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毓秀
摘 要:教師上課是完成任務,是一種職業(yè)負擔,這是現任教師們的心聲。教師工作稱之為辛苦,把教師比作蠟燭,都是因為沒有從教師這份職業(yè)中體驗到快樂、感受到滿足的結果。為此本文呼吁改革物理課堂教學模式,讓教師們從物理課堂中體驗到快樂、感受到生命的滿足。
關鍵詞:物理;課堂;教學;生命;滿足
在傳統(tǒng)的物理教學中,往往是教師忘我地教、學生忘我地學,在教學中師生都得不到快樂,更談不上得到生命的滿足,因此,改變物理課堂教學模式、使師生都得到快樂和生命的滿足是每個物理教師必須研究的課題,下面就談談物理課堂的幾種改革供同行們參考。
1 觀念轉變之一:變教師逼著學生學為學生逼著教師教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把課堂教學框定在“特殊認識過程”中[1 ],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知識的過程與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和科學實驗中接受知識的過程完全有區(qū)別,主要表現在:(1)課堂教學的內容是給定的。(2)教學過程是教師設計好的(可能是脫離學生實際的)。因此在整個課堂教學教程中學生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有時被學生認為他們所接受的知識是與他們的需要相差甚遠的,也就是對學生來說無關緊要的,這樣無疑會導致學生厭學,需要教師逼著他們學??梢姡兘處煴浦鴮W生學為學生逼著教師教,首先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對他們的重要性;其次是要讓學生象在生活中一樣隨意地、自然地接受知識。比如:筆者在進行“密度知識的應用”一節(jié)教學中,讓學生帶上自制的卷尺、直尺、自制的量筒和自制的“橡皮筋彈簧秤”等器材,來到學校的后山,分成三個小組,第一組要求測出一塊很大的風動石的質量,第二組要求就地檢幾塊石塊或其它物體測出它們的密度,第三組讓同學們鑒別教師準備好的幾種物質。最后回到教室讓各組長匯報測量過程及結果。第一組的同學感受最深,他們?yōu)榱藴y出風動石的質量,先在風動石上用石塊敲出一小塊,測出它的密度作為風動石的密度,然后用自制的卷尺想方設法測出風動石的體積,再求出質量。既應用了測量密度的知識又想方設法測出了風動石的體積,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漲、提問涌躍,逼著教師教。由于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所學知識對于生活的重要性,并且整個測量過程又是學生自己設計自行完成的,所以是學生自己的需要,因而徹底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
2 觀念轉變之二:變單純完成任務為為了生命滿足
對于一個教師來說,長期以來上課被看成是一種職責,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因而大部分教師在課堂上都采取極其簡單的方法,常常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沒有顧及教的愉快不愉快,更少過問學生學得愉快不愉快。教師由于“高度負責”,在極度緊張的工作中度過教書生涯,使得這支“蠟燭”很快燃盡,而發(fā)出的光學生并未全部看見。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們要變單純的完成教學任務為為了生命的滿足。為此教師首先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和高尚的職業(yè)感,把教師這種職業(yè)看成是一種為人類得以生存、為人類得以繁衍延續(xù)的高尚職業(yè)。其次所設計的課堂氣氛必須是符合人的生命滿足所需要的、快樂的、和諧的、自然的,與每個人平時生活一樣的氣氛。比如采用“實驗探索法”、“問題討論法”和“學生演講法”等都能使學生全員參與、隨心所欲,在象平時生活一樣的環(huán)境中接受知識。比如:在九年級物理“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電阻”一節(jié)教學時,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筆者采用“實驗探索法”進行教學,首先提出“導體的電阻由什么決定?”再讓每個學生設計一套實驗方案,根據設計的方案,需要什么器材開出清單后自己到儀器室借用,結果大部分學生都能通過實驗得到正確的結論,很多同學在實驗時經過了失敗的教訓最后取得成功,整個實驗過程對于學生來說是自愿的、隨意的、沒有任何壓力的,因此學生們都感受到了研究探索的困難和成功后的喜悅,得到了生命滿足。再次,就是要讓學生在愉快地、隨意地、無意識活動中獲得知識。筆者認為:每個人從出生到上學的這段時間里,并沒有注意要學什么,也沒有人強迫要學什么,但人們在這段時間里的確學到了很多知識,如:走路、語言、禮節(jié)等,并且這些人們在無意中學到的知識對于人的一生極其重要,是人類生存的必要知識,正因為其重要性,使得每個人都能在無意中學到這些知識,也只有學了這些知識才能滿足生命的需要。教學中也應該與生活一樣,盡量讓學生在無意活動中獲取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對于他們生命延續(xù)的必要,這樣能大大提高教學效果。采用“游戲法”教學就能使學生在無意中獲取知識,收到明顯的效果,比如筆者在“杠桿”一節(jié)教學時就采取該教學法進行教學:首先讓學生稱好自己的體重、帶上卷尺到游樂場玩蹺蹺板,在游玩過程中引導學生注意蹺蹺板平衡時,體重較大的人與體重較小的人與蹺蹺板支點距離的關系,從而使學生真正掌握杠桿平衡條件的知識。因此要讓學生在教學中感受到生命滿足,必須巧妙設計教學過程,使整個教學過程符合學生需要的心理,不是為完成任務而學,而是為滿足欲望而學。
3 觀念轉變之三:變按教材順序教學為按學生需要教學
現行的教學模式中,教學內容是教材,課標框定的,教學順序是教材設計好的。筆者認為:這種教學模式往往會背離學生的需要,無法貼近學生的生活,因此必須改變按教材順序教學為按學生需要教學。以學生需要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應是以學生的需要為主線,就是教學內容是以學生需要而確定的,這些教學內容有可能是課標規(guī)定以外的內容。采用這種模式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極其豐富的生產、生活經驗和淵博的知識。具體操作時,分兩步進行:一是教學內容的確定:前一周教師根據學生需要和實際情況確定本周教學內容,通常是在確定教學內容前由科代表向全班收集學生疑問,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形成集中意見,再將問題提交給任課教師,任課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結合教材內容,參考課標,確定下一周的教學內容。這其間允許學生提出的問題是不與教材相吻合的,不連慣的甚至是跨年段、跨學科的,只要是學生需要的,教師都應組織教學,對于跨學科的內容則移交給相關科目進行教學。二是教學方法的確定:針對學生需要而確定的教學內容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盡量讓所學知識靠近課本內容,選擇較合理的教學方法,不管采取什么方法都要充分體現學生的需要,體現學生為主體。采用這種模式教學必須注意的問題是: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注意挖掘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使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現實性和實用性。其次要引導學生多看書、多想象,努力增強求知欲望,使學生們多角度、全方位看事物,既看到現實生活的需要,又要看到今后發(fā)展的需要。再次就是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必須進行加工擴展,有意識地偏重教學的實用性,如“安全用電知識”,教材中并沒有安排重點講,但教師必須認識到其重要性,這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知識,因此教學時就必須聯系實際給予詳講、重講。這樣的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圍繞師生的需要,能夠使師生得到生命的滿足。
總之,只要把各種舊的教學觀念徹底轉變過來,課堂上就能迸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師生在課堂上就能得到生命的滿足。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