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鵬飛
每每與畫家聊天聊到激烈處,往往是什么樣的藝術形式和語境代表當代中國畫的主流?!鞍宋濉泵佬g新潮后,實驗水墨、新文人畫、新中國畫、后傳統(tǒng)主義、傳統(tǒng)主義等,風起云涌,影響著當代中國母體平面藝術視覺的發(fā)展。雖然當下中國畫的主流畫法初步形成,但時至今日仍沒有較科學的評價體系,問題在于中國畫主流的價值觀難以統(tǒng)一。
比較歐美當代藝術,主流藝術的語境幾乎全球化,而且具備了文獻式的特質。路易斯·布爾茹瓦、安迪·沃霍爾、馬克·夏卡爾、弗蘭西斯·培根、格魯吉·奧基夫等,記錄性的個人語言描述了當代藝術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性,不斷修正著國際當代藝術評價體系,將藝術先鋒推陳出新。除老祖宗外,當代中國畫藝術家能夠記錄性、文獻性地進入世界級藝術機構[美術館、博物館和基金會]鮮有幾人。就是中國當代藝術幾大天王的作品,多為國際投資者或私人收藏,極少入駐項級國際藝術機構。全球當代知名藝術家[美術界]排名前一百位當中,當代中國畫藝術家沒有位上榜。中國畫的特立性不僅遠未融入國際平面藝術大家庭,而且當代的評價體系的唯一性(全國美展)以及藝術封建的束縛,無法形成主流引領浩蕩之勢。使當代中國畫問題不僅僅是價值問題,而且影響了中國畫的國際地位。
社會科學喜歡把藝術置身于哲學范疇,黑格爾曾宣揚“藝術終結”論,后繼者更認為藝術將被社會不斷變革的觀念和生活方式所改變。不可否認,當代藝術大有從二維平面向三維空間轉換之勢,加之藝術商品化和批判功能的弱化,當代中國畫正處在多種觀念、媒介和新興“藝術”多元化夾擊的境地,從長遠來看未知的危機感不無存在。突出重圍還是巍然不動,當代中國畫主流的評價體系受傳統(tǒng)“對襯”“平衡”“傳承”觀念太深,與當代中國經濟崛起的大國地位不相襯和失衡。因此,我們不僅要借鑒應用西方當代藝術觀念,更要依存民族文化形式來析出中國畫要表現(xiàn)的當代觀念,祖宗的筆墨來路要清楚,去路可以不管。這種“去路”觀念、樣式、語境應該與全球平面藝術相融,才能使當代中國畫逐步產生國際地位。
構建當代中國畫主流價值評價體系,不妨引入熟悉西方并和對中國畫有深入解讀的漢學家和藝術機構及批評家,適度接受西方的藝術評價觀念,把握母體藝術技法特征,在樣式和語境上形成多維評價體系,筆者認為比幾年度美展的閉門狹隘評價體系更有益于當代中國畫的國際化(大多數(shù)美術界人士認為可能,文化背景相差太大,但試試還是有意義的)。當代中國畫應當有語境大同、生態(tài)活躍、主流鮮明的引領,才可能有全球當代藝術的評價意義。
在構建評價體系的同時,應改變美術教育灌溉式的重技法輕觀念通病,賦予學生掌握基礎后放開手腳的創(chuàng)造能力,使之未來成為當代中國畫融入世界藝術的推手。我國藝術人口不及歐美的三分之一,而受眾面對中國藝術的慣性理解和審美范疇,又極大地影響了對當代藝術多元化接受程度。全球知名收藏家排名前一百位沒有華人上榜,這與經濟實力無關(少有藏家收藏世界級大師的作品),而是作品的藝術地位的問題。滯留在傳統(tǒng)意義上的審美觀,對于一個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急需提高人口素,從而達到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大國應有的國際藝術地位。
總之,當代中國畫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主流形式,這是好事。但離世界藝術中心還有較遠的路程。當代中國畫想平庸沒人阻攔,想不平庸阻攔的人太多。中國畫的新面貌應本著來路清楚、去路不管的道理,敢于挑戰(zhàn)“不可能”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