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法學
張晉藩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名譽院長、終身教授
在中國古代的字書和文獻中,都沒有出現法學的概念,由此有人認為中國古代沒有法學,這樣的說法并不科學。不要忘記,向世界發(fā)出第一聲“以法治國”吶喊的是公元前七世紀的管仲,如果說中國古代沒有法學,中華法系不可能綿延2000余年,中國也不會在4000余年法律發(fā)展的傳統(tǒng)中,無論是立法司法的制度構建,還是各種法典的編纂都達到了相當完備的程度。中國古代在國情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的法學以及相應的法學著作,可以將中國古代法學分為兩個階段:先秦的理論法學;秦以后的注釋法學。
先秦時期的理論法學主要是出自法家的法學思想。管子提出的以法治國代表了早期法家的最高成就。除此之外,先秦法學還探討了法律的產生、性質、特點、形式、作用,但多為一般的、抽象的理論及法律,而不涉及具體的條文和案件,所以稱之為理論法學。
1.法是為了控制爭亂而產生的強制性規(guī)范。管子認為:“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鄙眺币舱J為:“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時,民亂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貴賤,制爵位,立名號,以制君臣上下之義?!狈覍⒎傻钠鹪礆w結為控制爭奪而不致于亂的需要,較之天命說、性惡說更符合歷史的實際。
2.公平是法的價值取向。早期法家管仲曾以度量衡器來比喻法的公平性,他說:“尺寸也,繩墨也,規(guī)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表n非認為“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法不阿貴,繩不撓曲?!鄙眺痹谕菩凶兎〞r,也堅定地宣布,“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p>
3.法與時轉、具有可變性。先秦法家是歷史進化論者,他們從“古今異俗,新故異備”的歷史規(guī)律性出發(fā),提出了“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的觀點,強調“圣人不其修古,不法???;論事之事,因為之務”。
4.“賞信罰必”,法治的重要“推手”。早期法學家管仲主張嚴明賞罰,以保證改革的貫徹和以法治國的推行。在韓非厚賞重罰的思想中表現出了重功利、輕教化,重國家、輕個人,重公權、輕私權的傾向。這是法家認為人性惡、人性自私自利的哲學觀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中國古代律學從一開始就以闡明律意、解釋律文為主要目的。從秦起中國古代法學進入注釋法學階段。
兩漢法律儒家化的潮流和外儒內法的政策,使得經學大儒既說經也解律,并得到官府的認可,出現了“聚徒講授,至子孫世守其業(yè)”的現象。魏晉時期律學家多為朝廷明法的重臣,因此使律學擺脫經學取得了獨立地發(fā)展,主要成就表現為律典結構的調整和罪的概念的注釋。唐朝注律以官府為主導,唐律的“疏議”就是官方注律的主要成果。它在推原律義、考鏡源流、實例釋律方面,都進行了言簡意賅的闡釋,成為后世注律的典范,是律學史上的第二次高峰。宋朝律學重點在司法實踐,出現了《名公書判清明集》、《棠蔭比事》、《折獄龜鑒》、《洗冤集錄》等律學著作,是宋代應用律學的代表。
明清時期出于加強司法的需要和彌補官吏法律知識的缺失,急需出版律學著作,于是允許朝廷官員和佐治的幕友注解《大明律》和《大清律例》,統(tǒng)稱為私家注律,出現了諸多有影響的律學家。清朝注律官私并舉,隊伍龐大而且門類齊全,群書競獻,綿延200年之久,是律學史上第三次高峰。清代律學著作因著眼于司法實際的需要,因此其理論概括與思想的嘗試不如先秦的理論法學。但因所注釋的律文中是刑法典《大清律例》,因此注釋中也表達了刑法學、司法學、社會法學、歷史法學方面的成就。
綜上可見,中華法制文明是早熟的,中華法文化的底蘊是深厚的。在治國理政上的經驗是豐富的,顯示了中華民族先哲們高超的政治智慧與理性的法律思維。