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劉富宙
摘 要:文章應用不同的有限元建模方式,對鋼筋混凝土梁進行了非線性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的建模方式對結果影響很小,但是對計算效率影響很大,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選擇合理的模型單元和計算方法對結果影響很大。
關鍵詞:混凝土;非線性分析;有限元
一、問題描述
鋼筋混凝土簡支梁,梁的跨度為L=2.0m,橫截面為矩形,尺寸為b×h=150mm×300mm,支座范圍100mm,凈跨度為1800mm。梁內受拉縱筋采用3φ2,架立筋采用2φ10,箍筋采用φ10@100,鋼筋保護層厚度為30mm?;炷敛捎肅30,鋼筋全部采用HRB335??缰屑泻奢dP作用于一剛性墊板,墊板尺寸為150mm×300mm。
二、分離式建模分析
(一)模型與單元
建立分離式有限元,混凝土采用SOLID65單元,鋼筋采用LINK8單元,不考慮鋼筋混凝土之間的粘結滑移。創(chuàng)建分離式模型時,將幾何實體以鋼筋位置切分,劃分網格時將實體的邊線定義為鋼筋即可。加載點以均布荷載近似代替鋼墊板,支座處則采用線性約束??紤]模型的對稱性,創(chuàng)建1/4模型。單元尺寸以50mm左右為宜。
(二)材料性質
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10)規(guī)定的強度設計值。
1.混凝土材料
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fcu,k=30MPa,單軸抗壓強度fc=14.3MPa,單軸抗拉強度ft=1.43MPa,張開裂縫的剪力傳遞系數βt=0.5,閉合裂縫傳遞系數βt=0.95,彈性模量Ec=3×104MPa,泊松比υc=0.2,拉應力釋放系數采用缺省值Tc=0.6。
混凝土本構關系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10)建議的應力-應變關系,數學表達式為:
按照規(guī)范計算和規(guī)定可分別求得n=2,ε0=0.002,εcu=0.0033,上述曲線可用一系列數據擬合以便于輸入,此處采用多線性等向強化模型MISO模擬。
(2)鋼筋的屈服強度fy=300MPa,彈性模量Es=2.0× 105MPa,泊松比υs=0.3。采用雙線性等向強化模型BISO模擬。
(三)有限元建模
考慮到模型的對稱性,創(chuàng)建1/4模型。三個軸向的尺寸分別為75,300,1000。在鋼筋位置進行切分。通過循環(huán)切分,切出箍筋位置,擬加載面,拉區(qū)鋼筋豎向位置,壓區(qū)鋼筋豎向位置,鋼筋水平位置,單元尺寸取50mm。
加載點以均布荷載近似代替鋼墊板,即在墊板處施加12N/mm2的均布荷載,支座處采用線約束。跨中對稱面和水平對稱面都施加對稱約束。施加約束和載荷之后的模型如圖 2.1所示。
計算方法選擇牛拉法,收斂準則采用位移收斂準則,收斂誤差設為1.5%。
(四)分析結果
計算得到簡支梁跨中截面荷載位移曲線,如圖 2.2所示。
極限荷載為172.156KN,最大豎向變形為11.0541mm,屈服荷載為168.356KN,屈服時跨中豎向變形為5.60643mm。由于采用牛拉法,無法捕捉到下降段,因而計算結果沒有出現(xiàn)下降段。
三、整體式建模分析
將鋼筋連續(xù)均勻分布于整個單元中,通過計算鋼筋的體積率考慮混凝土與鋼筋對剛度的貢獻,單元僅為SOLID65。選取的材料本構關系、網格劃分、施加荷載和約束與分離式建模相同。
計算得到的荷載位移曲線如圖 3.1所示
極限荷載為176.034KN,最大豎向變形為8.65513mm,屈服到破壞的時間很短,屈服荷載為172.069KN,屈服時的豎向變形為5.6668mm。
四、手算分析
參考《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計算跨中荷載位移曲線如圖 4.1所示。計算采用的混凝土本構關系,鋼筋本構關系與有限元分析相同,所得的極限承載力為138KN,最大豎向變形為7.08mm。
五、比較分析
由于未找到相關的試驗數據,所以采用手算的方式進行驗證。計算中發(fā)現(xiàn)被分析的構件屬于超筋梁,鋼筋在混凝土壓碎前都沒有發(fā)生屈服。
比較發(fā)現(xiàn),建模方式對結果的影響很小,但是整體式建模計算收斂速度要快得多。
手算結果比有限元分析結果要保守的多,且沒有明顯的延性段,與超筋梁實際破壞形態(tài)接近。
綜合分析,有限元模擬可以很好的考慮材料的非線性,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選擇合理的模型單元和計算方法對結果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