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寶麟
不當“逍遙派”,余熱寫金秋
文/袁寶麟
1991年,我離開工作崗位,開始了“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的退休生活。立時,身上解除了許多束縛,心中少了許多牽掛,得以隨心所欲地支配完全屬于自己的時間,終日與快樂結伴,享受從未有過的悠閑、愜意的人生。
不過,在我當上“逍遙派”以后,曾經認真地這樣想:人不能活在自己的歷史當中,退了休還得接著往前走,還得繼續(xù)盡點黨員的責任。從人生角度看,退休也只畫了個“分號”,未必是人生最后的謝幕。我決心,只要身體條件許可,還要為社會再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正如一位退休老人所云:“人生難得逢金秋,莫讓年華付東流,無私奉獻心中樂,一分余熱也追求?!?/p>
開始,我受聘到陜西省外匯調劑中心工作。這是個年輕的單位,聚集了清一色的7個年輕人,我走近他們,好像自己又回到了青蔥歲月,真是開心。這些年輕人都高看我,一口一個“袁老師”。不過,我自知只是比他們多吃了幾口飯,從不倚老賣老,指手畫腳,擺出一副教師爺?shù)募茏?。我們共事幾年,一直老少共融,代際和諧,合作得很愉快。我們集體編寫的《中國外匯管理最新運行體系》(陜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就是合作的一個結晶。當時,外匯管理的知識需要向社會廣泛傳播,這些年輕人自身也因評定職稱的需要,想編寫這本書。于是,我草擬編寫提綱,為大家收集資料,對分頭寫出的初稿作了許多修改和補充。這次合作,我只當了一回“墊腳石”,將“正副主編”署名完全讓給了年輕人,因為他們有這個需要,而對我這把年紀的人來說已經毫無興趣,也毫無用處了。這本來是件小事,也是一個老人應有的風范,不曾想這幾個年輕人卻記住了我的好,1996年年終時,他們送給我一張賀卡,上面寫滿了感激和祝福的話語,并齊刷刷地簽上7個人的名字。別說這只是“秀才人情紙一張”,上面卻凝聚了年輕一代對一個老人的沉甸甸的敬重與愛戴。
1999年,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第16黨支部(后更名為“新民街家屬院離退休干部黨支部”)誕生,老黨員們推舉我擔任黨支部書記。當時我已是個75歲的高齡老人,所幸思維還較清晰,腰板也較硬朗,于是,我懷著為黨為老同志服務的真誠愿望,義無反顧地挑起了這副擔子。從此,我像負軛的老牛,使出全身的氣力,連續(xù)耕耘了13個年頭,一刻也不曾松套,即便在兩次“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痛時刻。
這個老年群體有20來名老黨員,三分之一的老人又因年高病多已無法參加支部活動。于是,我?guī)е熑?,帶著感情,始終如一地抓好兩件工作。一件是認認真真地安排好老黨員的學習活動,鼓勵大家思想常新,自珍自勉,不讓一個老人“掉隊”。在組織學習中,我和支委們做足功課,像廚師那樣精心挑選“時鮮菜”,盡量不吃“重樣飯”,努力適應老人的“口味”,讓大家覺得“有營養(yǎng)”“有滋味”,從而增強了支部活動的吸引力和實際效果。另一件是,堅持常年走訪城里城外的每一位病老,及時慰問住院的病號,尤其是對危重病人隔三差五的趕去探望,不讓一位病老被悄悄地遺忘。由于我和老黨員們的共同努力,大家繼續(xù)保持了老干部的光榮本色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沒有一個人“摔跤”,也沒有一個人成為“失群孤雁”。我們的努力得到了組織的肯定,黨支部連續(xù)7次被評為機關先進黨支部。每當我一次次代表大家上臺領獎時,總是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因為我們這個老年群體向黨交了一份又一份不減當年的合格答卷。
4年前,我離開了黨支部書記的崗位,那年87歲。但我依然沒有停下腳步,盡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主要是繼續(xù)用我的禿筆,在各類媒體上講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好聲音。4年來,我在書刊報紙上發(fā)表文章二十幾篇,傳播正能量。去年《金秋》雜志開展“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盛世輝煌、助明日中國夢圓”主題征文活動,我寫了《“祖國大不一樣
了”》一文,講述尼泊爾地震時,中國政府在第一時間將滯留在尼的同胞有序送回國內的故事,點贊黨風政風的新變化,該文被評為二等獎。最近,我學習了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離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見》后,寫了《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離退休干部黨建工作之我見》的5000字長文在本單位有關網上刊出。
天增歲月人增壽?,F(xiàn)在,我已經登上了90歲的人生高峰,但我愿借長壽畫家黃永玉的戲言“一不怕苦,二不怕活”,和長壽作家馬識途《九十自壽》中的兩句詩“若得十年天假我,揮毫潑墨寫興隆”,快樂地活下去,并繼續(xù)用我的禿筆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