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柯翰
一個產品經理的實力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選擇能力,而鏈式拆分法是一種明確思路的方法。
一
個高水準的產品經理總是能夠清晰地梳理出產品線,明確知道當前最該做什么,并且抓到問題的核心所在?!版準讲鸱址ā笔且环N幫助大家明確產品思路,更重要的是讓產品經理理解自己真正定位的方法。下面以叫車軟件為例,結合實際分析一下。
第一步:整理業(yè)務環(huán)節(jié)/模塊
第一步是弄清整個業(yè)務的流程,把重要環(huán)節(jié)梳理出來。
首先我們要找到一個業(yè)務的起點。對叫車軟件而言,無非就是乘客叫車、司機接客。要關聯起乘客和司機,最基本的是一條乘客線和一條司機線。
有了起點,接下來就是模擬業(yè)務流程:用戶需要用車,發(fā)出了一個從A地點到B地點的用車請求,這時需要把這個用車請求發(fā)送給司機,告訴他們來“活兒”了??墒牵l(fā)送用車請求好像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發(fā)送給哪些司機呢,附近1公里的,還是2公里的?如果附近2公里都沒有司機怎么辦呢,發(fā)送到5公里之內的?發(fā)送給太多不在附近的司機,會不會對司機形成騷擾?
此外,發(fā)送隊列是怎樣的,如何控制先后順序?附近快要完成現有訂單的司機要不要發(fā)?如果附近有司機,挑單不愿接單怎么辦,加價還是強制接單?現在好像流行拼車,那怎么把多個用戶的路線匹配起來給司機發(fā)單呢?
仔細一想,派單是一個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再加上派單系統(tǒng)。
現在訂單派發(fā)給司機,司機接單了,用導航接到用戶,再用導航將乘客送到目的地,乘客需要付款,問題又來了:用什么方式支付?用別人的支付方式還要交手續(xù)費,有沒有省錢的方式呢?如何計費,白天晚上是不同價格?不同車型價格也不同?過收費站怎么算?甚至財務還要求不同的錢分別入到不同的幾個賬目上??磥磉€需要一個結算體系。
那么,有了乘客端、派單系統(tǒng)、司機端、結算體系就夠了?只要做到了這些事情,就每天會有大量用戶使用?顯然不是,還需要運營,讓更多的用戶來使用,讓不了解的用戶體驗服務。所以要經常搞一些活動,發(fā)放優(yōu)惠券,調整計費標準,而且還需要對訂單、司機、乘客有一個好的管理,這就需要一個運營支持系統(tǒng)。
近期專車市場打得火熱,企業(yè)紛紛大量發(fā)放用車優(yōu)惠券、給司機補貼,造成了個別司機刷單的現象。假設一筆叫車訂單的結算金額是50元,平臺分成20%,那么司機可以得到40元。但平臺為了鼓勵司機給予30元的補貼,那么司機此單收入就是70元。如果司機自己給自己下單,在支付完50元車費給平臺后,司機就可以得到70元,凈賺20元。另一方面,平臺為了刺激用戶下單,還會給用戶發(fā)放優(yōu)惠券,司機自己給自己下單時假設使用了一張20元的優(yōu)惠券,那么50元的訂單就只需支付30元,司機給平臺30元車費,就得到了70元。為了盡量杜絕刷單行為,風控系統(tǒng)就很重要了。
目前來看,整個體系需要以下這些業(yè)務環(huán)節(jié)和模塊:
第二步:各環(huán)節(jié)/模塊拆解
高階產品經理需要思考每一個模塊的作用,制定出他們的產品主線和任務。
乘客端:用戶的叫車工具,其核心在于保證用戶使用體驗,最大程度降低用戶使用難度,最高效地幫用戶叫車,同時能夠最大程度地靈活運用各種運營活動,刺激用戶下單。
派單系統(tǒng):叫車軟件的本質是通過派單的方式把用戶和司機聯系起來,而充分利用每一個運力資源是派單的核心所在。派單算法是運力利用的關鍵,叫車成功率則是其重要指標。
