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森權
“高效課堂”是現代教學改革的突破口,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或者高效是衡量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的關鍵。課堂教學改革至今,還有不少教師對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處理、教學內容的設計等存在疑惑。如何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已成為廣大教師課改以來最困惑而又無法回避的問題。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階段的規(guī)律,對教學內容進行恰當設計,不僅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能力,而且能使學生在學會思考的同時,具有獨立的、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有效的、成功的學習者。
近年來國際中學課程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會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根據中學課堂教育現狀和國際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迫切需要改革課程和教學方法。
“一·三·五”高效課堂,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如何使各種課型的設計更加有效、課堂教學中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處理更加合理以及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所進行的一系列的探索?!耙弧との濉钡暮x是:1.“一”指樹立一個教學理念,以學生的學為本的教學理念。2.“三”指三案引領,即“預習案、探究案、訓練案”引領。3.“五”指課堂教學的五個環(huán)節(jié),小組合作 →教師點撥→交流展示→總結延伸 →檢測反饋。
一、小組組建方案
1. 每班分成9-10個學習小組,每組由6人(個別組7-8人)組成,分為AA、BB、CC三個層次(前20名為A層,21至40名為B層,41至60名為C層),各小組總體成績均衡,性別合理搭配,能力性格互補,便于組間公平競爭。
2. 每個小組成員按ABC層次編一個相應代號(如A1、B1、C1),每組6人組合為A1A2B1B2C1C2。
3. 每班座位設置成3大列,每列前后桌為一個小組,學習小組長坐各組中間位置,組內成員按B1B2、A1C2、C1A2安排座位(如圖),便于組長管理和結對學習。
4. 每學習小組設組長1人,副組長1人,小組科代表每科1人。學習小組長來自A層次學生,由科任教師任命或本組成員推薦,副組長由B層次及以上學生擔任,小組科代表由學科成績較優(yōu)秀的學生擔任。
5. 學習小組長是小組的“學習領袖”,必須積極向上,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副組長必須工作負責,做事踏實,組織協調能力較強。
6. 學習小組長負責組織本組每堂課的預習自學、討論探究、展示點評,檢查小組成員課前預習和課堂學習落實情況,督促小組成員按時完成訓練案,負責小組成員學習態(tài)度與效果的評價,做好每天的記錄,每周總結公布一次;小組科代表負責收發(fā)本學科的“三案”、作業(yè)本,向班科代表反饋小組成員本學科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困難和要求,向學科教師反饋課堂教學的合理化建議和作業(yè)量情況。
7. 加強合作學習小組文化建設,形成積極向上、團結互助的良好氛圍。每個學習小組必須有小組名稱、學習目標、活動口號、組訓、組規(guī)、組歌、組號、組牌。小組文化必須思想健康,激勵性強。
二、有效教學環(huán)節(jié)
1. 小組合作。每個小組要解決組內成員在預習中的問題,相互幫助。教師到各小組檢查預習情況,收集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指導。對探究案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這個過程分為成員獨學→助學→群學,時間為3-5分鐘。
2. 教師點撥。教師根據學生預習、小組討論等實際情況結合相關內容進行精講點撥。時間為15-20分鐘。
3. 交流展示。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對探究案的問題進行組內交流,教師選取不同組的學生到黑板展示交流成果。根據學生展示情況開展組際交流,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改正并作簡單評價。時間為5-8分鐘。
4. 總結延伸。教師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和小組間的交流情況進行總結或延伸。時間為2-5分鐘
5.檢測反饋。時間為5分鐘。
三、三案編寫流程
1. 預習案
問題導學。問題設置應注意基礎性、科學性、引導性和趣味性,要體現導學、導思的功能,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本,通過預習能自主解決。
知識梳理。讓學生識記基礎知識,了解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知識脈絡。
預習自測。檢測學生閱讀后對基礎知識、概念、公式等內容的了解。
我的疑問。學生記錄預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2. 探究案
合作探究。一節(jié)課探究的問題數量不宜太多,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能理解和掌握的內容不必作為探究的問題,而是針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設置,每個探究的問題教師必須對知識、能力和方法做出小結,并設計一個方框讓學生作筆記。
