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新
摘 要 班主任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點,只有在工作中抓住了重點,才能有的放矢,合理地去開展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本文針對目前小學教育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從安全教育、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角度闡述了班級教育工作中的重點,并結合自身的教育經(jīng)驗,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從各個方面關心呵護孩子的成長。
關鍵詞 班主任 安全 文化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2.035
班級是師生共同建設的精神家園,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的組織者、引領者,可以說,一個好班主任就是一個好班級。①班級工作千頭萬緒,學生各具特點,班級無小事,事事蘊含著教育契機。我在推動班級管理質(zhì)量提高,創(chuàng)建和諧、有序的校園,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安全是班級管理的“重中之重”
安全第一!生命需要安全,家庭幸福需要安全,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在班級管理中,我以“科學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安全發(fā)展”為指導,以人為本,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在班級科學、全面、系統(tǒng)地開展安全文化教育。一是教育學生對待安全要具有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重視安全教育課,熟知安全知識;二是通過班級防震、防火演練等,掌握安全技能,人人具有遇災害自救的應急本領;三是利用黑板一角的安全溫馨提示和中午、下午放學前任課教師的安全警示,逐步樹立安全意識,養(yǎng)成事事安全思維的習慣。使學生安全這根弦緊繃、???,把安全最終內(nèi)化為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
2 班級文化建設讓學生在自主管理中發(fā)展
“把班級還給學生,讓學生充滿成長氣息?!边@是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理念中對班級建設提出的核心要求。②在建設班級文化時,克服教師一手包辦的弊端,解放學生的大腦與手腳,把建設班級文化及開展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使班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學生管理,都有學生去落實,每個學生都是管理者和被約束者,在這方面教育家魏書生給我們做出了表率。
(1)學生自己制定班級制度。班級制度包括文明禮儀、學習常規(guī)、考勤制度、衛(wèi)生值勤、獎懲等多方面的規(guī)章制度,它是本班全體學生行動的指南。班級制度的制定,先由小組討論產(chǎn)生,再由班干部匯總,全班民主表決形成。讓學生感受到這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他們是制定者、執(zhí)行者和維護者,這樣,學生才能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執(zhí)行,從而促進學生的自主管理。
(2)班干部的任用引入競爭機制。在班級建設過程中班干部任用通過自薦、選舉、民主評議產(chǎn)生,在班干部人員的組成上,我改變了傳統(tǒng)的班干部名稱,如班長、副班長、學習委員等,而是給他們冠以新的頭銜,設置值日班長、值周班長、環(huán)保小衛(wèi)士、好人好事記錄員、圖書管理員等具體的目標崗位,讓他們以各種角色活躍于班集體管理的崗位上,定期競選輪崗,給每位學生帶來機遇與挑戰(zhàn),使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班級,為班級建設獻策出力。
(3)組建興趣活動小組,開展豐富的班級活動。興趣小組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是適應新課程改革的一大舉措,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興趣小組活動的開展要避免形式化,要以促進學生發(fā)展,凸顯學校特色為目標,制定切合本校實際的目標及內(nèi)容規(guī)劃,為學生的自我發(fā)展拓展空間,為學生的夢想實現(xiàn)增羽添翼。學生則根據(jù)白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活動小組,認為自己沒有特長或興趣愛好的學生教師則根據(jù)其特點,幫助進行選擇。每人都要制定好參與某個活動達到的目標,班級內(nèi)定期進行評估,公布評估結果,有誰達到了目標要求,有誰需要提高。預防學生把參與活動當成是湊熱鬧或只是玩玩,切實把各項活動落到實處。活動的開展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興趣與特長。我班范憲娜同學被評為濱州市十佳美德少年。特別是邱家小學足球隊代表濱州市參加山東省少年足球比賽取得第五名的好成績后,中央電視臺、山東衛(wèi)視與體育頻道、湖南衛(wèi)視、齊魯晚報等多家媒體報刊進行采訪報道,學??涨跋破鹆俗闱驘?,這也為其他興趣活動小組鼓起了風帆。
(4)建設班級教育網(wǎng)絡。在班集體建設中,首先我堅持與各任課教師緊密聯(lián)系,凡事都與任課教師協(xié)商,傾聽、采納他們的意見,增進教師團結;其次與家長緊密聯(lián)系,采用書面、電話、家長座談會等形式,使家長隨時了解學生,及時對孩子進行教育幫助;第三、為每一位學生建立云教學平臺賬號,學生通過網(wǎng)絡進行自主學習,定期發(fā)布學習收獲或?qū)處煹慕虒W提出改進意見。我用實際行動讓學生及家長感受到教師的責任心和愛心,贏得了社會與家庭的關注與支持。
