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孟杰
世界上最大的時令湖
文|李孟杰
如果說有這樣一個湖泊,今年你發(fā)現(xiàn)它就在那里,碧波萬頃,鳥飛魚肥,岸邊水草繁盛,一片生機盎然??墒堑诙昴阌謥淼酱颂?,卻發(fā)現(xiàn)哪里有什么湖泊,眼前只是一片白花花的鹽堿地,直到天邊盡頭,你相信嗎?
在澳大利亞南部的沙漠中,就有著這樣一個神奇的湖泊。它的湖水居然時有時無,因此在地理書中,這個湖泊的面積被記錄成0 ~ 9 500平方千米,這個湖泊就是有著“魔湖”之稱的世界上最大的時令湖——艾爾湖。
最早來到澳大利亞的歐洲殖民者,一直以為澳洲中部不僅存在著湖泊,甚至還能有浩瀚的內海。1839年,年僅25歲的愛德華·約翰·艾爾,渴望自己能夠成為從南到北穿越澳洲的首位歐洲人,便獨自一人從澳大利亞南部城市阿德萊德出發(fā),一路向北,開始了不平凡的征程,歷盡千辛萬苦,越過弗林德斯嶺,最后受阻于鹽湖區(qū)的一個巨大馬蹄形地帶,不得不折返,以失敗告終。第二年,艾爾進行了第二次探險,終于到了今天以他名字命名的艾爾湖。當時正處旱季,湖水干涸,但湖底的淤泥使他無法繼續(xù)前進。盡管第二次嘗試再次以失敗結束,艾爾沒有實現(xiàn)穿越的壯舉,但他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艾爾湖和托倫斯湖。
艾爾湖坐落在澳大利亞中部的辛普森沙漠,這里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20毫米,但蒸發(fā)量卻高達2 500毫米。在干旱的季節(jié),沙漠中的河流還沒有流到南面的艾爾湖,就因為蒸發(fā)和滲漏等原因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由于得不到水源補充,原有的湖水又大量蒸發(fā),所以艾爾湖就會越來越小,湖面就會慢慢縮小成含鹽量極高的鹽池,直到最后完全干涸。
由于艾爾湖的湖水很少,湖水含鹽量很高,因此湖水會呈現(xiàn)出淡粉紅色,這其實是一種微生物的杰作,在極端的鹽堿化環(huán)境中,這種微生物會產生一種紅色的色素。而隨著湖水含鹽度的變化,水的顏色也會出現(xiàn)淡紅到深紅的色調變化。
只有在雨季,艾爾湖才能真正成為湖泊,季風帶來的降雨匯集成河流,流入有著紅色沙丘的辛普森沙漠,幾天之內,超過一半的河床就會被淺水覆蓋,干枯的河床重新煥發(fā)生機。在通常的年份,湖水深度在1.5米左右,每隔大約10年,艾爾湖會出現(xiàn)一次較大的泛濫,湖水可深達4米,不過完全注滿湖水的情況是十分少見的,平均100年里只有4次。
在1860年,有一支科考隊來到過艾爾湖,此時的艾爾湖正是雨季,湖水蕩漾,生機勃勃,科考隊員們看到了與記載中不一樣的艾爾湖,大飽眼福的科考隊員們在這里待了一段時間后折返。第二年,他們帶上了齊全的測量儀器,甚至還弄到了一條船,準備進行深入細致的考察,并測量一下湖泊的面積??僧斔麄冎胤荡颂幒蟊惑@得目瞪口呆,去年那個生機勃勃的湖泊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覆蓋著鹽層的洼地,所有生物都難覓蹤跡,周圍一片死寂??瓶缄爢T們大惑不解,只能帶著疑問無功而返……
