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黎
?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基礎
李黎
摘要:公共政策作為現(xiàn)代社會治理的工具,其合法性建立在戰(zhàn)略理性、價值理性、工具理性、公共理性四者統(tǒng)一的基礎上。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有助于增進人民幸福,維護公共部門公信力,實現(xiàn)社會良善發(fā)展。本文從公共政策的前瞻性、時限性、權威性和民主性出發(fā),分析了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基礎。
關鍵詞:公共政策;合法性;公共部門
一、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內涵
馬克斯·韋伯最早對合法性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將合法性分為三種:對傳統(tǒng)習俗和價值的追隨、對卡里斯馬的景仰以及對法律權威的服從。他認為,“合法性”是一種工具理性,是統(tǒng)治者為實現(xiàn)統(tǒng)治權威,而使公民對其產生的一種信仰,這種信仰是對統(tǒng)治者的承認。盧梭以“人民主權”理論為基礎,最早提出了政治合法性。他指出,“既然強力并不能產生任何權利,于是便只剩下來約定才可以成為人間一切合法權威的基礎”①。在盧梭看來,政治合法性代表著“公意”,是全體公民的意志。阿爾蒙德認為,“如果某一社會中的公民都愿意遵守當權者制定和實施的法規(guī),而且還不僅僅是因為若不遵守就會受到懲處,而是因為他們確信遵守是應該的,那么,這個政治權威就是合法的②”。所以,公共政策要實現(xiàn)“合法”,應具有權威性,得到公眾內心自愿的承認。此外,合法的公共政策是以前瞻性和時代性為前提產生。因此,本文所指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包含四個方面:政策的前瞻性、政策的時限性、政策的權威性和政策的民主性。
二、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基礎
(一)以前瞻思維構建戰(zhàn)略理性
公共政策對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進行公共管理活動的過程中,政策制定者要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之上,運用戰(zhàn)略思維和前瞻性思維,制定公共政策。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一世者,不足謀一時”。公共政策具有動態(tài)性和復雜性,對公共政策制定者戰(zhàn)略眼光和戰(zhàn)略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對問題做到超前設想和思考。政策制定者作為公共部門工作人員,擁有與其職位相稱的權力和職責。公共政策的制定、執(zhí)行、監(jiān)督、評估的全過程,代表其身份和職權義務。政策制定者的前瞻性意識和戰(zhàn)略意識,有助于及時對社會發(fā)展態(tài)勢做好科學研判,從戰(zhàn)略和全局的高度看待政策問題,做到理性分析。通過公共部門合理行使公共權力,為人民謀利益,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安全,實現(xiàn)公共利益最大化。
公共部門工作人員在進行決策前,需要對政策信息進行收集、傳遞和加工處理。其間需要與群眾進行溝通,接收群眾對政策的反饋信息,做到及時回應,努力建設效能政府。然而,政策本身的明確性與具體性、公眾對政策的理解偏差、信息傳遞過程中出現(xiàn)的“溝通漏斗”現(xiàn)象等因素,影響著政策資源的交換。因此,戰(zhàn)略性思維要求公共部門工作人員對政策信息進行分類處理、綜合提煉,提高工作態(tài)度和專業(yè)化水平,從而加強各部門間的溝通協(xié)調,加強公共部門與群眾的互動,消除“信息孤島”現(xiàn)象,減少因信息溝通不暢引發(fā)的政策問題。在當今互聯(lián)網時代,公共部門要抓住契機,合理利用大數(shù)據(jù),同時,開展“互聯(lián)網+戰(zhàn)略”行動計劃,制定優(yōu)質高效的公共政策。雖然政策制定需要群策群力,但是最終決策權仍然取決于公共部門。公共部門領導者從民本性和責任性出發(fā),在進行前瞻性思考、理性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樹立“卡里斯馬”形象,有助于建立公共部門和群眾間的信任關系,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維護公共部門公信力。
(二)以時間效應平衡價值理性
公共政策的發(fā)展演變具有時代性,在某個時代被認為是合法的公共政策,放在另一個時代,卻不一定是合法的。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公共政策,明確政策所處時代的特殊性,不可用“時代意見”抹殺“歷史意見”③?!懊總€時代都曾抱有許多隨后的時代視為不僅偽誤并且荒謬的意見;這就可知,現(xiàn)在流行著的許多意見必將為未來時代所排斥,其確定性正像一度流行過的許多意見已經為現(xiàn)代所排斥一樣”④。公共政策具有時間效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fā)展演變。生育政策作為影響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一項公共政策,從2001年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子女⑤”,到2013年“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⑥”的單獨二胎政策,再到2015年“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⑦”的全面二胎政策,以時限性印證了政策的合法性,政策價值通過其所處的時代體現(xiàn)。在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頒布后,一直到2013年單獨二胎政策實施前,按照國務院2002年頒布的《社會撫養(yǎng)費征收管理辦法》,對于不符合生育政策、超生的公民,實行行政收費。直至2014年底,出現(xiàn)了對社會撫養(yǎng)費的“廢止之爭”。由此可見,政策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地發(fā)展變化。若以15年前的眼光看待現(xiàn)今的“全面二胎”政策,則該政策并不屬于“合法”的公共政策范疇。因此,以“歷史意見”評價當下時代的公共政策,政策并不具有任何價值。只有將公共政策置于適合其生長的環(huán)境之中,才能體現(xiàn)政策的適用性和合法性。
