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秋梅
少時的求學經歷業(yè)已遠去,對當年老師們的崇敬和感恩雖不曾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減弱,然而細節(jié)早已經不再記得;雖曾當過幾年老師,依稀還記得上課之前的緊張備課和擔心課上得不好的惶恐,但我離開講臺也有12年之久了。好在作為一個10多歲女孩的媽媽,我一直在體會如何做一個用心而合格的家長,還頗有一點深刻的體會。
以幾則日記分享一下心得:
(一)
桐桐五年級了,令人欣慰的是她的閱讀習慣業(yè)已養(yǎng)成,在家里寫完作業(yè)有了空閑就會讀書,睡覺前總是先讀幾分鐘的書才肯入眠,在學校里也被老師稱作“小書蟲”。想想這個習慣的養(yǎng)成主要取決于家長。從2、3歲起每天給孩子的睡前閱讀是必不可少的;小學一年級認字還不多的時候,也是以媽媽給她讀書為主,只要她愿意,我會把她感興趣的內容不厭其煩地讀上一遍又一遍;等她識字多了能夠獨立閱讀的時候,專門為她購置個人專用書架,上面擺上各種各類適合她年齡和閱讀能力的優(yōu)秀書籍;家長以身作則,盡量不開電視,當她寫完作業(yè)有空閑時,沒有更吸引她眼球的各類電視劇,自然就轉向讀書了。為了鼓勵她讀書,充分讓她認識到喜歡讀書、堅持讀書是一個多么難能可貴的習慣,我也一改研究生畢業(yè)后很少讀書、把大片的時間浪費在看電視劇、尤其是韓劇上的壞習慣,開始讀書了。于是晚上寫完作業(yè)、練完琴,我們家常常是我一本書,桐桐一本書,一起閱讀。重拾閱讀的習慣讓我一下子再次找到讀書的樂趣,一發(fā)而不可收拾,感謝女兒給了我自己再次成長的動力。為了與女兒在讀書上有共同話題,女兒喜歡讀的《哈利.波特》7本、《撒哈拉的故事》、《城南舊事》等書,我也會讀一讀,然后與女兒交流。比如女兒把哈利波特研究得十分透徹,我讀這幾本書時沒有看明白的情節(jié)會向女兒請教,女兒就會十分熱心十分自豪地向我解說。我讀書時碰到好的書,比如《富蘭克林自傳》、《居里夫人》、《風雨哈佛路》等,也會讀完之后向女兒介紹和推薦。有時候我在選擇書本時會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既適合我讀、也適合孩子讀的書。前一陣在朋友圈讀到一篇很好的文章,題目是:要么讀書,要么走路,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很喜歡這篇文章,立馬把這個文章轉發(fā)給女兒,告訴她讀書和走路這兩件事情能夠保證一個人精神的需求和身體的需求,讓靈魂充實,讓身體健康。
(二)
這幾天與桐桐相處十分和諧,深深體會到了親子關系是掌控在家長手中的。孩子急家長不可以急,如此孩子的脾氣才會越來越好,性情越來越溫柔。以前總是催桐桐,嫌她做事慢,寫作業(yè)慢,經常催得毫無效果,還惹她生氣。昨天作業(yè)很多,但我沒有催她,讓她按照自己的速度按部就班地來,尊重孩子自己的規(guī)律,讓她心平氣和地寫,有思考的時間。一旦我催她,她會著急,會上火,反而影響了寫作業(yè)的速度和心情。寫完作業(yè),我還夸她:“桐桐,媽媽覺得你寫作業(yè)的速度越來越快了?!焙⒆勇犃撕荛_心。清朝的王鳳儀老善人說:“怨是結冤的,惱是中毒的。一般人遇著兒女不好,就生怨氣。兒女犯錯,父母要領導、要責己、要正己,時間久了自會悔改,這叫‘義氣。不然,你怨他,他恨你,日久成仇。我會‘裝神,見人不對,我就一笑,樂就是神,神起就不傷人。見他犯錯當時也不說他,等過幾天,他樂的時候,或是他問我,或是我問他,把道理講明白,他也就悔改了。就是小孩子不聽話,也說他聽話,好哭也說他不好哭,日子久了,自然能改過來。若是管人,人準不服。要會領人,夸他的好處,提他的陽光,他才樂意聽從?!庇X得王鳳儀老善人說得很好啊,孩子出現問題往往是因為父母有問題,父母要多檢查自己,以身作則,身教勝于言教。
