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艷輝
1.關注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和知識基礎,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在課程教學中,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數(shù)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之上。例如,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jīng)辨認圓這個圖形,知道圓的基本元素有哪些,圓的周長、面積的計算方法等,因此在初三階段學習“圓”的過程中,我認為起始課應重視找準教學起點,關注學生已經(jīng)知道的知識,于教于學,都大有益處。又如,我在進行軸對稱圖形和軸對稱的教學時,由于學生在小學階段已接觸過軸對稱圖形,并能準確辨認,只是對概念還不太清晰。因此我在課前布置了這樣的家庭作業(yè):準備有對稱圖案的昆蟲、動物的圖片;或自己創(chuàng)作一幅對稱的圖案,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感知“軸對稱圖形”。這樣做到了“寓知識于游戲,化抽象為形象,變空洞為具體”,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形象性、趣味性。其實很多時候,學生的并不是一張白紙,因此既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又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充分的關注,有助于我們的教學有的放矢,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2.允許學生和老師一樣提出問題。在教師問題教學中,應該始終保持這樣一種意識:讓學生帶著問題來,產(chǎn)生新問題去,使學生的大腦始終能夠保持在思考狀態(tài),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他們才會對知識進行更深刻的學習,這才是成功的問題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內(nèi)容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思考、探究。在教學中,學生能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推導的,教師絕不要越俎代庖。
3.與學生分享數(shù)學。在教學的細微處教師都可以將自己對數(shù)學的感悟傳達給學生,進行交流。在講“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專題時,教材中給出了五種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SSS,SAS,ASA,AAS,HL,這些字母分別是五種方法的簡寫,也是在證明過程中括號中注明的原因。其實本質(zhì)就四個字母:S,A,H,L,分別為四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我覺得這樣表達很簡潔,是數(shù)學美之所在。因此,在講“SSS”判定條件時。我隨即跟學生說了“S”就是“side(邊)”的首寫字母,講“SAS”判定條件時,說“A”就是“angle(角)”的首寫字母,學生很高興,很新奇,發(fā)出了“哦,原來是這么回事”的感慨,所以在接下來的“ASA”和“AAS”的講解中,不用我說,他們已經(jīng)知道怎么簡寫了,還感覺挺美的。最后講解“斜邊直角邊”判定方法時,有學生迫不及待地問我這個方法是怎么簡寫的,我說分別取“hypotenuse”和“l(fā)eg”的首寫字母就是“HL”了。學生很感慨,積極性也挺高。那會兒,我已經(jīng)在與他們分享數(shù)學的美了。后來在講“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一節(jié)時,我提到“好玩”一詞,因為我感覺十字相乘法很有意思,在分解系數(shù)的過程中會感受到快樂。學生聽后反問:“好玩?”我回答道:“難道你們不覺得數(shù)學很有趣嗎?”師生會心一笑。在講完這種方法后,學生做練習實踐的過程中,我聽到好些學生在交流:“十字相乘法是挺好玩的!”我注意到他們都已經(jīng)掌握了這種方法,同時也感受到了數(shù)學的樂趣。
4.課堂教學中教師多元化的評價,不僅能夠喚醒學生的參與熱情,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滿足學生的成就感,而且能夠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如,當學生對某個問題回答準確時,教師可以用:“你回答得真好”、“你真會思考”等語言給予鼓勵。當學生的回答超出了老師的預想,十分出色時,可以用驚喜的語氣鼓勵學生:“你回答得太棒了?!碑攲W生回答不完全對時,教師可以針對其中正確部分予以鼓勵,如:“這個問題你說得對了一大半,再努力一下就全對了?!奔幢銓W生回答不是很準確,甚至教師認為是錯誤的,也不要當頭一棒,而是盡可能找出積極的因素。教師在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的同時,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推動學生不斷向新的目標邁進,這無疑給學生巨大的鼓舞。
5.平面幾何添加輔助線需要遵循的原則。平面幾何是初中數(shù)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基礎知識在生產(chǎn)實踐和科學研究中有著廣泛應用,又是繼續(xù)學習數(shù)學和其他學科的基礎,但許多初中生對解幾何題感到困難,不知道怎么把已知條件和結論聯(lián)系在一起。其實解決幾何問題就像過河,要過河就需要解決橋和船的問題,在幾何圖形中,輔助線就好比是溝通已知和未知的橋和船。巧妙地添加輔助線解題可以達到“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效果。添加輔助線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5.1化繁為簡原則:通過添置適當輔助線,把復雜圖形分解成幾個基本圖形,從而達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目的。
5.2聚攏集中原則:有些幾何題。條件與結論比較分散,通過添加適當?shù)妮o助線,將圖形中分散、遠離了的元素,通過變換和轉化,使它們相對集中,聚攏到有關的圖形上,構造出基本圖形,便于比較、建立關系,使題設與結論建立邏輯關系,從而找出問題的解決途徑。
5.3.化隱為顯原則:當題目的題設和結論之間的邏輯關系不太明朗、甚至“彼此孤立”時,可以通過適當添加輔助線,把題設條件中隱含的有關性質(zhì)充分凸顯出來。擴大已知條件,從而為定義、定理的應用創(chuàng)造條件;或者使不能直接證得的結論轉化為與它等價的另一個結論,便于思考與證明,從而有利于迅速找到題目的最近切入口,進而推導出題目的結論。
6.教學內(nèi)容適當追求情境化。新教材緊密聯(lián)系生活,相對于老教材對教學情境有較高要求。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huán)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的教學環(huán)境。合理、適當?shù)膭?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shù)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數(shù)學內(nèi)容中的情感,如講解拋物線時,由噴泉籃球的行進軌跡引出可以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來源生活,學好數(shù)學目的在于服務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