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
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是非常忙碌緊張的,還要面對“作文之山”每天“挖山不止”,力求做到“精批細改”:或者將作文大段大段地刪掉,或者改得面目全非,作文本上“滿堂紅”,或者寫了整頁的批語,羅列了作文中大大小小的毛病。教師花費了不少精力,而教師的批語并不能得到學生的重視,學生的寫作效果并不見佳,結果事倍功半。面對這個“老大難”問題,我經過反復總結,多次嘗試,領悟到:對學生的作文進行面批面改,很有實效。
所謂面批面改,就是教師看了學生的作文以后,不是直接在作文本上寫批語,而是與學生當面交談,講評優(yōu)劣,指導寫作的一種作文方式。這種批改方式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寫作,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增強了解,對癥下藥
中學生寫成一篇作文并非易事,在他們看來,經過努力,寫出了較好水平的作文,送給老師批改,指望有所指出,以便從中吸取力量與啟示。而對教師來說,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所修改的情況,看到自己成績與不足,“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堅定信心,投入寫作。如果教師在作文批改中不顧學生實際,把自己的意見、主張一股腦兒地塞給學生,不管道理多么透徹深刻,其結果必然是“一廂情愿”,往往事與愿違,適得其反,達不到修改的目的。那么,教師不但要“胸中有文”,而且還應做到“目中有人”,既要準確地判斷學生作文中的各種情況,又要了解學生學習寫作的動機和寫作興趣。初一的學生對有興趣的寫作訓練感興趣,最關心教師對自己作文中好的評語,初二初三的學生逐漸發(fā)展與社會意義相聯(lián)系的寫作動機,愿意開動腦筋寫些較難的命題作文。但是也有的學生由于基礎打得不好,寫作中遇到一些困難,總不能取得較好的成績,產生對作文課的畏懼和厭惡心理。同時對學生作文中的優(yōu)點點頭贊許,你親切的目光,你鼓勵的話語,如隨風潛入,如春雨潤物,都能感染學生。久而久之就消除了學生寫作的畏懼心理。在這種有力的條件下,學生寫一次作文,就有一次大的觸動與收獲。
二、科學操作,易于接受
面批面改的優(yōu)越性還表現在對教師來講有可操作性,對與學生來講有可接受性。“一廂情愿”的作文批改,教師不好操作,你也就沒達到目的,沒能完成指導任務;那就會脫離學生的可接受性。那么把很重要的寫作知識、寫作經驗,以恰當的時機,已非常通俗平易的語言講給學生,學生感到親切,貼近他的寫作需要和寫作習慣,使他能從中受到懾服。在此基礎上,教師好的意見,新的要求,學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這一過程既要是科學而嚴密的,確切而意思不含糊的,同時又得讓學生愛聽而又好理解的,不能給他們一些枯燥無聊的東西。如果學生一拿到作文,腦里塞得滿滿的,一點余地也沒有了,他有任何特長也施展不出來,這不好。面批面改應該游刃有余,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發(fā)揮。在這中間,教師把寫作指導好,指導得很成功,本人也得到了提高和鍛煉,一石二鳥。反之,一石不鳥,二石不鳥,所以批改效果對學生這個實踐的主體是非常重要的。面批面改所具有的教師的可操作性和學生可接受性恰好可以彌補平時那種作文本上全批全改的不足,從而表現出它獨特的功效。
三、培養(yǎng)情趣,創(chuàng)設意境
面批面改不能硬批死改,而要在學生大腦的興奮點上著手,緊緊抓住學生最關注的問題,啟發(fā)引導,這就需要教師把掌握學生心理和創(chuàng)設作文面批面改的情境相結合。教育家加里寧在《論共產主義教育和教學》一文中說:“可以大膽地說,教育是對于受教育者的身心上養(yǎng)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質?!庇纱擞^之,教師必須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來引發(fā)培養(yǎng)寫作情趣。而不注意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教學上呆板無效的現象的主要根源。面批面改教學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和諧生動的情境,引導著學生進入寫作的最佳狀態(tài),雙方處于輕松愉快的情境之中完成寫作過程,這樣教師才能成竹在胸、得心應手地指導學生寫作。為了創(chuàng)設這種美好的教學情境,在面批面改中,教師要多給予鼓勵和表揚,要多提出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發(fā)表自己對作文的看法。促使學生渴望進一步努力。引導學生從具體的錯例中概括出正確的結論,使學生在發(fā)現寫作規(guī)律的同時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感。如對一些程度較差的學生,針對他們作文中的困難和問題,要給予引導,但決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要嚴格要求學生,但決不使學生感到壓抑;要在問題開頭啟發(fā)學生思考,決不把最終結果端給學生,從而逐步提高,不斷增強他們寫好作文的信心。正所謂“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四、精心點撥,耳提面命
在面批面改過程中,教師精心點撥,鼓勵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直覺思維,使他們突然領悟,善于捕捉瞬息即逝的靈感,隨時注意突然出現的也許是微不足道的新念頭。有時學生寫作文感到無話可說,一篇作文二三百字草草結尾,他們自己也感到頭痛。顯然學生作文空洞無物,沒有細致入微的細節(jié)描寫,不能正確運用刻畫人物的方法。而這些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強調多遍了,要將理論變?yōu)閷懽鲗嵺`需要一個過程或者一個飛躍,更需要一個時機,一次巧妙的點撥。此刻,教師要常常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fā)。使他們受到耳提面命的教育,學生的很多寫作道理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忽然懂得,真有茅塞頓開的效果,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功效。以至于達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最佳效果。往往幾句話,對學生的寫作可能有較深的影響。教師要把握這一機會,或設問、或質疑、或指點問題,讓學生開動腦筋,以便把作文改得更好些。
綜上所述,面批面改是在教師對學生充分認識了解之后進行的,在教師心目中學生以占有相當的位置。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科學操作,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知道學生寫作,撞開學生心中的靈感,就會把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寫”的心理距離縮短,很容易在感情上出現一種相通的沒有抵觸的融洽關系,雙方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互動交流中產生共鳴,就會有異乎尋常的效果。可見,面批面改獨辟蹊徑,是長期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種很有效的作文批改方式,它必將在今后的寫作教學中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