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2016年,河南鄲城一高創(chuàng)造歷史最好成績,預計將有40人考上北大清華,一本、二本、三本上線人數均居河南省第一。去年,這所高中有34人考上北大清華,已經足夠震撼。這是河南省最落后的縣之一,因此,這所高中的崛起就像一個神話。它或許有衰落和破滅的那一天,但是至少今年,它又成功了。這個縣的人們,將繼續(xù)為這個高中自豪一年。
每年高考放榜,超級中學因“瓜分”北大清華大部分在本省的錄取名額而廣受關注,對于超級中學,輿論又愛又恨,愛的是能有這么多學生考進清華北大,證明學校辦學牛,而恨的是,這加劇了當地的升學應試競爭,一所或幾所超級中學的存在,不是當地基礎教育的福音,而是對基礎教育生態(tài)的嚴重破壞。但值得注意的是,每年這樣的討論,都草草收場,到了最后,支持超級中學者通常拿出的反擊利器是。對于不發(fā)達的農村地區(qū)學校來說,超級中學給農村孩子考進名校改變命運的機會,何錯之有?不發(fā)達地區(qū)的學校,能像城市學校那樣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嗎?有輿論嘲笑國內超級中學盯著北大、清華,而城市家庭已經把目標對準國外名校,這非但不會讓超級中學降溫,反而會更讓他們來勁:城市學生可以拼爹出國,農村孩子只能靠自己。
其實,只要用升人名校來評價教育成功的觀念不變,這樣的討論,就永遠沒有結果——城市孩子不是照樣追逐名校嗎?發(fā)展我國基礎教育,給每個學生自由成長的空間,就必須破除名校情結,打破“考進名校=改變命運”這一等式。.
每年中學用升人北大清華的人數,來標榜學校辦學成功,實際上是在向社會、所有學生不斷強化功利的成功觀,告訴那些進入普通學校的學生,他們“并沒有改變命運”,考上的大學并沒有那么有價值,甚至在我國不少地方,存在沒有考上一本,就不算考上大學的說法,這種成功觀,其實堵死了很多學生的成才路。在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40%的情況下,整個社會的高考焦慮卻越來越嚴重,這令人憂慮。如果這種教育成功觀不變,我國基礎教育的升學競爭會更激烈,路會越走越窄。
近年來,對于我國學生出國留學,媒體也經常拿一個班級有多少學生被國外頂尖名校錄取說事,這使出國留學也變得極為功利,以至于國外名校對中國學生申請?zhí)岢龈鼑栏竦囊?,防止他們通過刷分來申請國外名校。而歐美國家高等教育最具吸引力的,不是他們有世界一流大學,而是有給受教育者多元的教育選擇。在美國,有一流的綜合性大學,也有一流的文理學院、職業(yè)學院、社區(qū)學院,一名能進哈佛的學生,放棄哈佛去上一所職業(yè)學院,是很正常的,因為各類教育平等競爭,沒有哪所大學高人一等,而且社區(qū)學院和“名?!庇修D學協(xié)議,進入社區(qū)學院讀完兩年再到名校求學,也沒人歧視來自社區(qū)學院的學生。這樣的高等教育,給基礎教育多元辦學、發(fā)展的空間,中學也多元發(fā)展。
河北一所高中的校長曾告訴筆者,現在我國中學辦學越來越難,從上個世紀90年代,比拼高考上線率(包括高職在內),發(fā)展到本世紀初比拼本科率,進入2010年后,比拼一本率,這幾年則比考上幾個北大、清華。他十分不解:難道辦學追求的就是考幾個北大、清華?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之下,一省的北大清華錄取名額是一定的,有必要為爭搶名額而“廝殺”嗎?
我國于2014年頒布的高考改革意見,已明確提到要取消高考錄取批次,今年上海已經取消一本二本,浙江和山東也宣布明年取消一本二本。取消批次的用意,就在于消除學校的等級身份,給學生更大的選擇空間。可是,社會的名校情結卻絲毫沒有消退,這需要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包括廢除“985”“211”,改革用人評價制度,淡化社會的學歷情結,并改變已經習以為常的教育話語體系,諸如,增加農村生的重點大學招生名額,是給農村生拓寬命運上升的通道,這不是就在強化名校意識嗎?難道進普通學校,就不能實現個人提升、發(fā)展嗎?增加重點大學農村生招生,這是推進高考公平嗎?全面的高考公平和教育公平應該是:各類學校平等競爭,所有教育和學校都是有價值的成才選擇,學生選擇任何學校,都可完善自我。這樣,基礎教育方能擺脫升學教育模式,關注每個學生個體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