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佛教是泰國的國教,佛教文化影響著泰國人民生產(chǎn)和生活的各個方面,要真正了解泰國社會,就先要了解它的佛教文化。文章以一個中國人的角度介紹分析介紹泰國佛教在政治、經(jīng)濟和教育方面的功能。
關鍵詞:佛教;泰國;社會;影響
一、泰國佛教的起源及簡要介紹
佛教最早是起源于印度,泰國佛教也是由印度傳入泰國的,傳入的時間大約是在4到5世紀。泰國佛教從傳入到興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2世紀至3世紀,以今天柬埔寨為中心的扶南王國盛行的是婆羅門教。5世紀左右,佛教在扶南王國盛行,隨著扶南王國的版圖擴展到現(xiàn)在泰國的大部分地區(qū),婆羅門教和大乘佛教都在泰國地區(qū)得到流傳發(fā)展。后來真臘國獨立并滅掉了扶南王國,一直到12世紀,大乘佛教都在這塊版圖上盛行。13世紀,小乘佛教從緬甸傳入,素可泰王朝三世王請來了錫蘭小乘佛教,并大力推廣。此后歷代王朝也都推行和保護小乘佛教,確立了小乘佛教的統(tǒng)治地位。小乘佛教在泰國的發(fā)展融合了婆羅門,大乘佛教以及當?shù)氐拿褡辶曀?,形成了世界獨特的泰國佛教?/p>
泰國佛教徒主要分為大眾派和法宗派。法宗派的戒律比較嚴,大眾派的戒律相對較松。大眾派和法宗派的衣服都是黃色的,但在出門和在寺廟各種活動中的穿法不一樣,有的是披在身體右邊,有的是披在左邊。在佛學方面,法宗派會使用現(xiàn)代文明成果用于佛學研究。但兩派的佛教習俗是差不多的,都有念經(jīng)誦佛,助人剃度的習俗,兩派相處融洽。
二、佛教對泰國政治的影響
(一)王室與佛教關系密切,在政治上合理利用僧侶的力量
泰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憲法規(guī)定國王必須為佛教徒,保護佛教的發(fā)展。僧侶和國王在平民心中地位很高,僧侶可以和國王平坐。無論在國王登基,王室慶典,重大節(jié)日,還是在國旗上,佛教在國王和平民中間起了一個相互依存的連接作用,平民通過佛教的感化獲得信仰,國王通過佛教的宣傳得到民眾的支持與愛戴。泰國成立最高僧侶委員會和宗教事務局。僧侶委員會的僧侶們領取政府的薪資,解決本教區(qū)的寺廟和宗教事務。佛教在泰國有著強大的號召力,政府的很多政策都是通過僧侶才能清楚地傳播到邊緣的農(nóng)村。
(二)佛教對政客的思想有很大的導向作用
在平常的政治活動中,政客們會公開向寺廟布施,捐財捐物,慰問僧侶,以示自己的慈善形象,反思自己的行為政策,尋求社會認可。世界性的佛教大會一直在泰國舉辦,世界各國的佛教人士甚至是國家政要都會來曼谷出席,用宗教的交流促進政治的交流,泰國佛教的影響力也上升到國際舞臺。
(三)佛教對泰國的政變起到了緩解的作用
泰國佛教教義提倡因果報應,殺生受罰,做善事會得到佛主的保佑,雖然泰國政變十分頻繁,但示威抗議的人群并不想把政治事件變成流血沖突局勢升級損害自己的國家。佛教的慈悲思想會讓更多泰國民眾選擇回避沖突升級,祈求平安。更何況泰國國王是佛教背景下?lián)碛械某绺叩匚唬瑥V大泰國民眾非常愛戴國王,當國王同意軍方接管政府權力時,民眾自然也會接受政變的結(jié)果,泰王是政變成敗的關鍵。
三、佛教對泰國經(jīng)濟的影響
(一)佛教影響泰國的經(jīng)濟政策的制定
佛教經(jīng)濟學,這是英國經(jīng)濟學家舒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一書中提出的概念?!胺鸾探?jīng)濟學主張將道德倫理引入到經(jīng)濟學里面,經(jīng)濟活動就應該包含在人、社會和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當中,尋求以最小的資源消費來獲得最大的滿足,強調(diào)追求精神福祉?!痹?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泰國國王普密蓬提出了一個與佛教不沉迷享樂,不苦行,平和教義中相對應的“充足經(jīng)濟”理念,提倡經(jīng)濟不應該只追求發(fā)展的速度和經(jīng)濟總量,要秉持中道,自給自足。對經(jīng)濟發(fā)展沒有具體的指標,不走極端,市場的需求來調(diào)整生產(chǎn)規(guī)模。在此理念的指導下,泰國每年都保持著經(jīng)濟的穩(wěn)定增長。
(二)佛教特殊資源帶動泰國的旅游經(jīng)濟發(fā)展和提高社會效益
