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龐科軍
另一種可能:我們一直沒有校服
文_龐科軍
開學已經(jīng)一個月了,杭城很多一年級新生,都穿上了整齊劃一的校服。
不過,也有例外。
“老師,我們有沒有校服呀?”杭州天長小學一位一年級家長問班主任。
班主任回答:“我們學校沒有校服,學生每天穿什么衣服上學,都是自由的?!?/p>
如果這位家長再打聽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天長小學一直來都沒有校服,這個歷史起碼有20多年了。
——摘自《錢江晚報》2015年9月30日
杭州市天長小學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直踐行著“差異教育”的核心理念: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育,促進有差異的發(fā)展,獲得有差異的成功。在面對校服的取舍時,雖然現(xiàn)在我們無從考證當時學校管理層的思考,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的學校管理層一定會想到:校服雖小,但面對有差異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穿一樣的校服,是否和學校一直遵循的理念一致?從實踐的結果看,顯然大家覺得這和學校的理念不一致。因此,學校一直沒有校服。我們覺得,校服選擇的背后,蘊含的是學校管理者對于教育以及教育活動中的人的理解,折射的是一種校園的文化和學生觀。
在30余年的差異教育實踐中,天長一直堅持:一個模子不適合所有學生,一類課程不適合所有學生;一個教師不適合所有學生;一種教學不適合所有學生;一種評價不適合所有學生……一樣的校服,同樣也不適合所有的學生。差異教育提倡在教育中提供豐富的內容,尊重學生的選擇性,在學生的校園活動得到充分的尊重,活動內容都具有選擇性的時候,校服是否也應該具有選擇性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即使學生穿校服的學校,老師也很少穿一致的校服。
1991年,由美國學者對2 557名5-11年級的學生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69%的學生反對服裝規(guī)定和校服政策。2003年,美國教師資源中心讓來自美國六個不同地區(qū)的學生對校服進行贊成和不贊成的網(wǎng)上投票,結果表明,有近80%的學生投的是不贊成。究其原因,就是校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選擇。
天長校園中彌漫著對“每一個人選擇的尊重”。新課程改革剛開始的時候,天長小學的社團選課曾遇到過這么一件事情:一個小孩子想學腰鼓,但學校的社團報名表上就他一個人,到底是為他開一個社團還是做學生工作?學校討論的結果是,如果我們確實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我們就應該盡力滿足他的愿望。于是,這個一個人的社團就在學校里進行了一個學期,直至這個孩子學會腰鼓。
在日常的活動中,這樣的現(xiàn)象就更為普遍了。數(shù)學節(jié)上,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參加魔方大比拼、數(shù)獨、算24點、制作數(shù)學小報等;閱讀節(jié)上,學生可以排演課本劇、成語接龍、親子閱讀、演講;英語節(jié)上,學生可以演唱英語歌曲、表演英語小品;藝術節(jié)上,有美術優(yōu)秀作業(yè)展示,有班級合唱比賽,有舞蹈、器樂、曲藝展示;體育節(jié)上,學生可以參加團隊拓展、體育競賽;科技節(jié)上,學生可以進行高空投蛋、紙橋設計、環(huán)保創(chuàng)意、電腦繪畫等比賽。
我們覺得,如果學校里學生的生活都是這樣的理解:在教育豐富性的范疇里,當選擇成為學生的基本生活形態(tài)后,孩子自然就會覺得服裝也應該是豐富可選擇的,自然也會更加尊重自己的選擇。
無獨有偶,前不久剛好學校老師去芬蘭學習,異曲同工的是芬蘭的小學生也較少有校服,為的是保持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選擇,而且他們做得更加徹底,在學校里還提倡不穿鞋子,為的是讓學生在身心自由的情況下學習。
天長一直提倡“開發(fā)潛能,發(fā)展個性”的文化,而且我們一直認為,學校文化不是校園建筑或者什么標識系統(tǒng),學校文化的最佳載體是生活在校園中的每位學生和每位老師。
校服作為一種制服,有著一定的符號意義。這種符號意義對穿著者心理上會產(chǎn)生作用,可以對強化學生“我們”意識,使學生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所屬的組織與其他組織的差別。這也是很多支持校服者的主要觀點之一。
