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美國的人本主義心理學(xué)家羅杰斯曾提出“無條件的愛”這一概念,初次聽聞是在本科時期某專業(yè)課上。他提到咨詢師對來訪者要有“無條件的愛”,不評判,完全接納這個人的所有,就愛他本來的樣子。其實,做心理咨詢師的那段時間,我感覺自己并沒有真的給任何一個來訪者“無條件的愛”。
畢業(yè)后,我沒有繼續(xù)做一名心理咨詢師,而是成為一名特殊教育教師,同時也是一名班主任。
她,10歲,孤獨癥,是班里最需要我費心的學(xué)生,俗稱最難管的學(xué)生。每天早上她到校第一件事就是爬到滑梯上翻越欄桿,再在操場上一個固定的位置小便,她喜歡躺在地上,喜歡爬到我們認(rèn)為危險的高處,喜歡橡膠制品到會用牙去咬別人的拖鞋。而她的動作又相當(dāng)敏捷,所以,每天都能在學(xué)校的操場或樓道,看到我追逐她的身影。上課的時候,只要我有空,就會坐在她旁邊進行輔助。雖然她安靜地坐在座位上,可誰都看得出來,她的心思壓根兒不在課堂上。當(dāng)任課老師提出問題時,我會對她重復(fù)一遍,試圖把她的思緒拉回來。大部分時間,她會自己或哭或笑、唱歌、說無意義的話,偶爾也會笑著看我,親昵地湊過來蹭蹭我、親親我,特別可愛。
那一天,她仍舊是早上來了先去操場小便,老師迅速將她帶回教室,希望她早讀時能夠坐在座位上。她并不理我,并且順勢躺在了地上。我和另一個老師一起花了好大力氣才將她帶回到座位上,她的掙扎反抗沒有停止過,終于爆發(fā)—死死咬住了我的小臂,直到其他學(xué)生家長過來幫忙才松開。雖然隔著衣服,我的小臂還是出了些血。說我當(dāng)時沒有情緒是不可能的,當(dāng)時只想哭,一是因為太痛,二是因為委屈。除此以外,更多的是驚訝,她以前是從沒咬過人的呀!其他學(xué)生去音樂教室上課了,她留在教室里冷靜,一節(jié)課的時間過去了,她的情緒好多了,我把傷口給她看,她湊上來用嘴吹了吹,還說“劉老師痛”,親了我一下。
另一位老師說,“她肯定不是故意的,別生她的氣”。其實,我壓根就沒生氣!即使她總是不能按照規(guī)則做事,即使她會在操場小便,即使她喜歡做危險動作,即使她脾氣差,即使她會躺在地上,即使她會大聲哭叫,即使她不參與課堂教學(xué),即使她咬我—但我看到她天真爛漫的笑容還是會開心,還是那么喜歡她,還是想要和她親近,我突然意識到,這可能就是“無條件的愛”吧!
她只是我們班里11個孩子中的一個,其他的孩子也各有各的情況。但相同的是,他們個個都招我喜歡,我也喜歡和他們一起玩耍。我想,他們也是喜歡我的,會來跟我說“劉老師,我喜歡您”;會每天過來親親我;會邀請我去家里做客;會給我寫信(雖然都是看不懂的無意義內(nèi)容);會和我分享家里的故事。
也許,這就是“無條件的愛”的神奇力量,它會吸引孩子們也愛著我,愛讓我們貼得更近,走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