(三)以法律權威彰顯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是“通過對外界事物的情況和其他人的舉止的期待,并利用這種期待作為‘條件’或者‘手段’,以期實現(xiàn)自己合乎理性所爭取和考慮的作為成果的目的⑧”。公共政策作為公共部門治國理政的工具,要靠法律賦予權威性,以法治為基礎,彰顯工具理性精神。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公共政策必須是公正的,能夠代表“公意”。政策源于公民,才能適用于公民,得到公民的支持與接受,這種支持和接受通過法律法規(guī)實現(xiàn)。對公共政策的遵守,不僅僅來自于公民的表象行為,更在于公民內心對政策的自覺承認和認同?!皬娏Σ⒉粯嫵蓹嗔Α藗冎皇菍戏ǖ臋嗤庞辛x務服從”⑨。法治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公共政策,需要以法治精神為基石,從政策制定者對法律的認知層面,培養(yǎng)法治意識,提高公共政策的法治化水平,推進法治現(xiàn)代化建設。良好的公共政策方案,是公共部門、公民、社會組織等治理主體在法治精神的引導下,進行相互博弈,最終達到利益平衡、實現(xiàn)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
“親情、人情是中國社會生活的典型特征,但親情、人情對公權領域的滲透必然導致公權力的扭曲。⑩”我國傳統(tǒng)社會是“人治”社會,人情重于法律。某些公共部門工作人員缺乏法治意識,有法不依,認為官大于法,基于“人情關系”而滋生了腐敗的溫床。公共部門領導者作為公共政策的最終決策者,必須做好法治思想建設,提高自身執(zhí)政能力。政策制定者在政策運行過程中,合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有助于建設法治社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因此,公共部門工作人員要不斷深入學習,與時俱進,充分發(fā)揚法治精神。以法治的價值觀為基礎,以信息化為支撐,做好公共政策的法治化建設。
(四)以民主參與弘揚公共理性
注解:
①盧梭.社會契約論[M].商務印書館,1982:18.
②阿爾蒙德.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35~36.
③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M].九州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前言第3頁.
④約翰·穆勒.論自由[M].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1版,第21頁.
⑤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18條.
⑥參見《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⑦參見《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
⑧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卷)[M].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56頁.
⑨盧梭.社會契約論[M].商務印書館,1982:10.
⑩陳國權,毛益民.腐敗裂變式擴散:一種社會交換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2013(1):13.
參考文獻:
[1]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卷)[M].商務印書館,1997.
[2]盧梭.社會契約論[M].商務印書館,1982.
[3]阿爾蒙德.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4]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M].九州出版社,2012.
[5]約翰·穆勒.論自由[M].商務印書館,2010.
[6]《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
[7]《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8]《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
[9]《社會撫養(yǎng)費征收管理辦法》.
[10]陳國權,毛益民.腐敗裂變式擴散:一種社會交換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2013(1).
[11]史云貴.中國社會群體性突發(fā)事件有效治理的理性路徑論析[J].社會科學,2010(1).
[12]塞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
[13]張鎖庚.從問題導向、過程導向到主體導向——公共政策研究的新視角[J].政治學研究,2008(3).
[14]董金柱.政府決策科學化與民主化的制度創(chuàng)新初探——以中西方決策機制比較為研究視角[J].宜春學院學報,2011(6).
作者簡介:李黎(1992-),女,四川德陽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