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心理案例:為老伴的交往感到很困擾
在心理咨詢中發(fā)現(xiàn),人際交往問題讓不少老年朋友感到困擾。下面這位女士的心靈故事,就很有代表性,很多讀者朋友也許似曾相識。您聽:
我和老伴已經(jīng)退休。老伴剛退休那會兒,基本上是我們兩個在一起,感覺挺好的。那會他也說過,感覺終于不用每天早出晚歸,老兩口終于有空可以在一起了,在一起做家務,在一起外出,老伴,老伴,這才像個老伴的樣子。
可是時間長了,他卻說,感覺不是那么好了,感覺好像總是兩個人在一起,交往的面太窄了,與外來的世界隔開了。他說,這樣不行,說得走出去。
說行動就行動,老伴最近在家里還真就坐不住了,整天到外面,小區(qū)里,小區(qū)外,活動室,朋友家,交了許多朋友,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朋友可多啦。
退休的老哥們交往交往也就罷了,老伴還交一些年輕的朋友,有的四五十歲,有的三四十歲。我擔心,他那么大歲數(shù)的人了,總和年輕人打交道不好。上歲數(shù)的人,應該有個上歲數(shù)人的樣子,總和年輕人說說笑笑,談天侃地,不是有點老而不尊了嗎?我說了這個意思,他卻不往心里去,還說這有什么不好,這叫“忘年交”。
還有,不是我多心,老伴還交了異性朋友,有的是在老年大學認識的,有的是鍛煉健身時候認識的。雖說這些異性朋友也是中老年了,可他們常常一起活動,一起交流,我總感覺不是那么回事。就是在家里,他們還常常通電話,通微信。這像什么話?都這個歲數(shù)了,還男男女女的,像什么樣子?我明里暗里說這個意思,老伴也不往心里去,說這不過是“異性緣”,根本就沒什么,還拉我參加他們的活動。
就這樣,我為老伴的交往感到很困擾。最近一次跟老伴又說這些意思,他卻來了一句:人家說啦,人到老年得多找?guī)讉€老伴。您說,這個說法有道理嗎?究竟該怎樣看這個問題?
心理解析一:老年需要多找?guī)讉€“老伴”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老年朋友們該怎樣對待這樣的問題?借用案例中那位先生的說法,人到老年真該多找?guī)讉€“老伴”。不過,我們看到,這里說的這個“老伴”是加引號的。就是說,這里說的老伴,不是指婚姻關系里的配偶,而是泛指“老年交往的友伴”。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說,人到老年,這樣的“老伴”真的應該多找?guī)讉€,就是說,人到老年增進人際交往范圍是一件好事情。我們常說,“人”字的結構是互相支撐。人不能離群索居,人天生是群居的動物,人總要和別人發(fā)生這樣那樣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相互交往??梢哉f,適當增進人際交往,是老年人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莫大助緣。
為什么這樣說呢?
首先,人際交往能夠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要。
美國有位心理學家在普林斯頓大學里做過一個實驗。他請一些大學生中的志愿者做被試,單獨住進一間與世隔絕悄然無聲的封閉小屋里。里面放有各種食物,可以自由吃、喝、睡,就是不能與任何人交往。被試者只要在實驗室住上4天,就可獲得一筆相當豐厚的酬金。這些被試者剛開始時還輕松自在,可是,兩天后都開始拼命地敲打墻壁,要求出來。當他們重回“人世”時,個個神情癡呆,表情麻木,動作的協(xié)調性和靈活性大大降低,經(jīng)過好長一段時間后才完全恢復正常。為什么?就是因為斷絕人際交往,而壓抑了心理需要的滿足,影響了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您看,人際交往對人心理健康的作用,是這樣的不可思議。
老年人的很多心理需要也得靠人際交往來滿足。一是滿足老年人親和的需要,也就是滿足與他人分享相同興趣及態(tài)度的需要,滿足希望獲得他人的支持從而感到自我有價值的需要,滿足尋找?guī)椭鷷r希望有人伸出援手的需要,滿足希望別人給予指導的需要;二是滿足老年人歸屬的需要,人總要歸屬于一定的社會群體,退休了也要歸屬于一個友伴群體;三是滿足交換的需要,交換的東西非常廣泛,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包括信息、情感、思想等;四是滿足排遣寂寞的需要,排遣因為缺乏朋友所提供的團體歸屬感時產生的寂寞,等等。這些心理需要,不能單靠一種人際關系來獲得滿足,更不能單靠在老兩口的“二人世界”中獲得滿足,只有在豐富的人際關系中才能滿足。所以,退休后老年人需要多找?guī)讉€“老伴”。
其次,人際交往有助于老年人的繼續(xù)社會化。
國外有個叫安娜的女孩。由于她是私生子,外祖父就把她藏在頂樓的一間小屋里,不許她見人。安娜只能得到最起碼的維持生存的照料,不能與人交往,不能參加社會活動。結果,當她6歲被人們發(fā)現(xiàn)時,不會講話,不會走路,不會保持清潔,不會自己吃東西,沒有與人交往的能力,感情麻木,表情呆滯,對人毫無興趣。安娜為什么沒有正常人的心理?就因為她的生活“與世隔絕”,就因為她沒有足夠的人際交往,使她的社會化過程受到阻礙。
所謂社會化,是指一個人接受社會經(jīng)驗、道德規(guī)范,逐漸養(yǎng)成與社會一致又具有自身特點的行為、習慣、人格,以適應社會生活,成為社會合格成員的過程,也就是一個人由“自然人”成為“社會人”的過程,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一個人真正長大成人的過程。但是,并不是長大成人后社會化過程就停止了,可以說社會化過程將伴隨人的一生。這,就是所謂的繼續(xù)社會化。
人到老年,面臨很多方面的變化,生理狀況的變化,心理狀況的變化,社會角色的變化,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等等。這些都需要重新適應,都需要通過繼續(xù)社會化,接受新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行為模式,適應多方面的變化,適應老年生活。比如,老年人退休后,失去了以往的社會地位與權力,失去了原來的工作崗位與條件,會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這就需要通過繼續(xù)社會化,主動適應老年生活。否則,就會造成心理上的壓力、情緒上的挫折與精神上的負擔,影響身心健康,誘發(fā)身心疾病,甚至導致過度的衰老或過早的死亡??梢哉f,大凡老年生活適應好的人,都是老年繼續(xù)社會化完成得好。這個老年繼續(xù)社會化,不是單靠老兩口宅在家里可以完成的,而是要通過參與社會生活,通過增進人際交往。所以,老年人需要多找?guī)讉€“老伴”。
總之,老年人多找?guī)讉€“老伴”是好事。有研究發(fā)現(xiàn),多找?guī)讉€合適的“老伴”,不僅可以提高生活質量,還有助于健康長壽。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系的研究者曾追蹤100名退休族4年后的生活狀況,其中對生活最感滿意的退休族,平均有16名可以依賴的朋友或熟人;不滿意退休生活的,則只有不到10個朋友。其實,您在生活中也會時??吹剑械睦夏耆藳]有朋友,離群索居,孤單寂寞,生活質量往往不好;而那些朋友較多的老年人,往往身心健康,活得好。
由此說來,學會多找?guī)讉€合適的“老伴”,是我們退休老人的一門重要人生功課。(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