(5)用愛搭建師生溝通的橋梁。習總書記在同北師大師生代表談話時提到:“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zhì)、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yè)。做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yè),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好老師應該是仁師,沒有愛心的人不可能成為好老師。”在班級教育中,班主任要努力做到不拋棄、不放棄任何一名學生,包容學生所犯的錯誤,相信每一名學生都能成才。讓愛伴隨學生從懵懂走向明理,從幼稚走向成熟,從依賴走向自立。
3 改進評價方法,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
新課程的實施,必須要建立一種發(fā)展性的評價體系,要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③基于這種理念,我充分運用無棣縣佘家巷鎮(zhèn)小學學生成長記錄袋的作用,把對學生的評定分為德育、智育、體育、衛(wèi)生、紀律……成長記錄袋里放著孩子們各階段獲得的成果。這里有一份優(yōu)秀的試卷、一份好的作業(yè)、一本精美的日記、一張獎狀……這些都是學生經(jīng)過努力獲得的成績,更是學生進步發(fā)展的見證,能夠幫助學生不斷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認知水平的提高,發(fā)揮評價的教育功能。成長記錄檔案既是一種過程性評價,又是一種發(fā)展性評價,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操作時,評價的主體是學生,而評價的參與者有學生、老師、家長,這種多渠道參與的評價機制,可以使學生從各方面了解白己,明確努力的方向。在學生收集材料的過程中,教師參與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幫助學生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方式,使他們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提高。
4 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快樂成長
教師不僅是人類文化的傳播者,也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更應當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④在班級管理中,我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健康原理對學生進行教育。
(1)教師是學生的楷模。習總書記提到:“好老師要用愛培育愛、激發(fā)愛、傳播愛,通過真情、真心、真誠拉近同學生的距離,滋潤學生的心田,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好朋友和貼心人。好老師應該把自己的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倍蠋熥陨淼男睦斫】敌摒B(yǎng)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特別是教師的情緒表現(xiàn)對學生的影響極大,這就需要教師努力培養(yǎng)高尚的愛生情懷,時刻以教師的基本行為規(guī)范為準繩,公平、公正地面對全體學生,不以學習成績的好壞去對待學生,時刻擁有平和的心態(tài),決不能把不良情緒帶入課堂,甚至去發(fā)泄。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藝術,掌握先進的適合當代小學生特點的教育方法。如:我在與學生交往時,非常注意自己的情緒,每當遇到學生違紀時,總是告誡自己不要發(fā)火,先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原因,結合學生敘述,再問一問你這樣做對嗎?這樣做會影響了誰?自己?同學?還是班集體?或采取“冷處理”的方式:你回去好好想想,明天再找你談!運用這樣的方式,既給學生一個思想的緩沖,避開了學生大腦的興奮期,也給學生留出了自我反省的時間,等時機成熟再去解決,效果很明顯。
(2)多給學生一點“愛心與尊重”,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班級管理工作,班主任往往是在幾個“問題學生”身上花費很大氣力而收獲甚微,這也是班主任的困惑,為什么我在他身上花費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他怎么還是老樣子?仔細分析其原因,問題不是學生不肯轉(zhuǎn)變,而在于我們教育的方法不當,沒有摸清“問題學生”的特點和規(guī)律,根據(jù)“問題學生”的心理特征,設計“因材施教”的方法,創(chuàng)造適合“問題學生”的教育。作為班主任一定要堅信他們都會轉(zhuǎn)變,用積極、期盼的情感和態(tài)度去感染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的閃光點,大張旗鼓地鼓勵“問題學生”的點滴成功,最大限度地尊重、理解、寬容他們,構建一種體驗成功,樹立自信的良好外部環(huán)境。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增進學生心理健康。
總的說來,班主任工作是全方位的,⑤要關注到學生言談舉止的方方面面,綜合分析學生存在的問題,選擇最佳教育方案,使他們在班集體這個精神家園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熏陶、影響和教育,讓希望的種子萌發(fā)并茁壯成長,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
注釋
①②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fā)展新探[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5.
③ 鐘啟泉.班級管理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0.
④ 曹長德.當代班級管理引論[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8.
⑤ 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漓江出版社,199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