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郁達夫的小說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提出的關于“文學的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的主張,也成為郁達夫小說最為顯著的特色。在郁達夫所著的小說中,作者也毫不掩飾地描繪出自身的個性、感情與人生經歷,這些充滿自我形象展示的探究也為其小說增添了許多人性化色彩。
關鍵詞:郁達夫 小說 自我形象
一、郁達夫小說中關于自我形象的共性特點
郁達夫的小說作品所具備的特點共性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小說故事中的主人公較多為中下層的知識分子,并且這些讀書人在生活上十分窘迫、潦倒,雖然自負才學滿腹,但在無情的現實中卻通常只剩下頹廢傷感與失意不忿。這種對于窮困落魄的知識分子的描寫,為讀者還原了一個個社會“零余人”“神經質”“暴露狂”的形象,而且在對這些主人公的刻畫上,往往伴有灰色、低沉基調的個性描繪,成為展現當時社會人物面貌的一幅“自畫像”。
第二,郁達夫在小說里還擅長將散文的寫作方法融入到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正如作者提出的“作品是作者豐富內心的反映”。在小說的創(chuàng)作上,郁達夫也是將自己飽滿的情緒全情投入到寫作當中,這種依靠主觀情感與主觀思路去寫作小說的方式也幫助讀者從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個性、精神品質、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去揣摩作者自身的個性與心境遭遇。此外,作者利用大量抒情式的描寫,包括對于自然景觀、抽象事物的描寫細膩,都達到了借景移情的作用。并且這種將小說散文化的寫作方式也對整個文學領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第三,在郁達夫的小說中,平鋪直敘或娓娓道來的情感描寫都是十分常見的,作者大量的心理活動描寫也成為郁達夫小說中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與傳統(tǒng)的寫作內容不同的是,郁達夫在創(chuàng)作小說時往往針針見血地對畸形和病態(tài)的人物心理展開描寫,其充滿抒情、直接的浪漫方式也對后來的小說創(chuàng)作產生深遠意義。[1]
二、郁達夫小說中的個人形象展現
郁達夫小說中關于個人形象的展現,涉及到小說內容的方方面面。作者所描寫的孤獨、苦悶以及被放逐、被遺棄的自我形象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真實、鮮活的本體形象。關于小說中包含的自我形象,簡要概括起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才學淵博、情感豐富。豐沛的感情是郁達夫小說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作者筆下所塑造出的主人公多為遭遇世道不公、命運不幸的人,雖有學識但也難以更改悲慘的命運,從而造成主人公多愁善感、顧影自憐的憂郁個性。例如,《落日》《沉淪》《懷鄉(xiāng)病者》《銀灰色的死》以及《薄奠》等作品中都存在一些孤單、自卑的人物,這些細膩的描寫不是驚天動地,而是一種仿佛芒刺在背的隱痛。小說中充滿的淡淡哀愁也形成特殊的傷感味道吸引讀者向前探尋。以《銀灰色的死》為例,故事的主人公在醉倒之后,倒在凄冷蕭瑟的街頭悲傷地死去;再如,在小說《沉淪》中,主人公受過留洋高等教育,但是自身卻被個性苦悶所累,“弱國”的標簽釘在主人公的心中,始終不能去除,到最后也只能跳海自殺。
第二,飽受折磨、心理病態(tài)。感情豐富敏感的人對于生活中不順遂的事越發(fā)容易產生極端的心理扭曲。作者通過自身細膩的感知力,將其傷感、憤懣的情緒盡數賦予到小說的主人公身上,甚至進行了放大,從而塑造出主人公變態(tài)、頹廢的言行舉止。以《沉淪》為例,雖然魯迅先生對于此書作出極高的評價,稱其為現代的藝術品,但其直視“淋漓鮮血”的方式還是讓身在傳統(tǒng)社會中的許多群眾感受到哀傷難受。小說中的主角患有“抑郁癥”,在面對生活時,那種無力與孤獨感深深地吞噬了主人公的內心,從而引發(fā)其狂熱的對于性愛的渴求以及生活的糜爛墮落,最終也導致了主人公絕望自殺的悲劇。
第三,對于情欲的描寫十分赤裸。郁達夫小說中涉及到許多關于情欲、肉體的描寫,作者不是為了寫情欲而寫,而是從這種描寫的背后反襯出人物內心的痛苦。通過嚴肅的筆調與認真的態(tài)度,從藝術中去尋求人欲與天性。這種寫作方式在當時的傳統(tǒng)社會下也造成不小的思想沖擊,而正是這種反叛與掙脫,才為后來被壓迫的人性得到解脫,壓抑的情感得到宣泄提供了一個出口。作者也是借這些小說,將個人的成長以及經歷的不幸注入到其中,從而形成了具有郁達夫個人特色的小說風格。[2]
三、結語
作為中國著名小說家,郁達夫的小說作品在現代文壇有著重要地位,其所最具代表性的“自敘式”的寫作原則也成為郁達夫小說的“招牌”。而這種以自身為“模特”來挖掘社會經歷、苦痛感受的方式也讓讀者在閱讀之時體會到二者心靈上的交融。雖然其內容存在一定爭議,但讀者們只有全面、客觀地從當時的時代環(huán)境出發(fā)去看待,才能對小說中塑造出的角色產生深刻、立體的感悟。
參考文獻:
[1]程遠圖.論郁達夫小說中精神困境的表達[J].文藝爭鳴,2016(02).
[2]曾攀.精神分析與道德中國——郁達夫自敘傳小說新論[J].現代中文學刊,2011(05).
(作者簡介:潘芷婧,湖南省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