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十高齡的“傳奇奶奶”姜淑梅的第三本書《長脖子女人》獲得騰訊·商報“華文好書”評委會特別獎,再寫人生傳奇。
姜淑梅出生于1937年,山東人,1960年逃荒至黑龍江。她60多歲才跟著女兒學習認字,75歲開始學寫作,不到一年,創(chuàng)作10余萬字。她的文字發(fā)表在《讀庫》上,大受歡迎,隨后又在《新青年》《北方文學》等刊物上陸續(xù)發(fā)表,并很快出版了作品集《亂時候,窮時候》。
姜淑梅是個講故事的高手,知道什么樣的故事大家愛聽。一上來就講,不拐彎抹角,沒有技巧,反而無招勝有招。她的故事有的像出自《聊齋志異》,比如《鬧黃皮子》,新奇荒誕,又活靈活現(xiàn),看得人又笑又有點怕。有的是鄉(xiāng)人軼事,有的是姜淑梅親身經(jīng)歷的故事,如《挨餓那兩年》《賣堿》等。在《挨餓那兩年》一文里,看得出她當年是多么舉步維艱:兒子餓得抬不起頭,自己餓得幾乎看不見路,數(shù)次想帶著孩子去自殺……后來終于逃荒到了黑龍江,能吃飽肚子了,可也僅僅是能吃飽而已,生完孩子第二天就下地做飯,第四天就開始熬堿掙錢。她性子極為要強,恪守“寧可累死在東北,不能窮死在東北”的信條,把艱辛的日子硬是像熬堿一樣,熬出了最精華的部分。
聚
焦
姜淑梅一直信奉父親的話:別在困難面前低頭,要動腦筋解決問題;做錯了事,就不要去想,想也沒有用。她平靜甚至帶點風趣地講亂時候、窮時候,沒有悲情渲染,沒有激烈控訴,甚至沒有任何評價,只有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至于意義,請讀者按需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