這就是愿意跟科學家們捉迷藏的艾爾湖,當湖泊被水注滿后,艾爾湖就變成了澳洲最大的湖泊,但遺憾的是,在絕大部分時間里,它只是一片干涸毫無生機的河床。直到1870年以后,人們才抓住了艾爾湖一次湖水暴漲的機會,測量出了該湖的面積。
其實流入艾爾湖的河流并不少,只不過是過高的蒸發(fā)量讓大部分河流在中途就干涸了。只有在大雨之后,河流才能抵達這里。所以說氣候干旱還是雨量充沛,決定了艾爾湖是隱身還是現(xiàn)身。
另外,地質結構也是艾爾湖形成的重要原因。地質學家在湖的西側發(fā)現(xiàn),這片極端鹽堿化的洼地是大約3萬年前地面斷層下陷的產物,斷層塊隔斷了原來的出口,因此湖水只能流進不能流出,蒸發(fā)量也很大,3萬年以來,湖水蒸發(fā)后留下大量的鹽,使得艾爾湖在干旱的季節(jié)里成了完全鹽堿化的荒漠,于是這里便成了生命的地獄,鮮有生命可以在白花花的鹽堿地上存活,以至于它的命名者第一次發(fā)現(xiàn)這個干涸的湖泊時將其稱為“死亡的心臟”。
但是只要有了水,荒涼的艾爾湖也會馬上變得生機蓬勃起來,盡管湖水中鹽分的含量比海水高出許多,但這絲毫不影響植物們的快速成長。紅艷艷的斯圖特沙漠豌豆等植物會突然從鹽堿地里冒出芽來,迅速開花結子,趕在水分蒸發(fā)殆盡之前完成生命的循環(huán)。其他植物如雛菊,野草也密密麻麻地長滿湖岸。在雨水的滋潤下,藻類迅速復蘇,泥中的魚卵、蝦卵也迅速孵化。與隨著河流而來的魚兒一起,吸引來了許多的野鳥。有澳洲塘鵝、白海鷗等,它們從遙遠的昆士蘭來覓食湖里的小魚小蝦。短短幾天的時間,原本死氣沉沉的艾爾湖就變得生機勃勃了。這里立刻又變成了生命的天堂。
然而一旦水流中斷,湖水在高溫的炙烤下會很快蒸發(fā),水中的鹽分會逐漸增加,魚類無處逃生,只能死在咸水里。在湖水干掉之前,雛鳥必須學會飛行,一旦湖水干涸,食物來源缺乏,成鳥就會離開,沒有學會飛行的雛鳥就只能聽天由命了。最后艾爾湖重又歸于死寂,等待下一個雨季的來臨。在艾爾湖,這樣天堂到地獄般的輪回已經持續(xù)了3萬年。
在旱季,艾爾湖干涸的湖床上覆蓋著厚達46厘米的鹽層,除了少量微生物,沒有任何其他生命的跡象。在上世紀60年代,一些追求極速的車手來到了這里,發(fā)現(xiàn)其鹽層不僅堅硬,還極為平坦,是打破陸上速度記錄的理想場地,于是車手們紛紛來到這里。
1964年,唐納德·坎貝爾駕駛著愛車“藍鳥號”在艾爾湖多次奔馳,終于在當年的7月17日這一天,他跑出了每小時710千米的速度,一舉打破了當時的世界記錄。這一速度,已經接近現(xiàn)代民航客機的速度了。如今,湖畔還佇立著一塊斑駁的木牌,上面記載著坎貝爾當年的壯舉。
到了1985年,艾爾湖地區(qū)建立了國家公園,公園面積達1.28萬平方千米,包括艾爾湖的南北兩部分及湖區(qū)北部的部分沙漠景觀。艾爾湖在旱季和雨季的景色各有不同,湖床干涸的日子里,湖床上龜裂的一塊塊紅土地,加上荒漠般的湖床,夜晚的時候,你仿佛置身于月球的表面。
但大部分游客都選擇在4月和10月來,因為在這兩個月里,艾爾湖的氣候相對濕潤,雖然大部分湖區(qū)還是干涸的,但也有小部分洼地形成了湖面,游客們可以同時欣賞到旱季和雨季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