司機端:司機的接單工具,核心在于確保司機使用順暢而有效。同時作為平臺連接司機的唯一的載體,通知、溝通、引導也是其重要部分。
結算體系:結算體系的問題主要是業(yè)務流程繁瑣,各個支付通道都有自己的流程規(guī)矩,需要專人去熟悉追蹤。另外,與財務的對接也需要產品經理對財務的結構有基本的了解。
風控系統(tǒng):包括兩件大事,即找出作弊的人,以及制定規(guī)則讓他們無法作弊。
運營支撐系統(tǒng):滿足運營的需求即可。產品難度一般不大,但通常分配的資源很少,在有限資源和運營無限的需求之間做平衡是關鍵。
第三步:根據業(yè)務目標抓住關鍵點
凡事都有輕重緩急,而一個產品經理的實力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選擇能力。產品有很多模塊,一個高階產品經理/總監(jiān)不可能做到每一塊都狠抓,所以一定要找到關鍵點。同理,每個模塊拆分下去都是無底洞,一定要抓住最重要的需求。那么衡量重要與不重要的參照物是什么呢?是業(yè)務。在不同階段,業(yè)務目標也有不同。
初期,最重要的是有一個完整的流程,由乘客端和司機端去推廣運行、驗證模式。在市場都還沒有接觸過這類產品的時候,讓用戶/司機能夠無門檻地使用。所以乘客端和司機端的體驗是關鍵。
中期,用戶市場已經接受了這個產品,但是司機人數還未跟上,所以派單算法就是重點。用算法和預測實現100%地利用運力,比如給即將到達目的地的司機派目的地附近的訂單,優(yōu)先給車輛密集區(qū)的司機派發(fā)前往車輛稀少地區(qū)的訂單,等等。同時,到了中期,財務正規(guī)化要更加注意,結算系統(tǒng)也會成為一個重點。
現在,進入火拼期,在高額的優(yōu)惠、補貼刺激下,任何體驗都不那么重要了,完全變成了運營驅動,運營支撐系統(tǒng)浮出水面。在高補貼、高優(yōu)惠下也將催生出更多的刷單,風控將是史無前例地重要。據說,某代駕業(yè)務剛上線的那幾天被人刷掉上千萬元,這也是為什么某新加入補貼大戰(zhàn)的公司愿意以40萬月薪招一個風控產品經理。
未來,即穩(wěn)定期,當一切對手都被打敗,不再需要通過補貼、優(yōu)惠來打擊對手時,面對12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算法、效率又將成為業(yè)務提升的重點。
第四步:添加功能
這種生命周期級別的例子或許離大家太遠。我們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加一個拼車功能需要做什么。
乘客端要開一個拼車的入口,其重點在于拼車是一套新的交互流程,要與之前的業(yè)務兼容,同時,作為一個新概念,讓用戶理解拼車是什么也頗為重要;派單系統(tǒng)的重點在于匹配不同乘客的行程路線;司機端的重點是司機接多位乘客的流程以及結算引導;結算系統(tǒng)是多一套拼車計算公式;風控方面采用的是和平臺差不多的通用規(guī)則,無需特別處理;運營支撐方面是多了一種訂單類型,要注意不同乘客的拼車訂單的關聯。
拼車這個事情最關鍵的點是什么?是派單系統(tǒng)!拼車的關鍵是“順路”的匹配。其他幾項不過是花點時間就能解決,而路線匹配不僅是重點,也是難點。像Uber做得就不夠好,拼車行程花費的時間幾乎是不拼車的2倍,屬于是“強行”拼車。
如果要做好拼車這個業(yè)務,算法是利器。但是如果用瘋狂補貼的方式,比如拼車無論去哪里都9.9元,就無所謂算法了。其實這也算是一種打法,用高額補貼的方式讓用戶接受拼車這個事情,同時惡補算法,讓用戶慢慢接受。
和所有的方法論一樣,鏈式拆分法只是一個整理思路的分析方法,決定真正實力的還在于第三步的關鍵點抉擇和最終的執(zh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