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瑩輝 劉露
摘 要:在文化軟實力日益重要的大背景下,中國文化走出去方能展示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國粹京劇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京劇海外傳播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通過翻譯來展示并傳播京劇藝術,對于增進西方對中國的了解,展示并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具有重大意義。本文通過對京劇海外傳播的歷史和現(xiàn)狀進行分析,總結京劇英譯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旨在促進京劇英譯工作的開展,以推動京劇的海外傳播。
關鍵詞:京??;海外傳播;京劇英譯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然而,與中國經(jīng)貿的巨大順差相比,中國的文化貿易長期存在嚴重的“文化赤字”(張殿軍,2011:64)。當今是文化軟實力激烈博弈的時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并提出了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中華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只有讓中國文化走出去,世界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中國,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才能得以展現(xiàn)和提升。
中國京劇已有 200 多年的歷史,是一筆寶貴文化遺產(chǎn),也蘊含著人類共有的美學理念和文化價值,是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中華文化的窗口。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程天權在談論中華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時曾說,我們應該發(fā)展以京劇為代表的、帶有中國精神的傳統(tǒng)文化融入世界、感動世界。京劇代表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讓京劇走向世界也能夠提升國人的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一、京劇海外傳播的歷史與現(xiàn)狀
1919年梅蘭芳率團赴日本演出,拉開了中國京劇海外傳播的帷幕,自那時至今,中國京劇在海外的傳播已有近百年歷史。但真正第一次將京劇傳播到西方并引起極大轟動的是梅蘭芳劇團一行21人于1930年在美國的演出。
新中國成立后,京劇的對外傳播多以文化外交為目的。1951年,張云溪、張春華等7人參加在德國柏林舉辦的第三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lián)歡會,演出京劇《三岔口》、《武松打虎》、《水簾洞》、《紅桃山》四出武戲。這是新中國成立后,京劇首次以國家名義被派往國外演出。之后,中國青年藝術團又連續(xù)參加了5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lián)歡會。此外,許多知名京劇演員與劇團都曾奔赴世界多國進行訪問演出。1978年,李小春、張春華等隨中國藝術團到美國、香港、澳門演出《鬧天宮》、《秋江》、《三岔口》、《雁蕩山》、《擋馬》。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京劇第一次到美國演出,也是文革以后京劇首次出國演出。隨后,中國各大劇院的足跡遍布歐亞各國,上演多出經(jīng)典劇目。在這一時期,京劇作為文化使者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這樣既邁出了新中國走向世界的步伐,也讓新興的民族國家了解中國。
