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順
新班主任的讀者朋友,您首先翻看的該不會就是這一篇吧?如果是,那么你所體驗的就是《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應》一書中提到的“禁書效應”。由此回想一下,在班級管理中,是否越是我們強行嚴禁的事情,學生越會去做呢?然而,當問題出現(xiàn)時,我們是“頭痛醫(yī)頭,腳痛治腳”式的親力親為,還是想過要透過一層又一層的迷霧去剖析問題的本質,讓自己的班級管理更有成效呢?
一提起“心理效應”,很多老師可能有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說熟悉是因為有些時候,我們也在用,說陌生則是因為很多時候,當我們在運用某些自我感覺較熟悉的心理效應去開展工作時,卻有種理想是豐滿的,現(xiàn)實卻是骨感的挫敗感?問題出在哪里呢?怎樣才能把心理效應運用的更好呢?當我們仔細地讀完這本書,會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開朗的感覺。
這本書每一節(jié)均以真實的問題情境開頭,將經(jīng)典的心理實驗及真實的案例穿插其中,與我們平常班級管理中的點點滴滴相互印證,從而讓我們更加的信服,由衷地折服于心理效應的威力與魅力。
如在新接班級時,對于班級的管理方式,多數(shù)班主任所采取的無非就是專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或者是這幾種的組合式,在這幾種類型中,我們往往會覺得“民主型”應該是最好的一種方式,但書中提到的勒溫的實驗卻告訴我們“在某些情況下,民主型風格并不一定比專制型風格的工作績效高”,很多比較成功的班主任就習慣采取先專制后民主的管理方式。這是因為專制型的管理,班主任凡事都親力親為,這樣能使班級在初期階段形成良好的班風,畢竟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但如果將專制型的管理模式進行到底,其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一方面是班主任太累;另一方面是被嚴管的孩子一旦有機會就會放縱自己,就像一根被緊繃的彈簧,當外在的約束失去之后,其反彈的破壞力也是驚人的。因此,當班級規(guī)矩建立和制度明確之后,就需要我們通過民主式的管理,把班級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自律的方式進行良性地循環(huán),唯有兼收并用,才能收放自如。
談及班級管理,學生沉溺于網(wǎng)絡游戲是令很多班主任比較頭痛的問題,為何很多孩子會沉溺于虛幻的網(wǎng)絡呢?我們可以從書中“我們的班級我們做主——控制感”中所提及的實驗里得到啟示:兩只老鼠放在通電的箱子里,老鼠A的身邊有一個開關,如果在掙扎中碰到開關電擊就會暫停,而老鼠B則無論如何也無法主動地逃避電擊,只有在A觸碰開關時才能沾點光。也就是說A對于電擊是有一定控制力,而B則只能聽天由命。一段時間之后,A依然活得不錯,而B則在情緒低落中很快死去。以及后繼對兩組老人進行的相類似的“責任感提升”實驗中,讓我們看到了控制感不僅有利于身體健康,還能有效地增加我們的積極情緒和積極行為。
回過頭再看沉溺網(wǎng)絡游戲的孩子,在他們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是自己無法掌控的,而游戲卻給予了他們充分的自主權和控制權。這就需要我們在平常的教育教學及班隊管理中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嘗試著為班級事務出謀劃策,讓他們有班級主人公的意識。
諸如此類的案例還有很多,一旦我們用心去關注每一個孩子,遵循這些心理規(guī)律并采用科學的方法,就可以繪出一幅幅師生相長的絢麗風景。
就像那句歌詞所說的“身體語言不說謊”,孩子們有意無意間的言行舉止,所反映出的是其內心深處的潛意識。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班主任,就必須善于運用這些心理效應,唯有如此,才能不再是頭痛醫(yī)頭式的被動應付,而是能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更好地管理好我們的班級。
(作者單位:山東省膠州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