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總局禁止道德有瑕疵的藝人作品進黃金檔”的消息一直被傳得沸沸揚揚。而今這只靴子終于落地,某衛(wèi)視負責人證實,總局已電話通知衛(wèi)視,“凡是播出有劣跡的導演、編劇、演員等主創(chuàng)人員參與制作的電視劇,要慎重考慮”。不過該條規(guī)定沒有以文件形式傳達,只是通過電話傳達其精神;至于何時執(zhí)行,也沒有明確的通知,只是表示“今后”。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新令,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支持者認為,明星乃公眾人物,一言一行都會產生極大的社會效應,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給其戴上緊箍是很有必要的。反對者則認為,誰敢說自己沒有劣跡?真有劣跡就封殺,那以后就沒有影視劇可看了。更何況,我們對藝術家可以要求其德藝雙馨,對藝人則沒有必要有如此高的要求??陀^來說,這樣的分析皆有道理,正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總局要求慎用劣跡藝人,那什么是劣跡藝人呢?涉黃賭毒屬“劣跡”,潛規(guī)則女演員、人品不好、道德不彰等,屬于“劣跡”,這些應該沒有爭議。但是要慎用的劣跡藝人,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標準,目前還不清楚。倘若對劣跡藝人沒有設定標準,對其慎用或封殺就無法執(zhí)行,相關精神自然也就形同虛設了。因為“劣跡”的確是一個較空的概念,我們期待總局能夠進一步地闡釋與限定。
對于“封殺藝人”,有人認為,娛樂圈需要“大掃除”,當然也應歡迎改過自新的藝人。以吸毒為例,《戒毒條例》第七條規(guī)定,戒毒人員在入學、就業(yè)、享受社會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視。吸毒如此,其他劣跡亦然。但是,措辭是“戒毒人員”,可見是改過自新的吸毒人員,而不是剛剛吸毒被抓的人員。同樣,對于改過自新的劣跡藝人,也需要開一扇制度后門,如此才更加公平,也更能令人信服。很多人都認為,藝人的劣跡有法律法規(guī)管著,再次進行懲戒有“法外私刑”之嫌,這樣的說法看起來很有道理,但卻是站不住腳的。畢竟,法理之外更有公序良俗,行業(yè)自治、道德約束等并不是“法外私行”,不過是對公序良俗的一種呵護罷了。假若我們沒有必要的行業(yè)自治,明星吸毒、嫖娼后立馬出現在熒幕,多少有點“以丑聞刷名氣”的嫌疑,若為影視劇起到了造勢的作用,其負面影響及其帶來的模仿效應,這樣的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就此來說,總局建議“慎用劣跡藝人”,大體方向無疑是正確的。
【素材解讀】
在如今這個時代,藝人比大師更容易成為全民偶像,為了讓大眾的審美回歸正確的方向,“慎用劣跡藝人”是一種及時的提醒與督促。
【適用話題】
標準、留有余地、改過自新、守住底線、公序良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