改革開放初期,海外演出劇目多是《三岔口》、《拾玉鐲》、《大鬧天宮》等武戲。1981年,中國戲曲學院顧問、程派藝術傳人趙榮琛應邀赴美講授中國京劇和程派表演藝術,引起了美國學術界和藝術界的極大興趣和重視。隨后幾年,京劇的一些經(jīng)典劇目也被多次搬上歐洲舞臺。1989年,著名京劇表演家沈小梅受美國夏威夷大學之邀赴美講學,并指導“洋學生”排演英語京劇《玉堂春》,在肯尼迪劇院首演成功。1997年,中國京劇藝術團受邀在南北美洲四個國家11個城市共計演出23場。1999年,中國國家京劇院著名表演藝術家孫萍為耶魯大學講授京劇課。這一時期,京劇逐漸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除了受邀進行海外演出,海外講學也成為了促進京劇海外傳播的新手段。
進入21世紀,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廣泛,京劇作為文化使者在各種國際文化節(jié)、藝術節(jié)中頻頻亮相。2000年,孫萍同美國多家交響樂團合作,用西洋樂器伴奏演唱京劇名段。隨后,中國各大劇院每年都會奔赴不同國家和地區(qū)進行演出或巡演,京劇在諸如中法文化年、俄羅斯文化節(jié)、中日京劇節(jié)、中德文化年、中韓文化年等重要場合均精彩亮相。美國夏威夷大學的教授魏莉莎(Elizabeth Wichmann-Walczak)潛心研究,將京劇唱詞改編為英文,成為英語京劇的開創(chuàng)者,將京劇搬上了美國舞臺。近些年來,除了舞臺演出之外,京劇海外傳播還呈現(xiàn)出多種其他形式。2008年,包括“百部國劇英譯工程”、“交響樂京劇海外巡演”等子項目的“國劇海外傳播工程”正式啟動,是我國首次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中國戲曲。同年秋,梅葆玖率“梅蘭芳京劇團”赴美,除呈現(xiàn)梅派經(jīng)典,還在美國高校舉辦數(shù)場關于京劇普及的講座。此后,在北京京劇院及國家京劇院的巡演中,均加入講座、展覽或合創(chuàng)劇目等內容,并配以中英文翻譯,積極推動了京劇的海外傳播。2014年5月30日,3D京劇電影《霸王別姬》應邀赴美國好萊塢杜比劇院首映,贏得熱烈掌聲。
隨著京劇不斷走向國際舞臺,很多增進中國京劇海外傳播的舉措也逐漸出現(xiàn)。多種形式的跨文化交流活動,推動了中國京劇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中國的國粹正逐步成為向海外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詮釋中國文化價值的載體。
二、海外傳播中的京劇英譯存在的問題
在把京劇推向世界的任務中,翻譯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自1919年梅蘭芳赴美以來,中國便開始了京劇英譯的嘗試,但是據(jù)著名翻譯家許淵沖介紹,“限于條件,很多演出都只譯出個故事梗概”,“影響了京劇的傳播效果和感染力”。京劇海外傳播早期基本以武戲為主,這樣一來,外國觀眾對京劇藝術就產(chǎn)生了片面的理解乃至誤解。隨著近年來跨文化交流的不斷推進,很多演出在開幕前都有詳細的講解,配有雙字幕或三種字幕,加深了外國觀眾對京劇的理解,使京劇的傳播更富成效。然而在京劇海外傳播的過程中,京劇英譯仍存在以下問題。
(一)國內劇院錯譯、誤譯現(xiàn)象普遍
隨著在中國觀看京劇演出的外國游客增多,雙語字幕也逐漸成為國內各大劇院的標配,但在劇名、演出劇目的字幕翻譯方面出現(xiàn)了大量錯譯、誤譯的現(xiàn)象,嚴重影響了外國觀眾的理解,同時,對宣傳京劇也產(chǎn)生了負面影響。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美籍客座教授杜大衛(wèi)在奧運會期間曾談到,北京各大劇院在京劇的英譯方面做得很不夠,有的譯文奇異無比,使觀眾忍俊不禁,還有些拼寫錯誤,如“…flowontinuously…”,“auspicious clod(吉祥的云)”。這些錯誤會使外國觀眾困惑不解。
(二)京劇劇名、唱詞英譯欠準確
京劇劇名的翻譯存在諸多問題,如《霸王別姬》被譯成“Farewell My Concubine”、《貴妃醉酒》被譯成“Drunken Beauty”,但并不能準確地表達出京劇劇名的深層含義,更不可能使觀眾了解其中的故事。此外,一些京劇唱詞的英譯不準,如《四郎探母》中楊四郎的唱詞里有“失落番邦十五年,雁過衡陽各一天,高堂老母難相見,怎不叫人淚漣漣……”。其中“雁過衡陽各一天”一句被譯作“A wild goose flied over the border”,這顯然是對唱詞本身的理解不準確。此處的“雁過衡陽”是個典故:衡山南峰有座回雁峰,相傳大雁來去以此為界,比喻音信不通?!把氵^衡陽各一天”是說南北相隔,杳無音訊。唱詞英譯不夠準確,說到底還是對京劇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理解不夠。
(三)京劇譯者水平參差不齊
