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超
中國人飲茶歷史久遠,茶器作為茶之父更是品種繁多、形態(tài)各異?,F(xiàn)代人所說的茶器主要指壺、杯、勺等與茶有關的器具。具體到材質上更是五花八門,有玻璃、瓷、陶等等。縱觀歷史的發(fā)展,因不同飲茶方式而相應出現(xiàn)了不同的茶具。茶器是茶文化最重要的載體,是我們研究古人飲茶習俗最重要的依據(jù)。選擇合適的茶器以泡出更香美的茶湯,亦是愛茶人一直追求的目標,現(xiàn)談一談紫砂壺與茶的淵源。
1 關于茶
自古茶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尋常百姓開門七件事中有它:“柴米油鹽醬醋茶”,文人雅士閑暇時的消遣中亦有它:“琴棋書畫詩酒茶”。
茶最早的發(fā)現(xiàn)從神農時代開始,《神農本草經(jīng)》曾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解之”,其中的“荼”即為后來的“茶”,茶在古時的稱呼有“荼、荈、茗”等,如此算起,中國已有迄今四千多年的飲茶史。
飲茶之俗由來已久。陸羽在《茶經(jīng)》中指出“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倍稄V陵耆老傳》中:“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之句,更是說明從西晉到隋朝,茶作為一種飲料已經(jīng)逐漸普及。
茶俗并非一成不變,隨不同時期而變化。從西漢至今,有煮茶、煎茶、點茶、撮泡法四種烹飲方法。唐以前無制茶法,人們通常采摘生葉煮飲;唐宋時茶葉開始被制成團餅,經(jīng)過灸、碾、羅等工序,得到細微粒狀的茶末,再根據(jù)水沸程度,在二沸時投茶煎煮后分飲;在飲茶上宋俗比唐俗更講究,出現(xiàn)了點茶,即將茶葉碾成末,取適量入盞中,再將沸水從“湯提點”(煮水瓶)注入盞中,先調成膏狀,繼續(xù)注水,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與水充分交融直至茶盞中出現(xiàn)大量白色茶沫為止;到了明代,開始制散茶,人們不再煮、點,而改用沸水直接沖泡,再分湯到茶盞(甌、杯)中飲用,此法即撮泡法。而我們今天流行的茶俗也多是明代撮泡法的延續(xù)。
2 關于壺
中國人心目中器用地位甚高,歷來是“美食不如美器”。從粗獷的開放式豪飲,逐漸發(fā)展到細啜慢飲,人類的飲茶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自然存在各種不同的茶器以契合不同的飲茶方式。
杯、壺、碗、盞、碟、盤等皆可稱為茶器。中國的茶器種類繁多且往往造型優(yōu)美,除其自身的實用價值外,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具備了崇高的藝術價值,從而馳名中外,得到歷代愛茶人的青睞。
唐代的白瓷、青瓷,宋代的黑釉盞、金銀器和漆器,都曾作為天下聞名的茶器而名重一時。到了明代洪武年間,散茶開始流行,隨著人們飲茶方式的轉變,茶器也有了重大變革——紫砂壺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并以其獨特而質樸的材質美成為明代及以后的主流茶器。壺的使用彌補了盞易涼易落塵的不足,同時大大簡化了飲茶的程序,因此備受世人推崇。從此壺盞搭配的組合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明代的興散茶直接推動了紫砂壺藝的發(fā)展。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這“一丸土”便是指紫砂泥。紫砂泥質地細膩,富含各種微量元素,燒成的壺不僅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而且因燒成條件不同其呈色也不同,一時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所喜愛。紫砂壺從器型上來說大致可分三類:光素器、花塑器和筋紋器,無論其中哪一種都備受人們青睞。文人的參與更使紫砂壺具有了強烈的人文精神,進而由單純的茶器上升到紫砂文化,最后成為中國陶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瑰寶。
3 壺與茶
壺為茶生,壺解茶語。茶就色澤而言分為綠茶、白茶、青茶、黑茶、黃茶、紅茶,而紫砂壺就顏色來說也有紫色、紅色、黃色、墨綠色、墨黑色等,似乎二者生來便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紫砂具有很強的吸附性,壺體在沖泡的過程中吸收茶的香氣;久而久之,水入其中,即使沒有茶葉,亦能散發(fā)茶的香味。這也是為什么用紫砂壺沏茶特別清香的原因。明人文震亨在《長物志》中有言:“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庇米仙皦貨_泡茶葉,不僅能把茶葉的香發(fā)揮出來,且能讓茶湯的香味更純正、更持久,再加上紫砂壺具有的透氣性,即使放置時間長亦不會產(chǎn)生異味。
另外,壺的外觀亦會因沖泡茶葉的不同而變化,那些留在細氣孔中的物質與手上的油脂結合后,壺體由最初的干澀變得光潤,讓人愛不釋手。所以泡茶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養(yǎng)壺的過程。
文人解茶字,上為“草”字,下為“木”字,中間一“人”字:草木為自然,人在草木間行走,便是在自然間行走,天、地、人三者統(tǒng)一,自然和諧。喝茶亦是回歸自然的過程,而紫砂本身也代表了自然無華、返璞歸真。兩者結合,賞壺品茗間,遍知人間百味。
無論茶文化還是壺文化,無論茶道還是壺道,內在都和諧統(tǒng)一。身處滾滾紅塵,尋找心靈的安寧和休憩,從一杯茶、一把壺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