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會見采訪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中外記者并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在兩個多小時里,李克強總理回答了中外記者17個問題。在回答有關政務公開的提問時,總理明確開出了三道“藥方”:該公開的應該全部公開,能上網的要盡可能上網,要及時回應社會的關切。
總理開出的“藥方”,擊中了政務公開的關鍵。說到當前的政務公開,不爭的事實是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猶抱琵琶半遮面——這樣的政務公開,其中究竟有多少誠意?這樣的政務公開,公眾能認可嗎?人民政府為人民,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盡責理所當然,民有所呼、政府有所應,政府責無旁貸。因此,對待政務公開,政府部門首先應該轉變觀念,按照“公開是慣例,不公開是例外”的理念,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在法律法規(guī)允許的范圍內,加大公開力度,而不是藏著掖著,實實在在做到總理要求的那樣,“讓群眾像掃二維碼一樣清清楚楚、一覽無余。”如此“迷人”的政務公開,不禁令人“欣欣然而心向往之”!
政務公開“做加法”,意味著政府權力“做減法”,這需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氣魄。建設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創(chuàng)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起碼的一條就是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有權不可任性。
公開是最好的防腐劑。除了減權、限權外,還要將權力關進籠子,全面公布各級政府的權力和責任清單,讓政府的權力和責任清單上網,可以最大限度減少自由裁量的空間,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只有做好“加法”,公眾才知道政府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效果怎樣;只有做好“減法”,才能護航政務公開。只有做好“加減法”,才能讓公眾到政府辦事實現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實現總理所講的“我們就是要用減政府權力的‘痛來換得企業(yè)、群眾辦事的‘爽”。
政務公開呼喚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就在剛過去的2015年,國務院取消和下放311項行政審批事項,取消123項職業(yè)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徹底終結了非行政許可審批。這令人炫目的“成績單”來之不易,并直接催生“本屆政府減少審批事項要達到1/3”目標的提前實現。即便如此,政府職能轉變也遠未完成,仍然“在路上”。
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最核心的因素是人。這就要求政府工作人員要加強作風和能力建設,克服庸懶散浮拖,力戒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切實讓占著職位不干事者沒有一點點“市場”。
本欄責編: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