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萍
端午節(jié)又快到了,粽子又將成為生活的主角。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糯米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和一些蛋白質,如果加點五花肉、蝦仁、蛋黃、綠豆、花生、板栗、紅棗、香菇、蘿卜干等,就給粽子添加了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及其他有益成分。此外,關于粽子的外衣——粽葉,其含有多種氨基酸、鉀、鈣等營養(yǎng)素及黃酮類化合物、多糖等,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等功能。但對有些人來說,吃完冷粽子是會感到不舒服的。那么粽子一定趁熱吃嗎?
粽子有以下特點
糯米本身難消化 跟大米(直鏈淀粉為主)比較,糯米有(支鏈淀粉為主、分支多容易被消化)消化快,但卻消化不完全的特點。并且,糯米因為吸水性和膨脹性小,煮熟后黏性大、口感滑膩,比較難消化。
冷糯米比熱糯米更難消化煮熟后,熱糯米的支鏈淀粉會糊化,容易被人體消化酶分解。冷卻后,糯米中的支鏈淀粉和直鏈淀粉可能會回生,從而不容易被消化酶所消化。而且,糯米冷了之后,也會變硬、變黏和更加有嚼性,影響消化。
長粒糯米冷藏后重新加熱,消化速度會變慢 有研究表明,對于圓粒糯米和長粒糯米,因為支鏈淀粉結構的不同,它們冷藏和回熱時消化速度差異較大。長粒糯米經(jīng)過冷藏、重新加熱后,在人體的消化速度會較新鮮烹調時(第一次由生變熟)減慢,而圓粒糯米與之相反。
冷肉粽中動物油影響消化 對于粽子里的配料,如果是五花肉等肉類,因為其含有比較多的動物油,冷卻后會凝結成乳白色的固體,這要比熱的液體油明顯難消化。如果配料是一些如綠豆等豆類,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吃這類冷的豆子一般問題不大,相信大家紅豆雪糕、冷的八寶粥、綠豆餅等都吃了不少,但冷的糯米同樣影響消化。因此,建議粽子最好趁熱吃。
粽子怎么吃
應該不吃或少吃粽子的人
對于糖尿病、胃潰瘍、膽結石等有特殊疾病的人最好不吃粽子;老人、小孩等消化功能不大好的人,最好少吃粽子;想減肥的人,如果把粽子當成加餐,那就要適當少吃點米飯或饅頭等主食。
吃粽子的時間 對于普通健康人,無論早中晚都可以吃粽子,但如果把粽子當成宵夜來吃,一定要適量,以免影響睡覺或不利于減肥。
搭配其他食物食用和食后多加運動 有些人喜歡三餐不吃飯菜,光吃幾個粽子撐一整天,也沒有半點饑餓感。如果用粽子代餐,建議搭配一些蔬菜,如涼拌紫甘藍、海帶絲、拍黃瓜、清炒苦瓜,或喝碗清湯,如青菜豆腐湯、紫菜湯、絲瓜湯,或吃點水果,如蘋果、杏、葡萄,或喝杯清茶,如綠茶、菊花茶等消消膩,不建議一天只吃幾個粽子來代餐。同時,吃后注意適當運動,以促進消化。
其他注意事項 注意不要在肚子很餓時吃粽子。加熱不完全的粽子,一下子猛吃幾個,容易導致胃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