課堂小結。歸納本節(jié)課學習的知識、方法及知識結構,可先讓學生自主小結,然后教師點評或展示。
3. 訓練案
當堂訓練與檢測。題型可多樣,題量、難度要適中,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
課后鞏固練習。按鞏固基礎、綜合應用、拓展探究三個層次設置,可以精心挑選課本和教輔資料中的習題。
4. 編寫要求
以備課組為單位,備課組的每位成員都要參與編寫,備課組長在開學第2周安排好本學期的“三案”編寫計劃。
提前一周編寫好“三案”,并把編寫好的“三案”交一份到教務處,以備檢查?!叭浮币趥湔n組活動進行充分的討論、修改,由備課組長審核后再復印(每個備課組長要把編寫好的“三案”以電子文檔的形式收集保存)。
“三案”提前一天發(fā)給學生,讓學生獨立完成。
編寫注意要體現“知識問題化,問題探究化,探究層次化”;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好分層目標,使學生分層學習,分層訓練,分層達標。通??蓪栴}分為三個層次:基礎題(基礎在線),提升題或拔高題,拓展題。
四、高效課堂價值
(一)學生層面
1. 有利于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 1994年,斯蒂芬·羅賓斯首次提出了“團隊”的概念:為了實現某一目標而由相互協作的個體所組成的正式群體。在隨后的十年里,關于“團隊合作”的理念風靡全球。如果團隊合作是出于自覺自愿時,它必將會產生一股強大而且持久的力量。利用小組合作能讓學生之間相互幫助,互相交流,同學之間“兵教兵”,團結協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各個成員大膽地發(fā)言,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學校在開展了一年的高二級學生中進行了如下的調查:(1)你在課堂上小組合作中經常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嗎? (2)和過去相比,你是否更勇敢地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調查結果表明,有90%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能和同學和睦相處,交流自己的看法,團結互助的意識增強了。以往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有了小組團體作為后盾,膽量也大了,經?;卮鹄蠋熖岢龅膯栴}。
2. 有利于學生的自主發(fā)展,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課堂教學的目的,絕不是要消除差異性,而是為了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發(fā)展的條件,促使他們更好地發(fā)展。“小組合作”給學生提供了各自表現的平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人人都參與到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中。思維水平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教師能創(chuàng)設好平臺,做到人人參與,親身經歷探索發(fā)現解決問題的過程,就能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二)教師層面
1. 通過課題研究促使教師實現角色的轉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是“一言堂”,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即根據不同的問題,教師一開始就像一只“領頭雁”,教師“講”,學生“聽”,以單一的方式傳遞問題的答案。通過課題的實施,我們積極地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真正的引導者。在課堂上,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決不插手,遇到難處,教師只是合理、適當地加以點撥、引導,決不以教代學;學生針對某一問題發(fā)表自己獨特觀點時,教師認真地傾聽,適時的點撥、評析,時時刻刻注意尊重學習的主體——學生,即使是與自己的觀點相悖,也不一棍子打死。哪怕學生的觀點不正確,教師也可委婉地否定,時刻注意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學生與教師之間在合作的課堂學習中就建立了融洽的朋友關系。
2. 通過課題研究提高教師教學設計能力。要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就要求教師在自己的教學設計中要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便于學生探究的問題。教師在課前備課時應該做到從學生學習需要出發(fā),以促進學生“怎樣有效地學”為主要思考坐標,重點解決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學”等問題為主要內容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課堂上帶著一定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去主動地學習、主動地發(fā)展。長此以往,教師教學設計的能力就會不斷地提高,教學過程也會不斷地得到優(yōu)化。
3. 通過課題研究提高教師專業(yè)水平。為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通過課題研究對高中各學科教學內容進行系統(tǒng)探究,總結高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教學方法。若對課堂教學中常用的環(huán)節(jié)進行深入探究,包括“有效提問、有效巡堂、有效啟發(fā)、有效探究、有效訓練、有效總結”等,則對教師專業(yè)的成長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