泰國寺廟在泰國分布廣泛,寺廟建筑,佛像雕塑,佛教繪畫,佛教儀式,聽僧侶念經(jīng),拜佛求簽,佛教節(jié)日,佛教用品,佛教法術等佛教文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往泰國旅游。游客的消費給寺廟帶來一定的經(jīng)濟收益,該收益會用來修繕寺廟,改善接待場所,或進行慈善慈善活動,或用于公共建設,減少了對政府財政的依賴,還能為周邊居民提供了就業(yè)機會。
(三)佛教影響泰國人的經(jīng)濟行為和工作心態(tài)
佛教主張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泰國的市場里的動物都是由一些加工廠集體宰殺后運到市場給小販經(jīng)營的,小本生意也明碼標價,誠實經(jīng)營,坑蒙拐騙偷的情況幾乎見不到,佛教主張知足常樂,所以泰國人做事緩慢,工作時間短,對待工作的心態(tài)非常悠閑和正直。
四、佛教對泰國教育的影響
(一)佛教影響泰國教學方式
19世紀英國西方教育傳入泰國開始代替寺廟教育,但現(xiàn)代教育中仍然繼承了很多佛教教育的方式。例如,大學的新生一般由上一屆的學生來進行管理培訓,這與寺廟教育中的大的弟子管理小的弟子的模式相通;老師的教學不是照本宣科,更多的是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讓學生思考,這與僧侶們教小沙彌背誦經(jīng)書,傳授的佛教道德理念內(nèi)容不會全部講完,只講啟示,剩下的留給弟子去參悟類似;老師會手把手教授學生各種知識,帶學生一起盤地而坐做禱告,念誦佛經(jīng),這與僧侶對弟子的親身親授,誦經(jīng)傳授相似。泰國現(xiàn)代課堂沒有固定的上下課時間,只有上學和放學時間,老師可自行調(diào)整休息時間,這與僧侶給弟子傳授教義是沒有時間固定的,講解教義累了就休息一下相通;寺廟被認為是干凈純潔的地方,進入寺廟之前要脫掉鞋子,泰國學生進教室和老師辦公室也要脫鞋。
(二)佛教影響教學內(nèi)容
泰國的大學規(guī)定,大學生必須選修一門佛學課程。泰語的閱讀和寫作課上,期末考試,常會出現(xiàn)有關佛教的內(nèi)容。許多學校都會建有本校自己的廟堂,供老師學生敬拜。學校對佛教教育的功能也是支持的態(tài)學校還會在一些節(jié)日時期會請僧侶來學校給學生講法,傳播佛教價值理念。
(三)佛教影響師生關系
泰國教師是從僧侶演變而來地位很高的職業(yè),是純潔高尚的,學生對老師是非常尊敬禮讓的,拜師節(jié)要跪拜老師,這種嚴格輩分劃分和佛寺了僧侶等級地位森嚴相似。此外,學校要求學生每天統(tǒng)一服裝上課,在上課前要統(tǒng)一雙手合十向老師問好,以保證老師的威嚴管住學生。然對課堂內(nèi)容的討論卻是開放的,師生之間關系友好,交流互動流暢,氣氛活潑,師生在教育地位的平等關系有利于學生接受知識和思維的開發(fā)。
五、結(jié)語
佛教貫穿著整個泰國歷史,深刻影響著泰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是泰國的文化標識和珍寶。隨著中泰之間交流頻繁,了解泰國佛教的地位和影響,有利于尊重當?shù)刈诮糖楦?,消除誤解,增進交流,了解泰國佛教文化的社會功能,還可以借鑒佛教在社會上的積極作用,推進社會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鄭筱筠.東南亞宗教與社會發(fā)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 宋立道.佛教與當代泰國社會[J].世界宗教研究,1995(12).
[3] 聶愛華.泰國佛教發(fā)展旅游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13.
[4] 孫廣勇.泰國佛教起源及其現(xiàn)狀[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8(05).
[5] 韓鋒.佛教在泰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作用[J].亞太研究, 1994(02).
[6] 施榮華.中泰文化交流[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鄭坤麗,女,云南曲靖人,碩士,云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