原沈陽京劇院院長、戲曲評論家徐培成曾透露,沈陽京劇院對外演出,劇名、字幕翻譯的工作,一般都是演出公司負責,因為翻譯人員的素質有高有低,所以翻譯出來的作品也是良莠不齊。也有學者指出,很多出國演出的劇院,大都是臨時找翻譯人員進行翻譯,翻譯中出現(xiàn)錯誤就在所難免。此外,京劇英譯不僅要求譯者具備很高的英語水平,還要求其對中國古典文化以及傳統(tǒng)戲曲有較深的了解?,F(xiàn)今進行英語字幕翻譯的人員,匱乏專業(yè)戲曲知識,對戲詞本身理解不透,這些都造成了京劇英譯的不準確。
三、海外傳播對京劇英譯的啟示
(一)重視京劇英譯的準確性
準確到位的翻譯對于京劇海外傳播的成功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京劇英譯實踐主要包括對劇目、劇情、唱詞、念白等進行的翻譯,這對于幫助外國觀眾了解劇情大意,體會唱詞的含義都是大有裨益的。李四清等(2014:108)在海外的實證考察中,除了配備唱詞和對白的英文字幕之外,通過在觀看京劇前增加英文劇情,人物、臉譜、服裝、道具的英文說明書,并用英語講解并展示京劇的道具、臉譜、布景、程式動作、樂器等京劇常識,使得100%的受試者能看懂劇情。中國國家京劇院院長宋官林說,京劇“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有3點必須要做好,那就是宣傳、翻譯和講解?!币虼?,通過向海外觀眾講授京劇知識、提供介紹劇情的英文小冊子、播放英文字幕等形式,有助于克服語言和文化障礙,更好地觀賞京劇。
(二)加強翻譯界與戲曲界的交流
梅蘭芳美國之行的成功離不開張彭春、齊如山的精彩詮釋。正是由于他們對中西方文化的深刻領悟,使他們有足夠的智慧超越中西文化差異,讓外國人領略了中國京劇這門崇高藝術的風采。作為英文京劇開創(chuàng)者、戲劇學家,美國夏威夷大學魏莉莎教授(Elizabeth Wichmann-Walczak)正是在學到了京劇的精髓并有很扎實的基礎,然后去從事京劇翻譯的,這是她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京劇繼承了很多中國古典文學的東西,而且還涉及京劇術語,因此要準確翻譯其中的精髓確實存在很大困難。因此,從事京劇英譯的譯者,既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基礎,還要充分了解京劇的藝術特點,把京劇的表演特點、術語用恰當?shù)耐庹Z表達出來,這樣才能使聽者與觀者正確理解。在京劇英譯實踐中,加強翻譯界和戲曲界合作以及國內譯者與國外漢學家之間的交流,對于京劇的海外傳播都會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京劇英譯的譯者應該力求與京劇演員合作,共同研究京劇英譯的特點和規(guī)律,翻譯出更多優(yōu)秀的作品,使國粹在世界的舞臺上綻放光彩。
四、結論
當今,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京劇英譯的重要意義顯而易見。通過京劇英譯搭建起溝通的橋梁,能夠將中國的歷史文化、人文底蘊和民族精神展現(xiàn)給世界,加深各國人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讓世界看到一個真實的、全面的、多元化的中國。京劇海外傳播必須立足于京劇藝術本身,依靠人類情感共通的劇目和品牌演員,符合海外觀眾理解和欣賞的習慣,通過表演、講座、體驗互動活動等形式來實現(xiàn)有效的傳播。在傳播過程中一定要發(fā)揮好翻譯的中介作用,通過精準的翻譯讓海外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京劇藝術。總之,中國京劇走出去任重而道遠,是一項漫長而艱巨的文化工程,因為它是跨越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交流。而只有做好京劇英譯工作,才能更好地推動中國京劇在國外的傳播和研究,從而擴大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
參考文獻:
[1]丁玲.淺談京劇英譯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9):93.
[2]杜大衛(wèi).幫助外國觀眾看懂中國京劇[J].中國京劇,2008(4):44-45.
[3]李四清,陳樹,陳璽強.中國京劇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翻譯與傳播京劇跨文化交流
的對策研究[J].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14(1):106-110.
[4]張殿軍.硬實力、軟實力與中國話語權[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1(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