有著天然的“標準”情結(jié),習慣于為理想課堂訂立相應的標準。有的是一個區(qū)域一個標準,有的是一所學校一個標準,有的是一門課程一個標準,于是乎,就出現(xiàn)了眾多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出現(xiàn)了較多的“XX教學模式”推進會、研討會,模式是標準的產(chǎn)物,模式也是標準的最好詮釋;有的是一次教學競賽一個標準,一次主題教研活動一個標準,因為只有標準才能“有矩可循”,才能“量化打分”,才能“辨別高低”。以上種種“標準”行為企圖使“生長”停滯、“地平線”固化,這是不科學的,也是有違教學規(guī)律的,一種理想課堂標準不可能適合于每個人。正因為這些課堂評價標準的存在,引發(fā)了一些常見的教學現(xiàn)象:一個地區(qū)或者一所學校一種教學模式,課堂出現(xiàn)了明顯的同質(zhì)化現(xiàn)象;在每一次教學競賽之前,先研究課堂評價標準,而不是鉆研學情和教材,更讓人“震驚”的是對于這些“標準”現(xiàn)象,推波助瀾者有之,隨之起舞者有之,卻很少有人對這些現(xiàn)象提出質(zhì)疑。我不禁要問,一個地區(qū)或者一所學校通用一種教學模式真的符合教學規(guī)律嗎?理想課堂就真的應該那么“統(tǒng)一”嗎?難道每個人對理想課堂的追求是隨著比賽的不同而不同的嗎?理想課堂就真的應該那么“嬗變”嗎?當然,可能有的老師內(nèi)心深處并不認同這些標準,但又不得不遵從這些評價標準,因為與“標準”的契合度決定著教學的“質(zhì)量”,決定著評優(yōu)課的等級,決定著公開課后的專家評價,決定著教學的“社會”認同度。
以自己內(nèi)心深處最認同的理念和方式進行教學,而不是以屈從于外在標準的方式進行教學,理想課堂必定是各人心目中高度認同的課堂形態(tài),必定是基于教學原點追求的課堂形態(tài),不可能是外在的、強加的。如果單純的屈從標準,往往會造成教學中的理實分離,甚至是“人格分裂”?!吧献约翰徽J同的優(yōu)課”“自己認同的課不優(yōu)”,這是造成當前評優(yōu)課與家常課脫節(jié)的根本原因。評優(yōu)課上互動熱烈、精彩紛呈,先進的教學理論、完美的教學實施讓人嘆為觀止;家常課上“風景依舊”“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為什么評優(yōu)課上的那種理念、設(shè)計不運用到家常課中呢?同樣這種一區(qū)一校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標準為什么總是難以取得理想的改革效果,非得通過一次次的現(xiàn)場會、推進會來發(fā)力呢?從根本上說,是教學模式和評價標準沒有獲得每個教師的自身認同,事實上也不可能獲得每個教師的自身認同。
教學從本質(zhì)上說是自由的,是個性化的,其外在表現(xiàn)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應該是統(tǒng)一的、標準的。國人總是喜歡對教學進行量化,進行精準的度量,量化和度量的參照系自然是課堂標準,我并不完全排斥課堂標準的存在,但這種標準應該是導向性的,是經(jīng)過充分論證的、具有前瞻性的,以此標準來促進教師思維方式和教學觀念的轉(zhuǎn)變,或為教師思維和行為方式的轉(zhuǎn)變“打開一扇窗”,切不可自挖“陷阱”,深陷“標準”編織的“意義之網(wǎng)”;一個地區(qū)、一所學校推行某些教學模式也并非完全沒有意義,但不應“強人所難”,更不能行政壓制,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提供多樣化的模式“菜單”供教師自由選擇,并且鼓勵教師自主開發(fā)出屬于自己的“菜肴”,從而形成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形態(tài),真正做到“百花齊放、百花爭艷”,理想的課堂教學生態(tài)就應該是異樣的、風格獨具的。
教育哲學告訴我們,在標準與自由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關(guān)鍵在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自身認同的標準就是自由的;個人的教學自由必然會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這種個性化風格的形成其實就是一種個人的教學標準。在標準與自由之間,我們也許要做的就是不斷擴大標準的自由度,不斷賦予教學自由以前瞻性的“標準”引領(lǐng),使每位教師的教學不斷趨近理想教學的“地平線”。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