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現(xiàn)有的跨文化交際理論進行研究,分析了我國跨文化對漢語國際教育中所產生的影響,指出跨文化交際中容易出現(xiàn)的文化失誤,根據(jù)跨文化交際意識及能力培養(yǎng)的必要性,指出對漢語教學轉向語言教育和語言文化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漢語國際教育;影響
跨文化交際學的英文譯為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早期也譯為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前者強調過程,后者強調文化比較,但是大部分學者不作這種區(qū)分。目前使用前者的已占絕大多數(shù)。Edward Hall在1959 年出版的《無聲的語言》,是跨文化交際的奠基之作,Hall 是人類學家,對于文化與交際的關系一直予以關注,在無聲的語言一書中,Hall 對于時間、空間與交際的關系做了深入探討,他認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使用時間、空間表達意義方面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跨文化交際學在國的歷史很短,大致上是從20 世紀80 年代初期人們才開始注意這方面的問題,在20 世紀80 年代的論文中也有許多套路文化差異的文章,一方面是由于人們對跨文化交際有很濃興趣,另一方面是因為交際教學路子在外語教學中推廣,使得人們認識到學習語言,尤其是外語,必須從跨文化的角度考慮語言與文化的相互關系。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中“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近年來,對外交往日益頻繁,許多語言教師對跨文化交際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研究現(xiàn)有的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對對漢語教學有著重大的實際意義。這主要是因為漢語教學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yǎng)他們應用漢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僅僅學會一門外語的語音、語法規(guī)則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并不意味著學會了這門外語能順利地進行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產生不解或誤解,從而使交際失敗。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文化傳授的必要性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因為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掌握語言規(guī)則和語言使用規(guī)則,即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這里的語言能力指的是語音、詞匯和語法幾部分,即英語中的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這里的語言使用規(guī)則指的就是所用語言是否得體的文化因素方面的規(guī)則。文化和語言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一定的語言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教學大綱對語言能力的三要素(語音、語法和詞匯)的教學已經有了相當完善的體系,然而對于跨文化教學應該包含哪些要素還沒有明確的體系。下面就從教和學的視角及認知來談談如何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崇尚天人合一的觀念,即整體觀念比較強,集體重于個體。而西方則更重視個體,講究個性,講究獨立奮斗。在課堂教學上,教師和學??梢詮亩鄠€方面來建構一種合理的跨文化教學體系,比如說,課堂教學畢竟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陣地,因此最為重要的還是要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把文化列為教學目標與內容,制定出分階段目標,這樣目標明確,教師也便于操作;加強文化背景知識介紹,讓學生語言的同時從多個視角了解其文化;利用直觀電教手段體驗異國文化,教師可以多方面地尋找資料利用多媒體讓學生不僅了解西方文化更可以通過實際的語境(context)學會如何進行這種語言的社會運用;注重文化差異,加強文化對比,提高文化意識,做好知識文化介紹,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教師自修及教材、試題的再研究。
跨文化漢語教學中出現(xiàn)的弊端現(xiàn)代畢業(yè)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之所以比較薄弱,部分原因是對語言運用能力、對目的語文化教學和學習的重要性沒有充分的認識。從教學角度看,大多數(shù)的大專院校沒給非漢語專業(yè)的學生開設漢語文化類的課程,即使?jié)h語專業(yè)的學生,開設了漢語文化課,也涉及面不廣或沒得到足夠重視;教學中使用的大部分教材資料只重視語言形式而忽視了這種語言形式的意義,忽視語言在實際場合及語境中的運用;課堂上,大多數(shù)教師只重視語言形式的正確性,很少會涉及到如何得體地運用語言形式,漢語文化知識的介紹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涉及到也是隨心所欲,缺乏系統(tǒng)性;測試中更是沒有涉及到語用能力及化知識。從學生的角度看,非漢語專業(yè)學生過于依賴漢語教師,缺乏學習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只是學習基本的語言規(guī)則,不學習語用知識,更談不上運用語用知識了,這樣便認識不到語言和文化知識的密切關系了,因而也不能在正式的外交場合用得體地道的英語進行交際了。
我國的漢語教學仍然只強調傳授語言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在交際中的運用能力,而沒有把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擺在應有的位置。其結果是:一方面,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只抓住了一些語法知識和語言現(xiàn)象,而缺乏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識辨能力;另一方面,對隱含文化內涵的語言現(xiàn)象不理解,甚至產生誤解。在交際過程中,人們往往按照漢語言和漢文化的習慣進行表達,使得運用不恰當,影響了溝通和合作。因此在今后的學習和教學中注重跨文化交際在理論與實踐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 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4.
[3] 許力生.跨語言研究的跨文化視野[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李冊梅,女,云南曲靖人,云南師范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