(三)
學習鋼琴5年多了,桐桐在音樂方面不是有天賦的孩子,所以學起來并不輕松,也曾有一坐到鋼琴前因為畏難而哭泣的時候,也曾有因為枯燥而不愿意彈的時候,也常常因為彈琴磨蹭與爸爸媽媽發(fā)生摩擦,然而寶貝堅持下來了,從音基、鋼琴三級、五級進而七級、八級,一路都順利過關。這是寶貝堅持與努力的結果,爸爸媽媽為寶貝感到驕傲。希望寶貝能夠從彈琴中獲得快樂和樂趣,希望美好的音樂陪伴孩子的一生,順利的時候從音樂里獲得鼓勵,傷心的時候從音樂中找到安慰。彈鋼琴過程中手、腦、眼的結合是一種有益的智力鍛煉,學習鋼琴并能夠堅持下來的孩子往往記憶力很好,語言能力也很強。
想一想桐桐周圍的同齡孩子,學琴的很多,多數堅持一年半載就放棄了,真正能一直堅持達5年以上的很少。家長如果認準想要孩子學習鋼琴,在孩子退縮、畏難時不妨多鼓勵,即使她彈得再差再爛也要表揚她的堅持,那么家長的堅持、耐心和鼓勵也一定能夠幫助孩子堅持下來,最終讓孩子品嘗到堅持的樂趣。
(四)
今天讀到一篇文章,想要提醒自己引以為戒:如果在女兒成長過程中,女兒總是看到母親對父親存在太多憤怒的情緒,女兒長大后,也會不自覺地把這種情緒轉移到自己的親密關系中,總是莫名其妙的對男友或者丈夫生氣。有其母必有其女,愛嘮叨的母親必然培養(yǎng)出愛嘮叨的女兒,強勢母親(自以為是,頤指氣使,指手畫腳,吹毛求疵)用自己的意志控制家庭和孩子,會導致兒子懦弱,女兒霸道。
以前老公因為加班常常不能按時回家吃飯,我總是在催他回家的電話里語氣不滿,生氣惱火,這種語氣對桐桐產生了不良影響。導致孩子有時說話不自覺間模仿了我的壞習氣。雖然這兩年我改了,但今后一定要時時處處注意,做個溫柔豁達賢淑的妻子和母親,給女兒一個好的榜樣。母親過于強勢,或與孩子接觸多的母親,必須讓孩子在自己心目中對父親有良好的認知和正確的印象。實際上,一個聰明的母親,總是會給父親機會,讓孩子隨時感到父親的存在,而自己尊重丈夫,則是最好的體現父權的方法。
(五)
今天在寂靜法師的博客中讀到一篇博文:教育走得太快,請等待落下的靈魂。里面有幾個觀念很好:教育非它,乃心靈的轉向,引導孩子轉向愛、善和智慧;教育就像養(yǎng)花一樣,一邊養(yǎng)一邊看,一邊靜待花開,要慢,不要著急;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的途徑和方式沒有確定的指向,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式方法;要回歸到教育的規(guī)律,慢慢地、靜靜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顯擺,一定會有我們想要的結果,那個時候我們的孩子不管是分數、才能,還是能力都很好,他們的靈魂也很豐滿。這才是教育新常態(tài)。最經典的亞里士多德的原話“教育必須基于三個原則,中庸、可能和適當”。中庸,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總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為上?!翱赡堋笔侵肝覀円篮⒆拥奈磥砭哂幸磺锌赡苄?,現在他所學的,甚至他的才能,他的分數,不能代表他今后能做什么,會做什么。但是他現在又必須要分數,所以他又必須要勤奮學習。“適當”實際上是我們的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規(guī)律,要適合孩子。
以這五則平時記錄的日記心得來說明,孩子的成長過程,是家長的成長過程;孩子的學習過程,更是家長的學習過程。只有家長在進步、在成長,孩子才可能進步、成長。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