但這種標準其實是學校和老師運用權威強加在學生身上的,是對學生內在個性的模糊,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文化移入。如果組織氛圍是不求統(tǒng)一標識的,則在校服上也可以有另外一面的體現(xiàn)。如天長小學每年都要舉行“伙伴節(jié)”,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們共享不同伙伴的差異,認識每個人的認知風格、性格喜好、做事方式、感覺偏好等,繼而認識我們社會生活的多元性。2013年的“伙伴節(jié)”剛好以服飾為載體,很能反映學生在自由氛圍下對服裝的認識和選擇。我們請每個自由組合的團隊自主選擇服裝,結果不同年級、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性別的孩子選擇的服裝之差異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有的學生選擇童話主角,有的學生選擇軍事題材,有的學生自己打造環(huán)保服裝,有的學生選擇職業(yè)服裝……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在自我展示中,慢慢尋找到自己的個性,讓學生在多元的理解中知道“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有差異的。所以從組織氛圍來看,大家覺得不用穿統(tǒng)一的校服,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有很多人覺得統(tǒng)一校服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平等意識,因為統(tǒng)一著裝可以避免學生在穿著打扮上的攀比。我們覺得,學校中的平等意識首先是一個學校的價值追求問題,校服只是外在的一個表象之一。學生的平等意識是通過校園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運作得以實現(xiàn)的,而不僅僅是靠穿校服。如果一個學校,每個人的個性都會被尊重,每個人的意見都會被重視,孩子自然不會因著裝而感到自卑,反過來,他們會感到自己被他人接受的不再是自己穿什么,而是自己能為大家提供一些什么獨特的價值或者視角,或者為別人提供支持和幫助。
我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數(shù)學課上,個別不需要聽課就能完成學習任務的“數(shù)學天才”可以離開教室,來到個性化學習室,那里有學校輔導老師為他提供的個性化課程;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在完成常規(guī)學習任務后,老師會送上“數(shù)學錦囊”,那是數(shù)學教研組根據(jù)教材特點,為數(shù)學尖子生精心設計的一組題卡。而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享受到的則是老師針對常規(guī)學習任務的輔導。
語文課上,對不同學習風格(掌握性、理解型、人際型和自我表達型)的同學要求是不一樣的。掌握型學生記錄下春天的顏色、春天的聲音、春天的氣味等春的信息;理解型學生自己設計一份調查報告,記錄春天出現(xiàn)的新景物,并針對這些變化進行深入的思考,并將內容記錄下來;人際型學生則自由組成小組,幾人合作,一同完成收集春天的信息;自我表達型學生選擇一件春天的事物從多種角度進行詳細的觀察和記錄。
……
我們學校幾十年沒有校服,但事實證明學生之間并沒有產(chǎn)生明顯的攀比,相反,我們看到的恰恰是不同階層學生之間友好的交往。差異本身有可能產(chǎn)生攀比,但更有可能成為一種很好的教育資源,成為不同學生互相學習的資源,關鍵是看學校的價值引導。
天長小學一直沒有校服,是因為學校的文化就是讓學生經(jīng)歷選擇、平等對話、友好交往。當然,不穿校服肯定也會消解一些美好的東西:如集體活動時的整齊美,外出活動時的標識作用……但從學校整個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看,這些消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得到回應,集體的歸屬感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成;學校的對外標識,主要是限于陌生人之間的初步認識,人際之間的更深層次的標識,主要還在于學識、態(tài)度、價值觀的差異。
【龐科軍,浙江省杭州市天長小學黨支部書記、副校長】
責任編輯/肖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