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我愛藏書,尤愛收藏關于中國的書。站在書架前,外國人——主要為西方人——所寫的中國親歷記,排列成行,穿過百年云煙,與我面對。
歲月滄桑,一代又一代西方人走進中國。旅行家、傳教士、探險家、考古學家、商人、外交官、記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中國想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中國故事。他們伴隨中國歷史前行,甚至參與中國歷史的創(chuàng)造。種種不同的體驗與敘說,讓曾經(jīng)神秘的中國,漸漸變得清晰,變得具體,變得不再陌生,不再遙遠。
走進中國,發(fā)現(xiàn)中國,是西方人的親歷記,更是中國融入世界的行程記。
在最初走進中國的西方人中間,影響最大的無疑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生活將近二十年。1271年啟程來東方時,他當然不會想到,會是他寫出第一本親歷中國的書。研究馬可·波羅的西方學者發(fā)現(xiàn),在中國游記中,馬可·波羅最愛使用的一個形容詞是“偉大”。毫不奇怪,一個來自地中海威尼斯的旅行家,走在杭州、蘇州……一個個江南重鎮(zhèn)的繁華景象,必然留給他深刻印象。他不止一次來到長江邊,注目滾滾而去的江水,發(fā)出如此感慨:“這條河流流程如此之長,穿過了如此多的地區(qū)和城市,江中來來往往的船只是如此之多,運送的財富和貨物是如此之多,實際上比基督教世界所有河流和海洋加在一起還要多!”馬可·波羅到底是位意大利人,天生具有與眾不同的浪漫。他以藝術家一樣的浪漫,渲染著中國印象。在風靡一代又一代的游記中,他呈現(xiàn)的是一個輝煌、壯觀、充滿詩意的東方古國。
在馬可·波羅之后,更多西方人追隨他相繼走進中國。最早也最大的一個群體,當然是紛至沓來的傳教士。
著名的利瑪竇走進中國。他也是意大利人,成為最早在中國獲得永久性居住權的傳教士之一。這位耶穌會的傳教士,為了贏得中國人的信任,第一個穿起中國士大夫的服裝,他掌握數(shù)學和天文學知識,能繪制地圖。他很乖巧,或者說他很能理解和迎合中國人的觀念,他繪制的一幅世界地圖,中國被標在中央位置。
著名的湯若望也走進中國。這位德國耶穌會的傳教士,在北京城觀象臺的房子里,觀天象,研習歷法。他頗受清朝順治皇帝的青睞,湯若望向順治皇帝進呈自己制作的渾天星球、地平日晷、望遠鏡,這些西洋物,令人耳目一新。湯若望成為宮中??汀T陧樦位实垩劾?,這位西方人真像一部活字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湯若望被委任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并賜二品頂戴,是最早在中國宮廷中擔任要職的西方人。在17世紀英國出版的關于中國的書籍中,順治皇帝出現(xiàn)在插圖中,他被說成是“歐洲化的皇帝”。
商人幾乎伴隨傳教士聯(lián)袂登場。大海上,商船來往穿梭,運來西方的香料、珠寶,運走中國的瓷器、茶葉。隨之,矛盾與沖突,戰(zhàn)火與侵略,不可避免地發(fā)生。從此,一個曾經(jīng)被馬可·波羅高度浪漫化的中國,一個長期自尊、自大、封閉的古老帝國,在東西方觀念的沖撞中、在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相互滲透中、在開放與封閉的替換中,開始了艱難痛苦的歷史行程。
這是一個漫長的行程,為走進中國的西方人,提供了能夠發(fā)揮他們各自作用的歷史大舞臺。舞臺之上,戲劇上演,不同主角輪流亮相,各顯身手,各領風騷。
19世紀后半葉,隨著電話、電報、報業(yè)、出版業(yè)的突飛猛進,隨著航運、火車、航空的革命性變化,世界對中國的關注越來越多,走進中國的西方人也越來越多。于是,世界各國關于中國的圖書出版,漸趨潮流。那些走進中國的西方人,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們的目擊、回憶、敘述,使其成為最好的作者人選。他們生活在中國,旅行在中國,時間或長或短,介入的領域互有差異。無論如何,他們儼然已是中國社會的新面孔,已是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們走進中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分彼此。正因為如此,他們的親歷記,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國歷史行程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的筆下,呈現(xiàn)中國百年的歷史演進。
在別人的親歷中,我們可以觸摸中國歷史——細節(jié),人物,故事,場景……
策劃這套“親歷中國”系列的想法由來已久。第一批推出的幾種,作者為傳教士,分別為在不同區(qū)域,如河南、湖北、江蘇、浙江、西北等地的親歷記。他們的傳教活動、行醫(yī)親歷,為我們描述百年前中國社會的狀況,文化沖突,觀念撞擊,生活形態(tài)演變,盡在其中。傳教士的親歷,總是試圖渲染他們的傳教活動,對于今天的我們,那些場景其實早已成為過去。我們需要的,是在他們描述的故事、人物、場景之中,遠望百年之前的中國如何漸漸由封閉走到開放,由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由一個農(nóng)耕社會步入工業(yè)化社會。這些回憶,輔以大量老照片,可以讓我們對歷史遠景多一些感性認識,多一些不同角度的切入。
一本書,一雙眼睛。一本本書,一雙雙眼睛。目光所及,中國的山川風物、風土人情、生活演變、時代變遷,跳躍不停。筆下所述,呈現(xiàn)復雜、豐富、獨特、差異的歷史景象。
于是,在別人的親歷中,我們觸摸歷史。雖已遙遠,依然清晰……
最后,謝謝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謝謝鄧寧辛和編輯同仁的熱忱、細致,沒有他們,就不會有這一系列的書籍問世;謝謝李景端先生自始至終的重視和辛苦。謝謝各位譯者,是他們的翻譯和歷史知識,使今天的讀者能夠走進文本之中,感受歷史。
我期待“親歷中國”系列能夠不間斷地翻譯、出版,與我們一同前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